“中南分校人”特殊的经历和一辈子的惦念

留学方案2024-05-19 16:15:00佚名

山谷的风常常会惊醒久违的梦

梦里时常闪现劳动的场景

654工地的歌声时常在耳边回响

这几句话道出了南京大学百年建设史上昔日“中南校区人”的特殊经历和毕生向往。

笔者在翻阅校史、与老学长交流时了解到,南京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同时建立了两个分校——中南分校和溧阳分校。 一个特殊的时代、一段短暂的历史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不能因为它的特殊性和短暂性而被遗忘。 特殊,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而采取的特殊的办学方式; 昙花一现,因为两个分校区基本上只是“创办学校”,即建设分校区的阶段,并没有启动真正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阶段。 。 两个分校区的建设成果——校舍最终移交给当地政府。 无论如何,那段历史是由那个时代的一群难陀人书写的。 过去,非凡的经历。 虽然时间过去了,但记忆却从未被抹去,因为那里有他们年轻时的梦想。 我们怎么能忘记,我们只能记住!

2017年,笔者与溧阳时报合作,对南洋理工大学溧阳校区建设者进行口述历史采访,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笔者一直希望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南分校以及另一群南大人的故事。

《南京大学百年校史》(王德子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有两处提到“中南分校”。 在第359页,谈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办学条件时,他提到:

“虽然后来湖南分校的筹建占用了学校的基建资金,导致学校的基建计划无法按计划实施。但短短几年时间,基础设施建设就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

这里的名字叫“湖南分公司”,应该叫“中南分公司”,因为后来又说“定名为中南分公司”。

《南京大学百年校史》第366页有一段520字的记载:

1964年7月,高等教育部根据中央《关于平战结合、强化战争观念、加强三线建设。”报告确定,加强三线建设。部分高校搬迁。经中央批准,除上海机械学院等3所院校搬迁外,7所院校搬迁包括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都已将部分专业迁往三级地区建校,三项要求于1965年完成搬迁。1965年3月,高等教育部正式下发。基本建设任务书和中央批准设立分公司。 5月16日,根据高等教育部通知,南京大学分校更名为中南分校,坐落于湖南省桃源县罗市。 贾充建学堂。 该项目代号654工程,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总投资1019.65万元(后来实际基建投资580万元)。 中南分院计划于1965年6月动工建设,设有物理、化学、地质、生物5个系11个专业,均为前沿学科。 学校现有学生1700人(其中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进修教师200人),1967年计划招生教职工750人。派二书记胡伟、副书记葛平赴湖南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支部的工作。 有关师生也分批奔赴湖南参与学校建设。 项目进展迅速。 到1966年,基本框架已经完成。 设备已经安装完毕,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可以如期入学了。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南分院的建设中途停止。 1970年4月,中南分院全部建筑物、仪器设备无偿移交湖南省。 除了少数参与准备的人外,其余的都被调回了学校。”

这段“载入史册”的文字,基本描述了中南分院建设的目的、规模和过程。

据了解,1964年5月后,随着苏联、美国对中国军事威胁的加剧,中共中央作出对我国国民经济区域布局进行重大调整的决定,东部(“前线”)和中部(“前线”)“二线”)经济建设项目将“停”“压”“动”“帮”,重点开发建设西部地区(“三线”、“战略后方”)。 毛泽东用“备战、备荒、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来概括这一战略方针。 在此背景下,要求“对一级可以搬迁的国家重点大学和科研设计机构,有计划地向三、二线搬迁”。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国大陆第三梯队建设四所重要大学分校。 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选定清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为四所建设分校。 根据高等教育部下达的命令,清华大学为“651工程”,华东化工学院为“652工程”,北京大学为“653工程”,南京大学为“654工程”。项目”。 “654工程”的筹备工作实际上从1964年下半年就开始了。

在四川绵阳建立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后来演变为四川建材学校→西南工学院→西南科技大学; 华东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建于四川自贡黄岭,后演变为四川化工学院→四川工学院; 北京大学在陕西建立的汉中分校后来演变为汉中工学院→陕西工学院。

那么,南京大学中南分校到底怎么了? 这是笔者感兴趣的,也是当时建设者深切关注的。

笔者去年参加南京大学湖南校友会年会时,曾向湖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特南弟兄提到过“中南分会”,并建议他们去拜访一下老校友。在适当的时间结合校友活动进行网站建设。

特南弟兄是一位热心人,经常为湖南校友组织各种活动,使湖南校友会蒸蒸日上。 他本人也深受校友们的支持。 他开始寻找信息,并在当地校友中寻找以前的建筑参与者。 无独有偶,他很快就发现,1965年物理系毕业生曹胜清等现居湖南的前辈曾参与过“654工程”的建设。 于是,准备在今年春季组织一次老校友寻找活动。

消息传开,很快得到了当年物理、化学、数学系高年级学生的响应。 李特安还提前一周与几位校友一起参观了中南分校的旧址,很高兴见到了曾在该分校任教并留任至今的沉林海老师。

2018年3月25日上午,细雨蒙蒙。 一群约80岁的台大人,原“中南院人”,他们是物理系(7人)、化学系(11人)、数学系(5人)的学长1965年南京大学及其家人。 乘车前往湖南常德,我们开始了一段特殊的寻梦之旅。 这也是一次非常独特的校友聚会。 除了少数学长曾因出差等机会回到中南校区旧址外,大部分学长都是阔别五十多年后首次回到家乡。 不要忘记梦想。 未能参加的学长们正在“追随南大足迹,寻梦中桃花”微信群关注本次活动。 原物理系学生队长潘元胜携夫人前来,家住长沙、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利工程系的学长谢栓也来了。 李特南师兄贴心地安排了几位年轻校友帮忙做服务工作,笔者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寻访活动。

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_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南医院_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更名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北部和西部,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下游。 沅江是湖南省第二大河流,自西向东流经,在常德市境内形成三个明显的拐弯。 从地图上看,它呈M字形。 M第一点的上部是和苏山。 和苏山上是南大中南分校旧址。 此地现属常德市武陵区,在常德市西部。 东边不远处是涧河,这是大跃进期间修建的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人工河。 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中南校区人梦想的家园。

南大中南分院旧址现为“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公司”。

华南光电党和政府对本次寻找“中南校园人”高度重视。 公司领导班子进行了专题调研。 国内公司全体领导莅临欢迎会。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万毅,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朝晖,公司工会原副主席张亚辉热情接待来访人员并召开座谈会公司第五会议室。 参与“654工程”建设的中南校区教师、公司原党委书记沉林海也参加了活动。

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_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南医院_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更名

座谈会上,万毅在致辞中表示,华南光电的前辈们,欢迎你们回家,欢迎你们回到这里——这个你们曾经度过青春和汗水的地方。 随后,万毅简要介绍了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湖南华南光电(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创建于1970年5月,在接管原南京大学中南分校(“654工程”)的基础上,经过48年的创业和发展,已成为一家专业生产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公司,精密加工、光学冷加工等。 是一家专注于层真空镀膜及表面装饰加工、精密光机电产品组装调试业务、相关产品及软件技术开发咨询与服务、检测校准技术服务的大型国家二级骨干企业。 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光电企业全军唯一的“保障”单位。 目前,公司研发生产的产品包括光电及火控、精确制导、战场信息化产品三大系列军工产品; 民用产品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高科技产品。 公司生产的产品多次参加国庆35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阅兵仪式,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产品已成功装备驻港部队和我国第一艘航母。

万毅最后表示,“654工程”的建设者是华南光电最亲近的亲人,亲情越亲越近。 希望借此机会,南京大学现任或退休的教授能够经常回来。 华南光电是南大的宝贵遗产。 如今,华南光电依然传承着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精神。 这也是公司发展至今的法宝和财富。 当前,企业正处于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希望企业与南京大学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 也希望老专家、教授、前辈能够积极为企业建言献策。

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_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南医院_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更名

南京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赵国芳代表南京大学校友发言,介绍了组织本次寻访活动的初衷和目的。 他表示,南京大学和华南光电有这样的情怀和“亲情”。 南京大学和华南光电都必须继承这份情怀、这份友谊、当年的创业精神。 看到原中南分公司发展到现在的辉煌,大家都感到高兴。 同时,我们也希望双方未来能够在产学研方面有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沉林海老师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 作为原子能化学专业的科研人员,沉老师早在1964年下半年就参与了“654工程”的筹建工作,参与了“654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 文革爆发后,中南分院停办,沉老师就是留守人员之一。 1970年4月,南大中南分校移交湖南,沉老师留下来,在原址建设宏光。 他在仪器厂(国营5618厂,20世纪80年代更名为华南光电仪器厂,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华南光电”)从事管理工作。 1988年至1997年任华南光电党委书记。

沉老师自然最了解“654工程”的整个过程。 他从为什么要建三级分公司、“654工程”的选址、工厂为什么要移交、剩下的建设者去了哪里、为什么花了十年才建成等谈起。 详细讲述了动荡岁月里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包括验厂、验收等,回顾了企业的发展历程。

沉老师表示,“654工程”的目的是在湖南建设原子能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基地。 该基地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 为此,南京大学所有与原子能教学和研究相关的专业均被纳入搬迁名单。 除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外,搬迁的专业还有化学系和物理系的原子能化学专业。 生物系核物理专业、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地质系地球物理专业。 通过这些专业的适当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已初具规模的原子能科学与教育体系。 因此,文革期间有人说“654”有原子弹,这与“654工程”的建设性质不无关系。

关于“654”的地点,沉老师说,最初选在湖南省常德县和桃源县交界处的何苏山脚下的一个山沟里,名叫罗家冲。 紧邻元江,水路交通便利。 在山沟里也比较隐蔽。 罗家冲最东边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供学生参与施工的工棚。 现在是一所驾校。 时任高等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带专家组来到现场,认为罗家冲是一个山沟,非常潮湿,夏天会涨水,对教学和科研十分不利。 学校派人向高等教育部报告,并获得批准搬迁。 “654工程”“搬上山”,就是今天常德县鹤山所在地(鹤山是抗战史上常德保卫战的重要阵地,流淌着无数抗战的鲜血。日本军人曾流过这里,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英雄之地)。

建校时,还没有“南京大学中南分校”的字样。 被外界称为“654工程办公室”。 公章和介绍信都用这个名字。 后来参与创建学校的学生没有悬挂南京大学校徽,而是用浮雕红底的“654”三个大字代替。 “654工程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分为三大块。 一是行政管理,包括人事、财务、医疗、后勤、食堂等; 第二块为工程施工指挥部,包括工程师室、施工部、材料设备及家具部。 大部分人员来自当时南京大学基建系; 三是学生管理,由葛平副书记主持,李祥兴、耿定才、潘元生、周林华等老师负责。

“654”工程一期工程总投资680万元。 从1965年开工到1966年9月因文革爆发停工,一年多时间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如果“文革”推迟三个月,整个工程可以完成,学校可以按计划于1967年开学(部分图书、教学仪器、仪器厂加工设备已逐步搬入现场)。 “654工程”是高教部四个内陆搬迁项目中进展最快的。 原因是:一是常德地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原土地用途涉及约五、六个生产队和林场,涉及有关农民农作物处置和搬迁问题(因需要保密,所谓“富地主、造反派、坏右派”不得不搬迁十户)。公里外),常德地委积极配合,在建材、交通等方面提供便利。 二是“654工程”组织高效有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当时,南大派出党委第二书记胡伟、副书记葛平两位领导到工地指挥,并派出十余名处级干部,组成项目指挥部和行政管理部门。并借调华中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与南京大学的工程师组成甲方工程师办公室,负责技术协调和监督项目的。 每个职号分配各系1至3名青年教师。 现场技术监督和安全工作。 在工程质量上,从材料到施工工艺均严格按标准执行。 遇到质量问题,双方工程师都会及时赶赴现场协商处理,不耽误时间,冲锋在前,毫不留情,哪怕要从头再来。 无论。 因此,“654工程”科教生产大楼的建设质量仍然受到高度评价。

1966年春季学期伊始,一批从南京大学1965级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系选拔出来的学生,唱着《654工地之歌》,从南京来到常德鹤山,参与学校建设。 他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每天紧张而热情地工作; 工地里时常回响着《654工地歌》。 这首歌是队长李祥兴根据《探索队员之歌》改编的,慷慨激昂。 ,激发斗志。 青年学子在这里挥洒青春的激情,与早期的建筑工人一起,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出了贡献。 他们期待着1967年以分校形式在这里招生办学。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 分校区学生接到校本部通知,于7月1日返回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参加文革运动。 原工地施工暂停,部分管理人员、施工人员、退役军人留下看守学校财产。

文革期间,“654工地”遭到当地造反派袭击。 为防止叛乱分子抢劫、破坏工地财物。 留守群众在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保护学校财产,比如把汽车放在高台上封存,把大货车、公交车上的零部件拆下来等,责任心很强。 他们日夜轮班巡逻。 每班两个人,要对工地重点设施巡查两次。 即使是在大雪及膝的冬夜,他们也穿着棉衣,打着手电筒坚持着。 对于一些仪器和设备,定期启动加热进行维护。

1968年,学校安排参加“654工程”建设的学生轮流到分校“护校”,偶尔选修一些专业课,以政治学为主。

文革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是否开设大学的极左思潮。 他们认为大学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所教和所学的是一套脱离现实的东西,学校培养的是资本主义思想。 温床是培养新一代资产阶级的地方。 因此,有人主张解散旧学校,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 不需要办大学,只要有“社会大学”(指参加社会实践的人)即可。 当时,南京大学以工宣队、军宣队和造反派为主。 教学和科研陷入停滞。 没有人谈论中南分公司未来的发展。 分校区处于维修状态,主要供留守人员维护学校财产。

当时,湖南省“三线建设”有一个军工项目,需要一个以高炮为核心的生产体系​​,成立了湖南省军区工程建设指挥部。 军区看中了中南校区这块宝地。 他们通过湖南找到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指示与南京大学谈判。 最终,江苏省、湖南省就“654工程”移交达成协议,并经国务院批准完成移交。 1970年4月26日,怀着对“654”的深深眷恋,对新单位的向往,“654工程”留守人员在50-1(学生宿舍)门前的马路上泪流满面地排队迎接。第一批红光仪器厂(现已发展成为今天的“华南光电”)的建设者们在何苏山这片热土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沉老师说,交接时,工地上原本有100多人在工作。 经过政治审查,13名南大教职员工留任。 这些“中南分公司的人”参与了工厂的后续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沉乐毅老先生在工厂建设过程中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随后的工厂建设由于左倾思想等因素的干扰,历时10年左右才完成。 令人欣慰的是,工厂建成后,一所学校摇身一变成为真正能生产军工产品的现代化企业。

沉老师最后强调,建设“654工程”的经历对于每一个建设者来说都是不可重复的人生经历。 它造就了我们不怕苦、认真负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一时期的一些经历精神已经成为建设者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座谈会结束后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沈林海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怀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参观了中南分院的残存建筑,包括原样保存下来的废弃实验室。

主要建筑及其外观依然存在。 原图书馆现为通讯中心,报告厅为办公楼,物理楼为科技中心,化学楼为精密光学车间; 南边的原核物理大楼看上去依然雄伟; 当年的水塔(地标建筑)依然矗立在北边的山顶上,仿佛一直在等待着昔日亲人的到来。 后山,“动物辐射实验室”和核“垃圾库”虽已废弃,但仍保持着原貌; 公司有专门的铭牌作为厂史教育的基地。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南医院_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更名_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中午过后,游客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南校区旧址,结束了时隔53年的故乡之旅。

历史是每个建设者书写的; 但历史不会记录每一个建设者的名字。 对于当年的每一个建设者来说,鹤山、剑河弯都成为了他们永恒的记忆! 他们的成就或许不能称为丰碑,但无疑是他们心中的丰碑!

令大家欣喜的是,华南光电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南科人”不怕苦、乐观、责任的精神,而且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祝愿这颗“南台遗产明珠”永远闪耀!

感谢李特安等湖南校友组织了这次有意义的寻访之旅。 感谢学长沉林海、徐瑞祥、卢国源、王汝仁等同学提供的资料和照片。

(文/赵国芳、摄影/李特南、张翠霞)

附录:

梦回654

654——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情怀!

654——那是激情燃烧岁月的宝地。

五十三年前的今天留学之路

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人,

满怀自豪,胸怀初升的朝阳,

清纯、年轻、有为的帅哥美女,

带着南京大学的校徽,

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我们昂首阔步走进654工地。

香香香香香,

令人羡慕的年纪,

迷人的地方,

一种令人陶醉的感觉;

今天,我们仍然被这种魅力所困扰。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七十多岁了,

但我们的心不变。

难得能以同学的名义再次相聚

今日华南的灿烂光芒,昔日成长的宝地,

每个人都成为彼此的风景;

再次唱654座建筑网站歌曲

这是多么迷人的角,

它重新点燃了我们年轻生活的火焰。

山谷中的风打开了我们的脑海。

正是猛烈的雨水洗了我们的心。

在我们心中闪烁的是天空中的明星。

它仍然是森林中的鸟,呼唤我们来。

这里的一切仍然令人着迷,

每个人总是想紧紧拥抱所有这些美丽。

充满无限的激情,我们

在这个希望领域的慢跑。

心脏在飞翔,人们是不朽的,野心是深远的,爱还没有结束!

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心永远不会变老!

每个人都有共同的愿望:

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使您有机会见面更多!

今天,我们站在中国南部光电子的祝福之地,

这曾经是南京大学分公司的所在地;

让我们重新点燃过去的年轻热情,

继续战斗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2018年3月25日,它是由朱·尤康(Guo )家族的成员沉(Shen )在中国南部中国南部大学的2级化学系的前校友,中国南部中国光电学院的校长,在聚会上朗诵与校友Zhang ,中国南部中部大学1级化学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