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毕业=进电网混铁饭碗”这条老黄历,今年彻底撕了。
三月间国家电网的校园招聘系统刚刚关闭,我那位表弟的简历连初步筛选都没通过——他拥有硕士学历,还是党员,并且担任过学生干部,各种优势加身,结果还是被淘汰了。
HR明确表示,他们寻求的是既掌握人工智能编程技能,又熟悉碳排放记录系统的人才,而非仅仅擅长绘制二次回路的人员。
邻房那个小伙子,前年还在抱怨学科课程艰深,很快拿到了华为数字能源的录用通知,年收入达到三十五万,从事的工作是V2G车网互动——通俗来讲,就是引导电动汽车逆向为电网供电,以平衡用电高峰与低谷。
企业发放一辆最高配置的特斯拉作为试用车辆,每日工作内容包括编写程序代码,处理分析信息,以及获取环保积分。
同班一位女同学,在宁德时代负责储能系统架构工作电气专业学什么,工作地点设在宁德,经常出差到迪拜,能拿到每天两百美元的津贴,她在朋友圈里时常分享迪拜沙漠中的夕阳美景。
老故事翻篇了。
华北电力今年新设的“智能电网与碳中和实验班”,大一阶段就开始要求学习,期末考核不是绘制接线图,而是运行一段碳排放模拟程序,若未能通过则直接不及格。
清华大学做法更为激进,将电气学科和人工智能学科合并为同一领域,学位证书上用金字标注名称:电气工程与人工智能,名称听起来颇具未来感。
想在省会供电局仅凭大学本科毕业证找到工作?2024年的资料表明:设计院最近89%的新员工都是硕士学历,特高压项目组的博士职位数量瞬间增加了两倍。
本科阶段只能分配到基层单位从事高空作业,终日暴露在烈日下贝语网校,历经多年,收入仅达十五万元。
一旦转换领域,数字孪生专家、虚拟电厂计算职位、储能国际项目主管,称谓越听越深奥,收入却非常可观:博士进入国家电网研究机构,基本工资28万再配北京定居指标;特斯拉中国快速充电部门,硕士毕业生给35万;太阳能公司外派到欧洲,年薪50万起,额外福利另计。
证书也得换打法。
电工从业资格证已不再热门,当前市场推崇“双重认证”:考取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电)资格,同时获得华为HCIA-IoT认证,或者再额外获取阿里云能源数字化认证,求职时简历能迅速获得青睐。
会、的,比只会CAD的每月多拿五六千。
上海交大新开设的智慧能源工程格外引人注目,大二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前往德国电网进行实习,交通费用由学校承担,同时提供分红式奖学金,每节省一度电,学生可获得一毛钱的提成,有师兄一学期就获得了八千元,感觉像是成为了学校的股东。
所以,别再把电气当成“稳却穷”的保底。
碳排放和电力系统双重管理,新能源及储能技术迅猛发展,传统学科遭遇颠覆性变革,部分人遭遇重创,另一些人则抓住机遇实现跃升。
电网的核心部位,有一个金属容器,里面放置着智能处理器电气专业学什么,只有能够破坏它的人,才有机会获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