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哪家强?9家大学来上榜。
国内高校学科评估的重要依据,新版“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目录终于揭晓。
二月份十四日,教育行政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国家发展计划部门联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指导方针》,对“双一流”计划中的高校及学科建设目录进行了调整。
此次公布的院校总共有147家,这些学校都是从事建设的。在这之中,有9所大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这个学科领域被列出来。
这九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机构可以自行决定重点学科并公布名单,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
环境科学和工程的核心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环境改造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环境污染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等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具体工作涉及环境基础设施的构建,环境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环境问题的治理与改善。具体实践如废水净化设施、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案的制定,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质量进行监控,以及针对噪音、重金属、扬尘等环境危害的防控措施。
其职业路径,大多涉及生态保护领域,例如从事给排水系统建设、水质净化、固体垃圾处置等工程性质的公司;参与环保器具设计、生产制造等化学性质的企业;还有在环境维护、环境监察、环境状况分析、污染物检测、污染控制、环境噪音治理等方面工作的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等。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这9所大学(排名不分先后)。
据了解,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最初是由国立清华大学于1928年创办的市政工程系演变而来,在其创始人陶葆楷先生的引领下,历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逐渐成长并日益完善。
1977年,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内首个环境工程专业,1984年学校决定成立独立的环境工程系,1997年该系升级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11年正式创建环境学院。
到2020年为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四位,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两位,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三位,北京市教学名师两位。学院还拥有博士后研究人员一百六十二名,实验及行政人员二百六十六名。
这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括郝吉明、贺克斌、刘鸿亮以及钱易,贺克斌院士近期还参与了北京冬奥会的火炬传递活动,担任了传递火炬的角色。
环保领域,清华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已经构成一个显著的“清华群体”。众多业内知名企业家,例如光大国际董事会主席王天义、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中持股份董事长许国栋、晓青环保董事长韩小清、中建环能副董事长倪明亮、碧水源总经理戴日成等,都毕业于清华大学。
政界人士中,前环保部长陈吉宁与前生态环境部长李干杰都毕业于清华大学。陈吉宁曾担任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以及清华大学校长职务。在担任环保部部长之前,他长期在清华大学任职。
清华环境学院历史积淀深厚,综合实力突出,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在国内环境保护行业地位举足轻重。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渊源始于1972年。当时,这所大学设立了环境化学学科,由此开启了它长达数十年的发展历程。
1995年,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建立,着手研究工程学科的发展路径。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宣告成立。
北京大学环境学科在最新US News、QS等国际学科排名中表现优异,分别取得全球第58位和全球第21位的好成绩。根据基本科学指标(ESI)统计,该校环境与生态学科实力强劲,已进入全球顶尖0.1%行列。
该校具备两个国家级平台双一流名单2025初公示,以及八个省级平台,还囊括五个国家级团队,其中包括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一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两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这里汇聚了众多卓越学者双一流名单2025初公示,包括中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开拓者唐孝炎院士,开创“环境空气动力学”学科的叶文虎教授,构建区域大气污染监测体系的张远航院士,以及提出“河流全物质通量”科学理念并指导国家江河流域管理的倪晋仁院士等。
3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成立于2003年, 它的先前机构是1983年成立的环境科学研究所, 这个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中最早进行环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平台之一, 同时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科体系构建始于1952年刘培桐先生创立的土壤地理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环境地学与环境科学,如今已发展成为包含众多学科门类、具有独特内涵与特色、关键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系统。
教师团队里,有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一位受聘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有一位加拿大工程院的院士,有六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六位承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有十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有两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有十一位进入ESI排名前千分之一的科学家,另外还聘请了十多位海外专家。
根据2020年9月ESI数据,环境与生态领域在全球顶尖研究机构中,北京师范大学的文献量排位为29位,总计1149家机构中位列前0.03%,其学术引用次数位列90位,同样在1149家机构中占得前0.08%的份额,这一成就标志着该校首个学科跻身ESI千分之一行列。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的历史根基深厚,早在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便设立了铁路建筑学科,该学科包含了供水与排污等课程内容。
195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了卫生工程学科,1952年卫生工程学科进一步划分为给水排水学科、采暖与通风学科。1986年学校建立了环境工程本科学科,1996年成立了市政环境工程学院。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环境学科,2017年环境学科进行了调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归属到环境学科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历次考核中表现优异,第四轮学科评估时,该学科获得A+评级,全国排名并列首位,市政工程学科则获得A级评定。哈工大环境学科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具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创新研究团队、国际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国际合作基地以及国家教学仿真实验室等重大科研与教学平台的学科领域。
环保行业里,有八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于哈工大环境学院,他们包括李圭白、汤鸿霄、张杰、曲久辉、任南琪、彭永臻、岳国君和马军。
正因如此,哈工大在环保方面享有盛誉,其声誉极高,被誉为“东北地区的顶尖学府”。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原先归属于物理二系,1996年该系正式独立,历经25年迅猛发展,如今已成为全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颇具影响力的教学与科研单位。
该学科于2017年被教育部纳入第四轮学科评估的“一流学科”培育名单;环境科学专业在2021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ESI环境与生态、地球科学在全球范围内排名位居前1%;QS环境科学国际排名位列51至100名区间。
该校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同时能够授予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有十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合作机构及实验室。
同济大学的这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中国众多高等学府里,率先以学院为单位开展环境教育跟科研的学术组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时设立的上下水道学系,以及1981年成立的那个环境工程学系。到了1988年,组建了环境工程学院贝语网校,到了1998年,正式把名字改成了现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2年,为了促进全球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研工作和人才培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同济大学联手创建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促使同济大学的环境学科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环境教学与研究时期。
依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这一载体,形成了周密的全球环境教学与探索网络,堪称联合国环境学问、钻研及培养的关键站点,与美利坚合众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弗吉尼亚州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技术学校联盟、法国图卢兹综合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学术机构构建了协同育人模式。
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科评级为A+级;2019年学科在国际QS排名中首次位列51至100位区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迈向世界一流学科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环境科学学科进入50至100位区间。
这个学院现有两院院士6名,包含双聘人员,长江学者3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四青”人才14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名,上海领军人才9名,以及其他省部级人才项目成员20余人。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设立于1978年,是国内最早进行环境学科教育和研究的高校之一。
该校共有专职教师八十五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人、国家级教学专家一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五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四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获得者八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获得者十六名,中组部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及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五名,中组部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及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青年杰出人才获得者五名。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在业内十分突出,是少数几家(或许仅此一家)掌握上市公司股权的学院,其控股的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即“南大环境”,于2020年8月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实现了成功上市。
环境学院拥有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悠久传承,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78年水利部正式核准成立的环境水利科学研究所。1986年环境工程专业开始在农田水利系招收本科生,1988年环境工程系正式建立,1994年环境科学及工程学院成立,1995年与水资源水文系合并组建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200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单独设立,2009年该学院更名为环境学院。
该校的环境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对象,同时也是江苏省的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类评级,全国排名第八,并且入选了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名单。
该校共有教职工102人,其中包含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有教授(含研究员)36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28人。该校有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33人,所有专任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该校组建了能够持续发展的学术队伍,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以及3个由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同组建的创新团队。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在1999年7月建立,是经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部分院系整合而成的,学院内设有三个系、八个研究所以及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的教学科研建筑总面积将近25000平方米。
该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三位,教育部长江学者七名,其中包括青年学者两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有六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有四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有四位,其中包含青年拔尖人才两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两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八位。
该校目前设有两个一级学科,分别是环境科学与工程,该学科已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并且被评为A级学科,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一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且评定为A+级学科。在ESI全球学科排名中,环境与生态学科的表现优异,已跻身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
此外,在环境保护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也享有盛誉,它们并未被最新一期“双一流”建设计划所纳入,不过这些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依然相当可观。
任何一所学校里,从事的均为环境保护工作,参与的都是构建生态文明的行动,所以彼此都是目标一致的同行者。
若所有人齐心协力,美好家园与财富宝藏便能够尽快达成,我国自然风貌也得以迅速优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