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中医学院(岐黄学院)正式启用,旨在增强中医药学科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适应国家战略部署和行业发展趋势,致力于培育具备优秀素养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2025年9月4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立项结果揭晓,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项研究课题成功入选,标志着该学院建院以来教师在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领域实现了首次零的突破。
2024年9月16日,贵州省政府公布了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文件,贵州中医药大学获得了九项省级科技奖项,这些项目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
通过一点就能了解全部,这些成就的展现,体现了贵州中医药大学六十年如一日地继承与发展,从最初只专注中医药教育的学校,慢慢成长为如今包含七个学科门类、四十个专业的综合性中医药学府,它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医疗等多重任务,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如今已成为能够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完整教育体系的一个生动写照。
贵州中医药大学校园一角。贵州中医药大学供图
该校的办学渊源始于1965年,其前身是贵阳中医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是省内仅有的以中医药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历经六十载耕耘,该校始终将响应国家号召与促进地方繁荣作为中心任务,强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挖掘深厚文化底蕴,唤醒创新活力,促使学校事业完成从基础建设到卓越发展的转变,助力中医药知识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
党建引领 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堪称传统医学中的翘楚,是中华文化的珍品,要依照中医药自身的演变轨迹,继承其精髓,坚守其本源并开拓创新,需要将先辈传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妥善继承,持续发展,充分运用,助力中医药走向全球,基于这些认识,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主动担当。
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此方面,严格遵循党的整体领导,坚守社会主义教育宗旨,将强化党组织建设,视为推动学校所有工作前进的核心支撑。在具体工作中总结形成了“以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党的组织能力,全力推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一核心目标,推行‘红色教育固本’‘医学传承筑梦’‘实践育人铸魂’三项重点举措,运用‘全面审视诊断法’‘坚持原则开拓创新法’‘学习先进榜样法’‘团结协作共进法’四种具体措施,确保学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各分党委担当关键环节作用、各党支部形成坚强阵地作用、每名党员体现模范带头作用、党外群众参与民主管理作用”的“12345”党建工作体系,由于持续强化党组织建设,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贵州中医药大学供图
在“十四五”时段内,贵州中医药大学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这一荣誉,还获得了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的称号,并且被评为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另外还拥有全国“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三个,同时收获了诸多省级荣誉称号,这些成就为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学校六十年来一直不忘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和国家的栋梁之才的宗旨,遵循以高尚品德树立志向、以勤奋学习实践行动的准则,贯彻以教育质量建立学校、以优秀人才强化学校、以科研创新振兴学校的方针,不停改进和配置专业设置,不断推进和革新教学活动,学科发展的层次与水准逐步提高,为国家战略推进、医药卫生领域进步提供了众多高能力建设者。
众多中医领域的后辈们心中怀有远大志向,不因困苦险阻而停步,不受外界环境变化所束缚,不断努力前行,一代接着一代地推动机构持续成长。机构将思想引导工作落实在培养人才的每一个阶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行政事务、校园氛围营造等各个方面,达成全面覆盖、全程参与、全方位的教育目标,持续加强“岐黄”这一党建特色品牌的打造,使机构在公众中的声望和评价越来越好。
勤耕不辍 学科建设实现突破跨越
贵州中医药大学是省内仅有的中医药类高等院校,该校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诸多显著的成就记录:建校当年便启动了学生招收工作,1978年着手开展研究生培养项目,1981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名单,2001年接收贵州中医药研究院加入,2002年接收滇黔桂石油勘探局技工学校整体并入,2008年荣获教育部授予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称号,2011年启动花溪新校区的建设工作留学之路,2014年将学校主体迁至花溪校区,2016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建设的高校,2018年正式获批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成功增设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获批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博士三个学位授予权,2025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的荣誉称号。
学校长期坚持质量兴校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来塑造学生品格,把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中医药优秀品质贯穿于教育之中泰国大学,致力于培养具备仁爱之心的杰出医生。在学科发展方面,学校成功成为贵州省“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其中两个院系还被评为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示范院系。不断推进教育领域内的革新,着力提升政府与企业、学校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育人效果,过去五年间,共获得省级层面的教学成就表彰六次,其中最高荣誉奖项一项。“品读经典·传承岐黄”活动,成功入选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尊崇中华传统文脉”的特色项目,在贵州省的高等学府以及全国的中医药类院校中,该机构是唯一被选中的代表。曾经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赢得嘉奖,特别获得了两项最高奖项。
过去三年间,该校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全国铜奖四回,省级金奖四回、银奖十二回、铜奖四十四回的佳绩。二零二四年,该校在第二届中医骨伤科专业本科学生临床技能邀请赛暨第一届中医骨伤科优质课程研讨评比活动里,斩获一等奖两项,在第十一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演训决赛中,赢得团体一等奖的殊荣。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师生走进贵州中医药大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贵州中医药大学供图
学校还运用人才发展战略,同时注重吸纳和培养人才,使得教师队伍持续壮大并提升水平。围绕中医药(民族药)人才培育和大健康产业进步的要求,持续深化学科专业建设,在配合国家及贵州省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医学、中药学为核心,以苗医药为亮点的中医药学科体系。目前拥有省部级以上核心学科三十八门,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四门,省级重点学科七门。
学校为了实现更快的发展步伐,增设了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在内的四十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四个,省级一流专业有十三项,省级特色示范专业有八项,这些专业广泛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这七个学科门类。二零一九年,中医药学科团队入选贵州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突进行动方案,被列为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二零二四年,药学专业被评定为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而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则被评为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
突出优势 让中医药文化落地生根
7月15日到22日泰国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共同组建了一支实践队伍,前往贵州望谟县打易镇以及红色教育基地,执行一项名为“党建联建聚合力,黔浙医路助振兴”的主题活动,在现场教授“养身拍八虚”这种功法,并且通过歌声和健康知识,为群众搭建起一座“连心桥”。
这是贵州中医药大学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一向扎根贵州实践,通过实施百个研究机构建设、百名专家学者入企、百名专家学者赴乡“三大百项”计划,借助中医药人才密集及科技实力,在引导药材栽培、加工,民族药探索等方面持续发力,集中力量主攻“四新”目标,实现“四化”发展,促进全省药材产业实现现代化升级。
“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涛带领团队潜心钻研中药材种植技术。贵州中医药大学供图
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此领域进行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该校的专家团队在近五年时间里,助力全省中药材种植区域扩展至380万亩以上,其服务范围覆盖了六十余个县区,并且举办了超过万人次的技术指导活动。天麻、太子参、淫羊藿被评选为“2022年中国生态中药材品牌”,共同研发的“基于拟境栽培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成为2023“科创中国”中医药方面领先技术案例,这些成就获得了202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荣誉。出现了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周涛,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张丽艳,以及荣获贵州省“改革奋斗者”的魏升华等众多致力于深入乡村,倾心投入中药材产业进步的专家学者。
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持续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且积极尝试提供国际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学校与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接收外国留学生,形成了“针艾黔行”的对外教育特色;为多个国家的学术团体提供中医药培训服务;与英国大学合办药物制剂的联合培养项目;确保了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的顺利进行;持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的学术会议,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处于新的发展节点,贵州中医药大学正确立“全国顶尖、独具特色的新型综合类中医药高等院校”定位,借助“十项计划”作为着力点克服挑战,联合全体师生员工及各条战线上的校友们,主动行动、积极进取、高效推进,促使中医药的继承开拓和事业进步获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