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威政发〔2018〕11号)的指导,依照《威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意见》(威教基字〔2012〕41号)的规定,威海市教育局启动了第六批市级特色学校的评定工作,专家评审团在接收学校提交材料、各区市完成初步筛选后,遵循确保水准、保持中立的标准,实地核查了各申报单位在特色教育规划、执行环节、建设成果等层面的具体情况,最终经过全面考量,选出了威海市经区新都小学、经区长峰小学等十家单位,将其认定为威海市第六批特色学校。
【威海市第六批特色学校】
高区沈阳路小学

学校的特色教育称作“七彩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审美及劳动能力得到全面且个性化的提升,秉持“每个人都出色,每个人都能闪光”的校训,致力于为每位学子创设多元化的成长机遇,构建起“七彩管理体系、七彩德育途径、七彩课程设置、七彩教师团队、七彩考核方式、七彩校园氛围”等多元发展架构。
荣成市好运角中学
学校的独特之处在于“成功教育”,学校从心理调适特色项目开始威海学校,倡导“认可不同,指导各异的成就”的教育理念,按照“成熟——进步——成就”的步骤,培养“全部都能成才”的学生。
荣成市第十二中学

学校的独有理念是“仁爱教育”,经由持续多年的“学雷锋”活动,从雷锋精神中汲取精华,形成了“以仁爱为本,培育真人”的治学宗旨威海学校,致力于构建崇尚爱心的仁爱校园,培养团结友爱的仁爱学生,塑造知识广博的仁爱教师,以及树立胸怀广阔的仁爱家长。
经区新都小学
学校独具特色的理念是“福爱教育”,鉴于学生普遍敬仰正义、友善且技艺精湛的葫芦娃形象,学校着力推广并发展中华葫芦文化,从中汲取“福禄”中的“福”字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以及“悬壶济世”中的“仁爱”精神,致力于培育富有爱心、善于协作、学识广博的学生,同时塑造关爱学生、乐于教学、勤奋学习、注重品行的教师队伍,最终达成关怀所有人、让每一天都充满幸福的教学宗旨。
文登区天福山中学

学校的独特项目“红专教育”,借助天福山起义的历史素材,以少年军校为平台,营造了“红色润心”的校园氛围,开设了“千枝竞秀”的教学内容,构建了“自主合作乐学善思”的课堂模式,健全了“德才兼备”的考核机制。
威海市半月湾小学
该校的显著项目是武术教学,针对学生群体中外来务工人员后代、渔民后代以及市福利院儿童占绝大多数的现实情况,推行了这一特色教学计划。借助武术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的体质水平,培育他们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探索出一条将武德与文才相结合的学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

这所学校以“纳爱教育”为办学特色,它是在整合区域资源时设立的机构,学生群体中有六成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同时还有不少是留守或者单亲的孩子,学校秉持“纳爱教育”的宗旨,依照“广泛接纳、博大关爱”的原则,以包容万象的态度欢迎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并且也鼓励大家接纳和肯定自己。
经区长峰小学
学校的独特理念“本根教育”贝语网校,以探究中华传统文明为起点,将传统学术视作启迪心智的钥匙,把传统书法当作锤炼品德的途径,视足球运动为增强体魄的手段,融入学校名称,形成了“坚守根本,发挥优势,追求卓越”的“本根”教育模式。
文登区三里河小学

学校的独特之处在于“孝行教育”,把培养品德作为切入点,明确了“孝•行”的教育理念。“孝”指的是培养优良品质,“行”指的是锻炼重要能力。按照“实践孝道,培养品德,成为栋梁,实现价值”的步骤,造就出“友善、负责、优秀”的孝行小公民。
乳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学校的独特教育模式“养正教育”,从培养良好习惯和加强家庭引导这两大关键方面着手,总结出“以德育人”的治学宗旨,借助整合学校培养和家庭熏陶两种方式,塑造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青年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