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汽车产量,拿下全国第一。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在今年的前四个月里,安徽省的整车累计产量达到了99.31万辆,这一数字使得安徽在全国范围内位居首位。
安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拥有一所被誉为中国汽车行业“黄埔军校”的高等学府——合肥工业大学,亦称合工大。
合工大,为何被称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黄埔军校”?
这所大学,又如何改变安徽的汽车产业?
中国汽车业界曾有这样的说法流传,即“汽车制造领域三分天下,合肥工业大学独揽其一”。
这并非言过其实,恰恰彰显了合工大对中国汽车行业的贡献,同时也映射出其在汽车领域的显著地位。
我国最早设立汽车专业的学府之一,合肥工业大学自1958年起便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持续不断地为汽车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众多企业的领导者出身于合工大,而在传统汽车领域,从业人数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
从合工大走出的校友,几乎遍布在国内汽车行业的各个核心岗位:
原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以及曾先后担任东风和一汽董事长的徐平,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江淮汽车的前任董事长左延安,丰田中国执行副总裁董长征,华菱汽车董事长刘汉如,安徽全柴动力的董事长肖正海,安凯汽车总经理戴茂方,以及哪吒汽车的创始人方运舟等众多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均系合肥工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除了那些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的人物外,宁德时代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被誉为电池技术核心的黄世霖,以及众多汽车企业中的众多技术精英,他们均出自合工大。
当前汽车产业正朝着新能源方向转变之际,毕业于合工大的毕业生们,不仅投身于传统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迅速地汇聚到了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
林巨广,这位巨一科技的创始人,他的目光聚焦于智能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解决方案;张海莹所创立的地上铁,致力于新能源物流车的数智化运营创新;而胡继红与她的丈夫共同携手,成功打造了绿源电动车。
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反映出了合工大汽车专业的实力。
数据表明,合工大至今已向国内汽车企业输送了超过十五万名专业人才,这一数字占据了整个汽车行业人才总数的约三分之一。在2021年,该校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31%的优异成绩,其中,有高达46.65%的毕业生成功进入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中坚力量。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专业的实力显著,不仅在于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而且在科研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2024年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录取分数线(2024各省份录取分数线及位次排名),这一点同样值得关注。
2020年,蔚来中国的总部选择在合肥设立,这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看重了合肥工业大学在科研领域的强大实力。
合肥工业大学不仅是国内汽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且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领域走在了前列。
2009年,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凯汽车携手进行纯电动客车研发,该车型成功投产,并作为全国首批新能源商用车辆示范项目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
2021年,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先行者,首次设立了“智能车辆工程”这一专业,致力于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2022年合工大的毕业生就业比例
合工大近年在新能源动力与储能的关键技术方面,以及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平台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实现了多项具有创新性的突破。
近期,有关合工大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火灾防治领域传来喜讯,该校成功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贴片式灭火技术,这一成果为锂电池安全隐患的解决开辟了全新的技术途径。
此前推出的首个“车联网量子通信系统典型应用场景”文档,为量子通信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这些创新性的成就,彰显了合肥工业大学在汽车行业尖端技术领域的卓越研发实力。
在学科建设领域,车辆工程专业不仅是合工大的支柱专业,更享有盛誉:2005年荣登“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名录,2007年荣获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2010年成功跻身“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之列,2011年更获批准设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系列荣誉充分彰显了合工大汽车专业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卓越地位。
这些都成了合工大最大的底气。
根据校友会公布的2023年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排名数据,合肥工业大学位列第三,紧随北京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之后,与它们并列。
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合肥工业大学有11个学科跻身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的行列,而且超过70%的该校毕业生投身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众多行业。
合工大能成为汽车行业的“黄埔军校”,绝非偶然。
其成就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时代同步的教育观念以及与众不同的校企合作机制等多重助力。
1945年,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作为合肥工业大学的先导,正式成立。经过多次搬迁、更名以及合并,该学校于1958年最终定名为合肥工业大学。
自1960年起便跻身全国64所重点大学行列的合工大,其汽车专业始终是学校的招牌学科,这一传统可追溯至1954年。
尽管在大众视角中它始终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姿态,甚至有校友戏称合工大为“三流211”,然而这并未削弱合工大低调务实的形象,它依旧在汽车行业里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
合工大汽车专业自创立之初便以“扎实的工程基础、务实的工作态度、突出的创业能力”为显著特点,其丰富的历史底蕴为该专业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人才储备。
在早期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群体中,众多成员曾任职于企业,因此他们格外重视对学生工程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育;他们充分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势,使得合工大的学子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相较于其他学生,具备更为出色的实际操作能力。
与北京工业大学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合肥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更大比例投身于制造业领域。
面对汽车产业技术的革新浪潮,合工大始终展现出超强的洞察力和迅速的调整能力。
2016年,被誉为“自动驾驶元年”,标志着汽车工业正式迈入了智能汽车技术的批量生产阶段。
同年,合肥工业大学将原本的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以及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合并,成立了新的汽车与交通学院,并着手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教学与科研体系。
在2016年,大学一年级新生中经过选拔,共有40名同学脱颖而出,他们共同组建了一个名为“智能车辆技术创新”的实验班。该实验班汇聚了车辆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以及电子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2021年,承袭实验班的成功模式,合肥工业大学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内首开智能车辆工程专业,专注于汽车底盘及其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汽车技术的专业人才培养。
这种具有远见卓识的专业调整,不仅确保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前需求,同时,它还促进了合工大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得产学研一体化得以真正实现并取得成功。
2024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合工大荣获大赛一等奖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专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该校与企业间始终保持高度紧密的协作关系。
这种合作并非仅仅是提供实习基地那么简单,学校主动与企业携手,共同致力于人才的培育和科研项目的攻克。
从观察安徽汽车产业的兴起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辨识出这一合作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开始“带着”安徽的车企做技术创新。
在那个远早于“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上两个沙发”观念的时代,国内的汽车制造商尚且无法谈及具备创新力,而合工大当时便将先进的技术与开发工具引入企业,诸如采用CAD和CAE进行产品设计。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此类校企合作模式逐渐转向,致力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
学校的研究与技术人员与奇瑞、江淮等本土汽车制造商保持着紧密的协作关系,他们亲自深入工厂,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如今,合作已升级为技术引领。
合肥工业大学与蔚来、江淮、奇瑞等汽车企业携手进行前沿科研探索,整合自身在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长期积累,将创新性研究成果与汽车企业共同推进技术研发。
2024年,合工大更是跟蔚来汽车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这种合作具有鲜明的“量身定制”特色,学校能够实时掌握行业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而据此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企业则能够得到人才和科研的双重保障。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专业实力雄厚,不仅增强了学校的声望和地位,而且对安徽省乃至全国汽车行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看对学校的影响。
作为合肥工业大学的“招牌学科”,汽车专业的显著进步对合肥工业大学整体实力的增强贡献显著。
该专业不仅荣获国家级特色专业称号,而且成功跻身“211工程”及“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点扶持学科行列,显著增强了合肥工业大学的声誉与学术地位。
汽车专业的成就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相关学科的成长。正如我们之前所述,合肥工业大学将管理、计算机、电气、材料等多个学科的资源进行了整合,以支持汽车领域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进而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创新发展,并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学科互动模式。
除此之外,该学校的汽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同时拥有优秀的校友网络,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良好社会评价。
汽车专业的就业率极高,吸引了众多考生纷纷将其作为首选专业,其录取分数线也一直比学校其他理工科专业高出5至10分。
再来看对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影响。
在安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发展过程中,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贡献不可或缺。
自20世纪60年代起,安徽在江淮汽车厂生产出首辆汽车,至2024年,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二,出口量更是位居全国首位,2025年第一季度,全省汽车产量更是高达76.17万辆,位居全国之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更是占据了全国总产量的12%。这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始终有着合肥工业大学的默默支持。
奇瑞汽车作为全国汽车出口量位居首位的知名企业,其声誉无需赘述。尹同跃,这位毕业于合工大的杰出人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奇瑞的管理团队和技术核心成员中,也汇聚了众多他的同校校友。
安徽的另一家汽车制造商江淮汽车,同样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众多合肥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加入,他们在公司从小规模发展到今天的壮大过程中,亲身目睹并参与了所有的发展历程。
自2023年起,安徽省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位为全省的“首要发展产业”。伴随着蔚来中国总部以及大众安徽等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在合肥设立基地,合肥工业大学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其作用也愈发显著。
截至目前,安徽省已吸引了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淮等七家整车企业,以及2800余家零部件企业的入驻。此外,合肥市内更是设有六家新能源整车企业。
产业政策之外,还有一关键因素促使众多车企聚集于此,那就是此地便于高校与企业的优秀人才实现有效对接。
近水楼台先得月。
依据2024年的统计数据,2024届合肥工业大学的毕业生中,选择留在安徽省内工作的比例高达46%。
在汽车行业,这个对“血脉传承”尤为重视的领域,历届合工大校友及其背后的汽车企业所构建的校友网络,相较于其他地区和企业,展现出了更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加入。
在校招旺季,这些校友创办的公司能够提供超过千个职位,而且在此之前,就读期间的学生便有机会进入这些企业进行实习。
合工大毕业生就业选择
产业聚焦不仅源于人才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吸引,而且合工大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影响,其意义同样十分重大。
自2005年起,合工大凭借其独特技术,以200万元资金投入、持有20%股份的方式,与江淮汽车携手成立了巨一科技。这一合作持续至2021年,即便巨一科技递交了上市申请,合工大依旧保持着其第二大股东的地位。
巨一专注于为汽车行业提供智能化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所需的电机和电控零部件,其服务覆盖众多知名企业,包括一汽、二汽、重汽、陕汽、北汽福田、中国一机、德国大众、捷豹路虎、奇瑞、江淮、柳工等。
2007年,巨一承接了国家863计划的项目,从而跻身国家队;2012年,公司担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牵头单位,荣获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的称号;2018年,公司又承担了电机电控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成为国家梯队的一员,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杰出典范,对安徽省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安徽一地,更在全国范围内对汽车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合工大汽车专业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其一,专业建设必须紧跟产业发展趋势,甚至适度超前布局;
其二2024年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录取分数线(2024各省份录取分数线及位次排名),深度校企合作是培养符合产业需求人才的关键;
其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应对汽车技术变革的必由之路。
这所被誉为汽车行业“黄埔军校”的学府,正逐步演变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