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和20日,挪威高等教育代表团来到中国,挪威科技大学借此机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举办了两日学术活动,期间双方共同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船舶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此举旨在为中国和挪威在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的合作创造关键沟通桥梁。
学术研讨会探讨领域发展方向
四月十九日,挪威科技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海洋工程联合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木兰楼B808举行会议。众多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齐聚此处,对海洋工程领域面临的核心议题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同时就未来海洋工程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并且特别针对海洋结构物以及海洋运载器两个方向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此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和挪威科技大学海洋技术系联合承办,目的在于汇聚全国以及国际海洋工程学科的研究人员,为创建上海交通大学与挪威科技大学船舶海洋工程合作机构出谋划策。
当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院长杨建民代表学院,向参与此次研讨会的各位学者表达了热烈欢迎,并进行了报告。杨建民教授详细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当前的情况、学术研究的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指出,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正处在关键性的转型阶段,学术研究者将面对不少的挑战和机遇。
挪威科技大学的 Steen教授接着回顾了海洋技术系的研究历程,同时梳理了当前海洋工程领域的核心议题。他指出,早期的海洋工程研究主要遭遇了几个方面的难题:首先是漂浮式建筑物的设计难题,其次是深海航行器的研发困境,再次是海洋能源的开发难题挪威科技大学留学之路,最后是复杂环境因素对海洋构造物造成的损害问题。
挪威科技大学 Moan院士在“海洋结构物”研讨会上,为学院师生做了关于“浮桥和悬浮式隧道”的主题报告,该报告以挪威交通运行为例,阐述了建设浮桥、浮式隧道的意义和紧迫性,着重介绍了挪威在大型浮体工程方面的成就,同时分析了推进这项技术所遭遇的技术难题、生态影响和环境问题。
挪威科技大学的 S 教授, 高震教授, J?rgen 教授接着在多个领域展示了挪威科技大学最新的研究进展, 同时也分享了未来的探索计划, 这些内容涉及深海运载器, 近岸浮式风机, 以及复杂耦合环境对海洋结构物的作用, 他的发言引起了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关注, 大家讨论非常活跃, 在场的师生都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下午的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润培教授主持。万德成教授首先呈现了题为“浮式风机系统气动-水动的耦合分析”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在精确模拟浮式风机水动力与气动力条件下,将求解波浪中六自由度运动的程序相融合而构建的用于解决浮式风机气动-水动耦合问题的计算工具FOWT-UALM-SJTU,还展示了运用该计算工具对部分浮式风机系统进行数值计算所获得的成果。
崔维成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的学者,公开了题为“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的发展策略及当前进展”的讲话,崔教授首先讨论了深渊的定义,以及深渊科学对于中国的意义,说明了研究深渊科学,挑战深渊,挑战更深层次的潜水,对中国具有重大价值。他提到,打造11000米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彩虹鱼号,是我国海洋事业中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科技突破,其重要性仅次于“蛟龙”号。
接着,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晋教授、付世晓教授、肖龙飞教授、罗勇教授依次介绍了船建学院在“新概念FDPSO设计”方面,“海洋立管VIV研究”方面,“深水浮式平台设计”方面以及“FPSO在困难海况下的应用”等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听众在每一个报告完成后都踊跃交流,争相咨询,深入探讨,整个会场互动频繁。
联合研究中心搭建学术沟通桥梁
四月二十日,上海科技教育日开幕式在交通大学举行,挪威科研与高等教育部长伊瑟林·尼伯女士率领科研与高等教育部门官员、挪威驻上海领事、挪威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代表,包括九所挪威大学校长在内的挪威高级教育代表团共二十六人到访,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接见了代表团成员。开幕式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同挪威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该协议内容为建立船舶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双方正式达成共识,并签署了相关文件。
大会开始之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和挪威科技大学海洋技术系就合作中心的研究重点、知识分享、学子互派等议题展开磋商。紧接着,挪威政府代表团一行视察了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深海水池,该水池是我国首个由中央政府、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共同出资打造的深海水池。
此次会议圆满落幕,为挪威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相关行业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探讨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清洁能源利用、新型浮动结构物,以及深海运输工具等尖端科技议题的交流园地挪威科技大学,对推动学术探讨、技术革新以及实践应用转化产生了正面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