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聚焦青少年日常的纪实作品,收录了小学四年级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许多动人心弦的小事,展现了意大利中下层民众艰苦的生活状况和真挚、质朴、互助的品格,倡导了热爱祖国、心地善良、勇于担当、胸怀宽广、无私奉献以及众生平等等美好品质。这本书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极好地展现了“爱”的内涵,既有对国家社会民族宏大的爱,也有对父母师长朋友细微的爱,每个地方都牵动人心,催人泪下。
爱的教育就是全面的教育,是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基础,也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前提。《爱的教育》以日记体呈现,用孩子的视角和语言记录他们的生活与想法,读起来感觉非常真切,充满亲切感,因此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和喜爱。这本书虽然主要面向九岁到十三岁的青少年读者,不过对于家长、老师以及孩子来说,它同样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参考书。
《爱的教育》书如起名,阅读这本书感觉到了满满的善意~
我的日记里难忘的一课读后感,记录了这学期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和每个月的趣事。几乎每天,都能在日记本上写下一段充满温情的故事。从踏入校门的初期,到学期圆满结束,从翻开第一页,到合上最后一页,我体会到了孩子们与老师、路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帮助,体谅,包容,激励等等,这些美好的品德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体现出来。书中描写的每个少年都有其独特个性,这让他们的校园日子变得多姿多彩。
看完整本书,最我难以忘怀的是教会孩子“尊重”的那一课……
校园里时常能见到经济条件欠佳的学生,他们和那些生活优渥难忘的一课读后感,或者更不显得拮据的同伴共同学习时,常常会陷入自我评价偏低的情绪中。
然而由于孩子们不明白成人社会中那些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只要他们相处融洽,彼此都能成为好朋友,自然而然地接纳了形形色色的同伴。
更让我深受触动的是成年人对待那些面临困境的孩子们时体现出的“敬重”。
“小石匠”坐在“我”家的椅子上时,椅面磨到了他身上的白灰,“我”注意到了,连忙想去擦掉,可是“我”的父亲阻止了“我”,他等到小石匠离开后,自己才动手把椅子清理干净。
那个有点佝偻身形的孩子到“我”家做客,“我”父亲把家里那个颇具趣味的驼背老者画像取了下来。
还有卡隆的母亲离世了,接着放学后,“我”渴盼能钻进母亲的怀抱,可母亲却把“我”给搡开了,原因是卡隆在旁边注视着“我们”。
由于年纪尚轻,心智未开留学之路,渴望与身体有障碍的同窗共读的朴素心愿,诸如前往特殊教育机构就读此类想法,母亲并未当面训斥引导,而是写下书信告知“我”,不希望“我”进入那所学校的缘由。
还有许多类似情况,这些事情触动了我内心深处,让我领悟到人生中极为宝贵的一课,更加懂得了敬重。
最终,我计划把这本书留给子孙后代阅读,每天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内容要适合他们的年龄,情感要充沛,语言要优美,如果孩子们特别喜欢,就让他们持续阅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