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境况?因孩子参加高考而辞职,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他的试卷之中,每天五点半起床准备早餐,晚上十一点才整理完错题集,三年未曾踏足过任何商场,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清华北大录取标准”的图片,某天孩子放下笔时说:“妈妈,你这样让我更加担心无法通过考试。”
我们作为父母,常常觉得“我为你牺牲了所有,你应当报答我”,但有没有人思考过,这种“付出”究竟是关爱,还是给孩子套上的束缚?
部分家长选择离职辅导孩子,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夙愿,暗中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以我熟识的安安的母亲为例,她当年未能进入顶尖学府,之后便离开了卫生机构陪考老师意外上哈佛,专心陪伴女儿完成高中学业,她时常挂在口头的是“你必须考入清华或北大,为娘争光”。有位美国心理专家指出,百分之六十八的家长辅导压力,源于父母将孩子的学业成就与个人意义紧密相连,例如“我放弃工作,就是为了你能进入重点大学,否则我三年的付出就毫无价值”,“我未能达成的目标,需要你来完成”。孩子并非父母的“梦想载体”,他的人生篇章,应当由本人亲自书写结局。
我有一位名叫林姐的朋友,她先前在公司担任中层职位,后来辞职了,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协助孩子学习:每天早上陪孩子读英语,白天帮孩子整理课堂笔记,晚上仔细核对孩子的作业,就连周末也忙着为孩子寻找合适的辅导课程,结果到了高三的最后一个月,孩子哭着说:“妈妈,我担心自己考不上大学,对不起你这三年的悉心付出。”林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却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安安,母亲的心神不宁导致她在重要考试前夕难以入睡,结果考试时表现不佳——我们越是急于干预孩子的成长,他们反而越会采取回避态度。
陪伴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呢,其实概括起来就是三点:“有分寸”。第一,要保留部分个人空间——例如林姐之后找到了工作,每天下午去当家庭教师,这样既能获得收入,又能拓展人际交往,情绪不再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第二,要明确“谁的目标”——比如孩子提出“希望进入师范院校”,而你却希望他报考清华大学,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这是我的期望,还是他的心愿?”首先,要将“顶尖学府”视作众多可能中的“一种选择”;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重视孩子品德塑造的家庭,孩子的长远成长更为优越;能够进入名校固然令人欣喜陪考老师意外上哈佛,但即便未能如愿,也不意味着“落败”。
我们当父母的人,总想着“把最优异的给予孩子”,但“最优异的”,并非“辞职照顾孩子”,而是“我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也准许你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比如我邻居张阿姨,孩子读高中期间她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下班后陪孩子说说话,偶尔帮忙整理学习资料,结果孩子反而取得了好成绩,说:“妈妈,你这样我很轻松,因为我知道,就算没能进入名牌大学,你也不会责备我。”
若需为孩子做主,可先自问三件事:那确实是他的心愿吗,我是否把个人负担强加于他,我有没有为自己留出空间。须知,辅导学习的核心在于同行,而非统御;在于辅佐,而非束缚。孩子的道路终究要靠他自己走,我们的任务,是在他感到疲惫时,给予一句安慰:“别担心,有我在。”
真正的感情,并非意味着要牺牲个人利益,而是共同进步,彼此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