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常春藤联盟效力24年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职。 离开时,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精英教育的弊端》的文章,认为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 《精英教育的弊端》一文引起广泛讨论,网络点击量超过100万次。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羊》一书中进一步反思了精英教育。 该书中文版已于近日出版,澎湃新闻获授权摘录部分内容。
【美国】威廉·德雷谢维奇
《超人》作家詹姆斯·阿特拉斯曾经描述过一群典型的精英大学生:他们主修双专业,擅长体育,精通多种乐器,掌握多门外语,参加过贫困地区的项目。世界。 援助项目,并且仍然有精力从事一些个人爱好。 总之,对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内,他样样精通。 对外,他在扶贫方面有着无穷的魅力。 我们似乎不得不对这群内外兼修、无所不能的名校学子投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 像大卫·布鲁克斯一样,这些年轻人散发着自信、快乐和自给自足的气息。 乔纳森·弗兰岑( )在《自由》()一书中形容顶尖文理学院的学生“他们似乎对一切都有与生俱来的高度理解”。
这就是我们对今天头顶光环的年轻人的印象。 他们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最终胜利者。 但现实却和我们印象中的差距很大:从我教过的学生来看,包括我在美国各大校园接触过的相当多的学生,以及我这些年通信过的上百名学生,再加上我有从学生自我心理分享的文章来看,当剥去那层傲慢的自信和无瑕的光鲜外表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年轻人内心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 、空虚和孤独。 我们都同意,学生在高中经历的巨大压力会导致精神焦虑,那么当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时,如何自然地改善这种情况呢?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群学生根本无法自愈。 一项针对一年级大学生的大规模调查发现,他们对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已降至25年来的最低点。 美国心理学会曾发布过一份名为《大学校园危机》(The on)的报告。 报告提到,近一半的大学生感到“绝望”; 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承认耶鲁大学,“在过去的12个月里,他们过度的低落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校园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一直在上升,现在几乎是压倒性的。 在接受服务的学生中,被诊断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两倍,达到总人口的近一半。
斯坦福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一个学生心理健康行动小组。斯坦福大学副校长警告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自尊心低下、发育障碍、抑郁、焦虑、饮食失调、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等等,“另一所大学的校长也曾向我表示,我们的年轻一代似乎“患有抑郁症”。 包围”。
威廉·德雷谢维奇
从高中到大学,这种情况并没有丝毫好转,反而变得更糟。 大学给予学生做出自己决定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突然的自由需要很强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很多学生对此并没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依靠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来帮助自己应对困难和诸多不适。 有些学生选择休息或梦想休息。 一位波莫纳学院的学生曾经向我讲述了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这群人是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其中一个轮子掉下来,那肯定会发生在去大学的路上。”
像这样的斗争绝不是孤立的。 普林斯顿大学一位负责教学的老师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他回忆道:“前几天,一名本科生被学习压力折磨,在我办公室讨论毕业论文时,晕倒了。” 另一位从斯坦福大学转来的学生也分享了他的想法:“如果你想脱颖而出,你必须充分配合并遵守制度。我看到我周围的很多朋友为了换取自己的健康、友谊、爱情和个人生活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友谊、爱情和个人生活。”为了成绩和简历,探索,课外活动等。而这些牺牲是一个人心灵和灵魂的基石。”一位耶鲁学生说:“我的一个朋友指出了真相——我可能很痛苦,但是。如果我没有受苦,我怎么能被耶鲁大学录取呢?”
孤独的力量是强大的。 我以前的一位学生曾经说过:“在耶鲁,我没有时间发展真正的人际关系。” 另一位耶鲁大学的学生告诉我,她直到高四才学会放慢脚步并结交真正的朋友。 。 那个时候,看电影还是一件新鲜事。 《哈佛杂志》最近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善于社交的哈佛学生:他们总是从一个活动赶到下一个活动,与朋友见面就像快餐约会; 这种沟通就像黑夜里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一艘船,只能看到轮廓,却看不到实体。
这些年轻人善于交际,但这些人之间的关系与真正的友谊有很大不同。 大学里的浪漫无非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斯·多纳特(Ross)尖锐地揭露了这一现象:男女之间存在的“哥们关系”只是为了满足性需求最方便的同时,也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职业发展上。 。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直言:“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大学里,我总是很忙,我喜欢的人也总是很忙。忙。我们只是无法维持有意义的关系。”
我们现在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对成就和成功的追求受到压抑:他们都觉得自己必须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追求下一个更高更大的目标。 这种被动的压迫和紧张,让这些名校学子们无法平静地发展出深厚的关系。 不幸的是,这些深厚的感情却可以化解他们不断追求成就的压抑感。 更糟糕的是,这种被动的压迫并不是建立深厚感情的唯一阻力。 比它更致命的是名校学生内心的恐惧。 他们害怕在别人面前示弱,害怕自己会成为众人眼中的顺从者。 他们在压力下软弱,拒绝表现出软弱。
这些来自名校的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是一群公认的“奋斗者”。 他们似乎充满了自信,而这种自信是通过保护自我形象和满足社会期望而被劫持的。 进入大学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学生环顾四周,感觉别人比自己聪明,这进一步凸显了“高处不胜寒”的情况。 这一刻,他们选择谨言慎行,假装做自己,但其实内心却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中流传着一个词,叫“斯坦福疯鸭子”。 想象一只悠闲的鸭子漫不经心地漂浮在湖面上。 水面上的平静掩盖了水下鸭子爪子的疯狂抽动。 麻省理工学院一名学生的个人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崩溃》()的文章。 这是一个大二学生发泄自己的无用和愧疚,以及常常伴随而来的“压倒性”的感觉。 这篇文章被疯传,引起了至少十几所高校学生的共鸣,有人留言说:“谢谢分享。 事实上,我们常常有同样的感觉,但很少承认。 感谢你们有勇气向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一位波莫纳学院的学生曾告诉我,在这所据说全美大学幸福指数排名第四的大学,为了保持幸福的形象,学校不遗余力地宣传校园活动,学生们感到有压力,但他们必须向公众展示一个完美的形象。
除了因与朋友的关系脆弱而感到孤独外,这些年轻人还缺乏与自己的深厚关系。 从“不能输在起跑线”开始,这些名校学子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磨练”,甚至“魔幻试炼”:学校社团、管弦乐队、大大小小的团体(音乐、体育等)。 )、AP课程、SAT考试、晚间活动、周末安排、暑期课程、运动训练、学术辅导、“领导能力”、“精神服务他人”等等。为了完成这些事情,能够“修养” ”,学生不再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包括对大学的向往。 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都在为名校的耀眼魅力而奋斗。 而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目的和内心的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 当他们被艾姆赫斯特学院或达特茅斯大学等名校录取时,很多学生都感到困惑。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那里,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Work on》一书的作者劳拉·加林斯基(Lara )曾与我交谈,她指出年轻人不太善于关注与他们有内在联系的事物。 我以前的一位耶鲁学生告诉我,“你不会告诉耶鲁学生,去找你一生的挚爱。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如何做。 我们只热衷于成功。 这就是我们第一次到达耶鲁的方式。 最真实的状态。”
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前院长曾说过:“太多的学生在最初的一两年里感觉自己就像在跑步机上一样。突然有一天,他们感到突如其来的危机,就像从美梦中醒来一样, “我对自己努力的目标感到恐惧。”一位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女孩更坦白地总结了自己的过去、现在的处境和未来:“我讨厌我的活动;我讨厌我的工作。” 我讨厌我的课程; 我讨厌我在高中时所做的事情。“我的余生中的一切,以及我未来的工作都将变得令人厌恶。”
成年人大多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部分原因是他们从错误的角度看待事物。
过去,对于一个成绩全A的学生,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出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平衡、健康的。 但现在他也是一个成绩全A的学生,他的生命可能会有很大的危险。 斯坦福大学牧师帕特里夏·卡林-纽曼拉比曾透露:“我们的学生,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他们总能找到办法获得全A。 事实上,对他们来说留学之路,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看到并认识到自己的困境,而不是被争取高分的目标蒙蔽了双眼。”
之所以难以发现隐患,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太善于隐藏自己的问题。 当我在耶鲁大学工作时,我基本上没有意识到我自己的学生有多么不快乐。 直到我不再在耶鲁任教,脱离了师生关系或者校生关系,很多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 我在上一本书中谈到的那个女孩,直到大四才交到真正的朋友,从外表上看,她看起来绝对积极——有趣、友好、真实、聪明,而且不那么咄咄逼人。
还有一个同学,同样优秀,也很合群。 后来他向我承认,他在大学期间其实过得很痛苦。 可想而知,当这些学生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经历了很多的战斗。 他们知道如何取悦老师和教练,也知道如何取笑父母的朋友(名校毕业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人)。 社会精英)。 在这些经历下,这些学生在大学前已被培养成为一批有礼貌、可爱、友善、英俊、能言善辩、全面发展的才俊佳人。 正是这些外在形象,他们同时“内化”了,相信自己是那么幸福、那么有成就。
如果这些痛苦是由于学习本身造成的,那已经够痛苦的了,但事实恰恰相反。 美国顶尖大学往往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自恋:他们的SAT平均成绩来自于高中前10%,录取门槛高端,每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报告我们喜欢。 数据等。 别误会我的意思。 如果单纯从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衡量现在的精英学生,他们绝对可以应对一切挑战。 如果你了解这些人才在整个过程中是如何被极其严格地培养和筛选的,那么他们有如此高的学术造诣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群年轻人如果在体育赛场上,那么他们就是全明星运动员,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 无论你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做。 无论面前有什么障碍,他们都会清除。 我的一位在顶尖大学任教的朋友曾经要求她的学生背诵 18 世纪诗人亚历山大·波普的一首 30 行诗。 她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逐字背诵。 ,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当她让学生在课堂上默写这首30行诗时,就像是在观看一群汗流浃背的宝马车在比赛。
问题的关键在于,长期以来,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取得高分。 在他们的教育中,大局意识非常淡薄。 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学生”,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思考。 在与一位在州立大学校园任教的朋友交谈时,这位朋友抱怨他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为自己思考; 相比之下,耶鲁大学的学生可以思考,但前提是我们要求他们这样做。 下次还会做。 此外,我所任教的常春藤盟校的学生往往都是聪明、有创造力、有思想的年轻人。 我真的很喜欢与他们交谈并向他们学习。 但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只是愿意遵守学校为他们设计的框架。 很少有人对思考本身抱有极大的热情。 更少人能够明白,高等教育是人一生智慧成长和探索的一部分,而这个旅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实践。
我对学生的见解并不是我独有的。 我的一位在埃尔姆赫斯特学院任教的朋友曾经和我分享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为了提高他的写作能力来向他寻求写作方面的帮助,但是这个学生现在之所以有时间寻求帮助是因为他已被医学院录取。 如果他还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肯定不会花额外的时间去学习写作。 另一位在一所顶尖文理学院教艺术的朋友说,她的学生非常愿意接受创造性的挑战,只要做这些事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A。
我的一位在耶鲁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的同事表达了更大的怀疑:“我很难想象今天的耶鲁大学本科生会整个周末躺在床上背诵诗歌或使用计算机来编写突破性的手机程序。 软件。”他不可避免地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时光,“我上大学的时候,校园里有很多天才和极客,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热情,他们也丰富了大学的生活。 丰富多彩的。”
学生无休止地追求课外活动不仅侵占了他们的空闲时间,也牺牲了智力探索的机会。 结果,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投入真爱。 大卫·布鲁克斯和其他观察家发现,智力对话不再随时随地发生。 来自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波莫纳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高年级学生写信给我:“我在暑假期间往往比暑假期间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做更多有趣的事情。我真的很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一位来自另一所学校的女孩写信给我,透露了一些关于她在耶鲁的男朋友的事情:上大学之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和写短篇小说。 大学三年后,他出人意料地变得对自己缺乏信心。 对于一些琐碎的细节,在公立大学读书的朋友根本不会去想,比如独自吃饭的现象会不会被解读为“社交弱点”,但他想想就会感到焦虑。 为了在大家面前显得博览群书,凡是听说过的一本书,他都会快速地读完前两章,并大量阅读书评,以便快速全面地了解书的内容。 。 他的这些行为只有我自己知道。 同时,我也知道,他并不是不喜欢读书、不学习,而是他希望能够在大家面前无休无止地讨论。 与独自安静地阅读相比,在别人面前讨论有明显的好处。 社会奖励。
当然,任何现象都有例外。 那些纯粹的探索者、思考者、甚至“极客”,无论学校和周围的人怎么想,他们都以最纯粹的方式追求和获得教育的真谛。 但怀着这种心态学习的人,在如今的大学里往往显得与众不同。 “耶鲁大学对待探险家的态度并不好,”一位耶鲁大学的学生说。 另一个人说,她的一个朋友转学了,因为耶鲁大学太令人窒息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学生所表达的遗憾:这种窒息来自于与周围人的强烈反差——当周围的人不在乎出卖自己的灵魂时,你却要关注和滋养自己的灵魂。 。 这几乎是不合理的。
我引用的案例往往与耶鲁大学有关,并不是因为我故意针对该机构,而是因为我过去的大部分教学经验都是在耶鲁大学。 如果读者认为我是站在头顶光环的年轻人的角度来批评耶鲁,他们就会误解我。
其实我觉得相比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的血腥职业教育,相比于普林斯顿大学、达特茅斯大学等反智院校,耶鲁大学在这些综合性大学中名列前茅,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这里就不和文理学院比较了。 如果耶鲁大学已经是这一组中最好的,那么这个最好的就已经够糟糕了。
我说的也许很可怕,但绝不是危言耸听。 如果说这几年我明白了一件事的话,那就是今天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不再是一群温顺的绵羊,也不是一群无所畏惧的机器人,更不是进入大学之前的一小撮人。 极度愤怒的青年。 绝大多数学生和他们的师兄师姐一样,处于中间地带,非常理想主义,有着孩子般的天真。 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耶鲁大学,并试图追寻它的奥秘。 正是这群学生,同时要应对进入名校所带来的心理和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