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奇妙的小城里定居已有一年多,总想记录些文字。它正吸引着大批华人,逐渐成为他们抵达加拿大的热门选择。
水卢,这个被称为“水卢”的地方,坐落在多伦多城西南方向大约一百公里处。从这里开车行驶两个小时,便能抵达美国的边境线,若沿着底特律与水牛城的方向前进,则可以轻松进入美国东海岸区域。
她最为人所知的称号,便是“加拿大硅谷”。然而,这个称谓的由来,却有着悠久的欧洲根基。
十八一五年,傲慢的拿破仑,战败于英国和普鲁士的联合军队,在比利时的滑铁卢遭遇惨败。滑铁卢这个地名,在中国语言里,几乎成为挫败的代名词。
为什么隔着大西洋,加拿大会有一个地方与比利时的滑铁卢重名?
1806年,首批外来移民来到滑铁卢,他们之中有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亚伯拉罕·埃尔布。埃尔布从德国Tract公司手中购置了363公顷的土地,该面积相当于896英亩。
那些曾经前往加拿大北部的“美国人”,本质上依然认同自己属于欧洲人。亚伯拉罕·埃尔布,将自己的新家园称作“滑铁卢”。
实际上,除了滑铁卢之外,加拿大还包含剑桥、伦敦、利物浦等地名,这些名称的深层含义,源自于早期移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欧洲人在1800 年代初期来到了这片区域。接着,许多德国移民迁移到这里安家加拿大滑铁卢,不过因为难以在滑铁卢购置土地,他们便慢慢在南边的地方住了下来。他们把那里称作“柏林”加拿大滑铁卢,其中也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几十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了1916年,“柏林”的名字被更换掉了,是为了纪念那位在同一年去世的英国军事部长。
从这些地名也可以看出加拿大和欧洲的紧密关系。
亚伯拉罕·埃尔布是门诺派信徒。滑铁卢至今是门诺派信徒在加拿大的核心聚居区。他们至今保持与世隔绝、淡泊名利的生活,他们穿着古风服饰,乘坐马车往来,据说部分人甚至不用电力。关于他们所居住的德国小镇,改日我再另外撰写。
门诺派教徒的出行方式。
滑铁卢紧挨着这座城市,市中心区域已经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双城(Twin-)这个名称的由来。接着,城市范围继续扩张,又与另外两座城镇接壤,进而构成了三城(Tri-)的版图。
在三个城市里,滑铁卢的占地面积最是有限,然而它的声名最为显赫,因此这三个城市合在一起留学之路,被称作“滑铁卢地区”。
滑铁卢是一个大学聚集地,那里有享誉盛名的滑铁卢大学、劳瑞尔大学和康尼斯托加学院,这三所院校加起来,学生总数达到数万人,其中很大比例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滑铁卢大学号称加拿大“麻省理工”。
滑铁卢大学在国内高校排行榜中,一直稳居前三位,其本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十分出色,颇受北美各大企业的欢迎。该校的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学院规模全球最大,有“加拿大的麻省理工学院”之称。
借助这些高校的优势,滑铁卢的高新产业和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黑莓手机的全球总部、谷歌公司在加拿大的总部,宏利金融和永明人寿这两家加拿大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设在滑铁卢的加拿大总部,均位于此地。
滑铁卢还具备全球顶级的创新实验室集群。在硅谷以外地区,滑铁卢堪称全球第二大新兴科技企业聚集中心。
过去观看美国电视剧时,剧情跌宕起伏的女主角常以各家门前草坪的整洁状况,来评估居住者的社会地位。
滑铁卢各个区域都十分干净。每周一,清洁人员会来收集废弃物,每家每户都会事先将垃圾分类,并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容器中,然后摆放在门口车道附近。另外,家家户户都很注重维护自家外观,会时常修剪绿化,打扫门前区域。虽然设有专门的绿化维护人员,但加拿大劳动力成本较高,更普遍的现象是全家人拿着工具,在烈日下蹲在自家门口整理草地。懒惰的人不仅会受到鄙视,还可能承担沉重后果,如果管理人员“自愿”前来修剪草坪,等待你的会是一份数额巨大的罚款单。
现在正值八九月时分,这是加拿大风光最为动人的时节。夏日尚未完全消散,各式植物与花卉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暖意与芬芳气息,每日天空澄澈,白云舒卷,与茂密翠绿的树木及青翠草地相互映衬,景色令人赞叹不已。
每家门口都拾掇得非常整洁。
街坊们都很和气,碰面时多数人会朝你挥手致意。过马路时,司机都会在较远处就刹车,车速也控制得很好,听不到喇叭声。时间长了,说话的音量也跟着变小了。
有位在此地生活了二十年的熟人向我透露,滑铁卢的英国人和德国人数量不少,所以当地整体氛围比较客气。
滑铁卢地区社会秩序井然,违法案件数量少于日本。得益于高等学府和科技园区的带动,当地民众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然而,与邻近区域相比,滑铁卢的房屋均价明显偏高。
近些年,滑铁卢在海外侨民中的声望日益提升。在传染病流行之前,当地就吸纳了众多中国来的进修人员,部分加拿大西部移民因不适应本地的天气状况,陆续迁居滑铁卢,同时许多刚抵达的新移民,也将这座城市视为自己登陆加拿大的最初落脚点。
滑铁卢的华裔居民比例大约在百分之四左右,这个数值并不算高。近些年,随着黑莓手机逐渐淡出市场,该公司的裁员行动中,有数千名员工被解雇,其中不乏华裔员工。受此影响,滑铁卢的华裔人口数量也随之减少了许多。
中国人非常重视学习,所以滑铁卢那些优质的小学和中学附近,居住了相当多的中国人。在知名“新高中”旁边,有一个社区,由于位于滑铁卢西部,那里也居住了不少中国人,因此中国人把这个地方称作“华西村”。单从“华西村”这个名称来看,中国人的数量在持续增加,同一条街道上常常可以见到好几家中国人。
滑铁卢这个地方事务不多,节奏远不如国内那些大都市那么匆忙,日子过得从容自在,人们之间的往来也显得纯真无邪。夏季时光虽然不长,却格外值得珍惜,街坊邻里结识的新朋友常常相约去徒步、去野营,各自准备好装备,在五大湖畔寻个沙滩,周末在那里度过两天是常有的事。到了冬季,大家就轮流担当东道主,围着温暖的火炉促膝长谈。
某个寒冷的夜晚,和几个朋友在一位友人家中饮酒闲聊,非常愉快。室内暖意融融,室外雪花纷飞。夜色渐深,各自回家。在这场大雪里,忽然勾起许多思绪,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旧事,还有被命运散落的将来,都像漫天飞雪一样,在眼前四处奔涌。不过无论如何,只要持续前行,朝前走,最终都能抵达目的地。
【后记】
这是本账号的开篇之作。在滑铁卢逗留了一年有余,见识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一直想要记录下来,却总被杂事牵绊。近来得到朋友怂恿,下定决心,要为这座小镇的人和事留下些文字。滑铁卢虽然不大,却人才济济。今后,我会尽力将这些人的经历付诸笔端,同时也当作个人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途径。这个平台既能让本地同胞维系情谊、交流资讯,又能作为外界观察加拿大华裔生活实况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