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双一流高校专业调整有何新变化?

留学推荐2025-08-08 11:07:26佚名

2025年高考进入倒计时,有关专业选择的讨论再度升温。

近期,我国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及审批情况》,全国范围内共有3424个专业点进行了增减或调整,其中29个新专业崭新登场,调整幅度颇为显著。

政策文件中多次强调的“战略紧迫”与“新兴交叉领域”,暗示着专业调整已从传统的“增减法”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与促进融合”。在这些调整中,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先锋”的“双一流”大学,都新增或取消了哪些专业?对这些变动我们又应持何种态度?

依据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与审批结果》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们对2020年至2024年期间“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

哪些在“上新”?

1 工学类新增数量领跑 人工智能稳居榜首

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里,“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数量达到了1068个。在这些新增专业中,工学类占据了501个,其比例接近一半,显著超过了其他学科类别,这一现象与我国将工学定位为首要大学科门类的现状相吻合。紧随其后的是理学,共有131个新增专业,而管理学则有86个新增专业。

分析近五年来“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排名前十的高校中,有六个专业属于工学领域,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工学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总体而言,新增的工科专业多聚焦于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方面,这一发展动向与我国近年来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战略目标相吻合。

具体分析,在过去的五年间,共有41所“双一流”高校增设了“人工智能”这一专业,这一数量居于所有新增专业的首位。

近些年,随着国产大型模型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形机器人的惊艳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已跃升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硬科技”象征,其发展势头正如同熊熊烈火农业大学排名,学科建设也恰逢其盛。

此外,“储能科学与工程”这一工学领域的“新星”亦跻身前十。自2019年正式宣布增设以来,短短数年间,该专业已在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中生根发芽。它专注于新能源和储能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并被认为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专业。

“跑步入场”的背后,是重点高校对前沿产业风口的积极响应。

2 “智能+”转型明显

学科交叉成趋势

根据数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年里,“双一流”建设高校新设了203个以“智能”和“智慧”命名的专业点,这些新增专业几乎全部集中在工科领域,并显现出明显的技术指向性。除了人工智能领域之外,这些专业大致可以归类为两大类别:

“智能+”概念下的各类工程,诸如智能制造、智能感知以及智能车辆等,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了土木工程和信息工程等传统工科领域。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在过去五年间,该类专业已新增设了七个。

“智慧”与“行业”相结合,例如“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交通”等,突出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

3 “健康”“运动”专业

迎来新增潮

在以“智能”和“工程”为核心的新兴潮流中,“运动训练”领域新增的项目数量达到25项,位居第六位。

运动训练这一专业,曾是体育院校主导开设的领域,在双一流院校中,其数量有限,存在较多空白,且新增潜力巨大。近年来,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深化实施,“体教融合”的理念已成为政策上的共识。因此,一些综合性大学纷纷开始积极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据统计,仅在最近五年内,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5所双一流院校就已经新设立了这一专业。

不仅如此,“健康”与“运动”这两个词汇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专业领域的新焦点。以“运动康复”为例,这一专业在北航开设,而“健康科学与技术”则在上海交大设立。

4 新设专业瞄准未来命题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增设了142个新的专业。其中,许多原本并不广为人知的新专业正聚焦于解决未来的挑战,它们正从“大类拓展”的策略转向“精准定制”的发展路径。

今年新亮相的29种新专业有鲜明特点: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面向国之所需。

“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聚焦尖端科技。

“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老年医学与健康”与民生息息相关。

今年,"低空技术与工程"这一专业被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战略急需专业之一,紧密顺应了当前"低空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六所"双一流"高校积极响应,从本年度开始,首次面向社会招收该专业学生。

5 “新文科”加速布局

在“四新”建设领域,包括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以及新文科,其中新文科的发展相对较晚。

自《新文科建设宣言》于2020年颁布之后,众多高等院校纷纷作出响应,陆续成立了多个跨学科融合的文科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设有“计算金融”课程;南开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共计15所高校均开设了“金融科技”相关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等38所高校新开设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留学之路,近五年来排名第二,成为热门专业,仅人工智能专业略胜一筹。

哪些在“退场”?

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五年间,尽管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的新增需求依然存在,但新增专业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与此同时,撤销专业的数量却逐年上升,这一现象反映出学科规模缩减的明显趋势。

在“双一流”高校,这些调整更显方向明确:

山东大学决定立即停止对27个本科专业的招生,同时取消了包括书法学在内的10个专业的设置。

四川大学决定取消31个专业,这些专业中包含了诸如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曾经颇受欢迎的领域。

北京大学撤销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在调整的背后,不仅包含了学校自身在师资力量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考量农业大学排名,同时也面临着专业发展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以及就业表现不尽如人意等实际挑战。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