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研制导弹怎能比得上售卖茶叶蛋?”那是在九十年代,这句话曾风行社会。通常看来,“从事航天事业”总是与“艰辛”“付出”联系在一起。在职业选择方面,航天领域的学习方向并不算抢手,甚至显得比较冷门。
近些年,我国航天领域屡创佳绩,科技水平获得长足进步,运载火箭性能大幅增强,太空探索、卫星研发、卫星服务等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航空航天专业,社会各界对航天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进步居于首位,贤能最为宝贵,开拓构成核心。依据《2022年春季就业市场动向分析》(简称为《分析》)的内容,今年春季求职高峰期间,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宇行业、医疗器具领域、生物医药范畴、工业自动化行业等先进制造业的招募体量显著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比例超出百分之四十。该领域里,技术及工程相关职位的招募体量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七,在所有细分职业类别中,其扩张速度最为迅猛。
2022年吸纳人才增长幅度最大的十项职业里,航空航天领域大学毕业生获得的薪酬水平最为优厚,平均年薪为20.70万元。参照《202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分析报告》所述,对于初次就业的薪资待遇,最多毕业生期望的月收入区间是6000至8000元,这一专业堪称“丰厚回报”的行业。
事实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采访众多“准航天人”了解到,他们投身航天事业的初衷并非追求丰厚的物质回报,而是源于一种与众不同的职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热血少女“舍不得”改行:找工作不能只看收入
河南郑州的苏蓓是众多新员工里年纪最小的,她只有26岁,还是一名女性。她体态苗条,容貌秀丽,与周围那些身材高大的男生形成鲜明对比。每当她经过时,总有人忍不住多留意她几眼。
对于别人的注视,苏蓓已经习以为常,笑着说明自己的学科——飞行器动力工程,通俗地讲就是“为飞行工具制造引擎”。回想当初决定选择这个“高深”领域的缘由,苏蓓坦诚地表示:“想要接触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进入学校,苏蓓认识到自己选的学科确实很与众不同:课程相当有挑战性,女性学生非常稀少,男女比例差不多是九比一。“女性从事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工作,相对男性来说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进入工厂和进行实验时需要更多体力。”苏蓓随后说明,不过女性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心思更为缜密。
本科毕业之际,苏蓓身边一些同学开始犹豫,萌生了“转行”的想法。彼时面对职业抉择,每个人的追求各异。有人选择进入网络公司,也有人决定转攻别的学科领域。说到底我们所从事的领域并非能迅速获利,科研工作要求格外稳重,属于需要持续付出的类型。
犹豫了七天,苏蓓最后选择攻读本科学位,缘由十分明了——难以割舍。“我自认颇具激情,尽管学科挑战性强,一旦进入学习航空航天专业,那种热情便油然而生。”她表示,指导过她的教师们都是“航天前辈”,他们经常向学生们分享拼搏经历,渐渐地,国家观念、航天接力意识便在众人心中深深扎根。若用时髦的说法来概括,“确实带点理想色彩”。
苏蓓谈到就业情况,指出今年她就读的学科有二百多名应届硕士毕业生,去掉那些选择继续读研的人,其余基本都找到了工作,她没听说有谁还没签三方协议,大家的职业发展都相当顺利
苏蓓指出高就业水平的关键在于专业契合度,强调所学课程与工作需求高度一致,毕业生通常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就业范围广泛。
这个情况在面试过程中也能看出来。去年十月末,某个研究机构到苏蓓学校开展校园招聘,她投递简历的下一天就拿到了面试邀请。受疫情影响,仅通过一次线上集体面试,十一月底就签订了就业三方协议。虽然面试次数不多,但价值极高。各个部门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提问,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能迅速分辨出优劣。
另外,苏蓓透露,航天航空领域的招募环节里,有固定安排,即“业内权威人士”——总设计师们会直接参与校园招聘活动,本人到场选拔人才,这种情况我求学期间就多次目睹,涉及多个工程和子系统的总设计师、首席设计师现身,还碰到过公司最高负责人亲自来选拔毕业生,并且该机构通常会给往届校友优先提供回母校进行宣讲的机会
什么样的学生会让机构争相聘用?苏蓓提到她有一位同学,今年学业结束后,国内两个同行业顶尖的机构都向他发出了工作邀请。苏蓓对他的评价是稳重、勤勉、值得信赖,并且能够承受压力。这些特质在学术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她经常看见他在学习室通宵绘制设计图。
苏蓓即将加入的机构地处远方,不过她的亲属们全都给予了她大力支持。能够成为航天事业的成员,使她具有军人情怀的父亲感到十分高兴。家里人认为她的职业不只是为了谋生而从事的普通工作,而是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独特的职业荣誉感,不仅存在于她的核心家庭之中,更在整个家族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
据了解,她曾多次向正在上中学的表弟推荐航天事业,期望他未来能投身于中国航天领域。她还有一个更为激情的愿望,盼望有一天自己研发的发动机能够顺利升空,从而提升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根据公开资料,2022年春季需要招募博士的职位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120%,这些新增职位大多分布在医疗制药、数字科技以及智能制造这三大行业。
1992年出生于山东的李智今年完成博士学业,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学习的专业始终是燃烧学。据他本人讲,能够成为航天工作者全凭偶然际遇。
李智对机械和赛车一直很感兴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根据专业名称的字面含义,选择了“能源动力”这个方向,期望未来能够研发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能源技术。然而,进入大学后,他的老师们却直接带领学生们前往锅炉房,从此他们开始了与液体燃料以及固体燃料打交道的学习过程。
一阵困惑烟消云散,在学习过程持续进行中,李智居然在接连不断的火光里觅得了钻研的快感,学业表现突出,并且得到了免试攻读硕士的机会。
李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担任两年研究生辅导员,负责指导学生工作,期间留意到很多同门学弟学妹的求职去向,由此归纳出航空航天学科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一些规律。
学习航空航天专业的学子,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大多基于个人爱好进行选择。我也是出于对这领域的好奇心贝语网校,并且怀有喜爱之情才决定从事。自身努力研制的成果能够升空,由此带来的独特满足感,使人更加憧憬。
接下来,国内航天领域目前发展迅猛,人才需求量极大,众多科研单位都在快速增加人员编制。以李智加入的机构为例,今年招收的新入职大学毕业生人数,与去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
行业进步迅猛,同时为众多青年创造了宝贵的发展时机。李智表示:部分表现突出的前辈,凭借个人奋斗,五年内就实现了其他领域工作十年才能达到的成就与评价。
另外,航天工作者的薪资水平持续进步。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过去认为研制导弹的收益不如贩卖零食的丰厚。这种观点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部分航天机构面临薪资发放困难的情况。当前情形已截然不同,尽管无法与新兴热门领域相提并论,但得益于国家对行业的持续关注,整体薪酬状况正逐步改善。李智对此表示乐观。
五月底,刚加入的李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张新照片,画面是所在公司的夜景,是他亲手拍摄的。画面中,一座充满未来感的艺术装置占据了视觉中心,它以鲜明的科技元素为设计特点。配文透露出他对前景的憧憬,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度,文字中蕴含着对事业腾飞的期盼。
(受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