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比例十分突出,甚至比武汉夏天的体感热度更引人注目。湖北经济学院的学子,如今若想进入金融机构工作,必须与全湖北及全国范围的竞争者展开激烈角逐,与此同时,河北金融学院的毕业生却能够轻易地让百分之六十的人获得国有企业职位。过去作为中国人民银行重点扶持的院校,如今连校园招聘的候选名单都难以入选,这种反差极大,任何人都感到十分意外。
说白了,就是“金融”这个牌子被学校自己取下了。2002年三所学校合并,武汉金融高专的基础最扎实,但结果另外两家抢先占据了主导地位,金融教师比例从42%跌至28%,资源也被会计和数字经济瓜分了。原本全国排名28的金融学科,如今滑到了47位,下降得非常快。
领导们设想的很理想:建立综合型经济学术府,听上去很气派。然而,银行的人力资源部门一听到“湖北经济学院”这个名字,首先询问“你们金融学科实力如何”,学生们只能面露难色。资金主要投入到会计和管理领域,但这些领域竞争异常激烈,金融原有的优势又丧失了留学之路,处于两难境地。
更加艰难的是湖北经济学院排名,湖北省内金融类工作机会其实相当多,但企业校招时直接奔向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顺道才会去邻近的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简单看看。湖北省经济学院的学子若想留在武汉,只能依靠社会招聘进行正面交锋,简历筛选阶段就被淘汰掉一半人。
从我的角度看,学校如今仿佛将家传的精美瓷器当作花盆使用,还觉得不够贴近现实生活。若要实现真正的转变,首要任务就是把金融学科重新置于核心地位: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加大资金投入,与本地银行和证券公司建立定向合作培养机制,不要让“银行班”成为过去时。虽然综合性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连自身专长都舍弃湖北经济学院排名,即便再全面,在他人眼中也只会显得普通无奇。
湖北经济学院若想走出低谷,必须收回被剥离的金融学科,否则未来几年就业率将持续走低,等到那时再想办法,将会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