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14日 11版)
刘冬颖是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且是黑龙江省古典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学术交流基地的负责人,她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及《诗经》,出版过《诗经八堂课》《诗经变风变雅考论》等著作,还负责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
清明时节,游客在江苏省兴化市千垛景区油菜花田游览。新华社发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阳产村,当地居民于秋分时节晾晒庄稼。新华社报道
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大庄镇中心幼儿园,教师正辅导孩子们学习包饺子,以此庆祝冬至的到来。此消息由新华社提供。
本期讲座,我们将介绍古诗歌中记录的二十四节气与相关民俗。
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既精确地展现了自然界中的时令更替,又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先贤的哲学观念。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众多文人墨客凭借精妙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创作了众多相关篇章,形象地再现了不同节气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春日的“谷雨春光初亮,山河呈现青翠”(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秋时的“寒露水退回谷,风吹落叶归山”(白居易《岁晚》),这些诗句即便在当今吟诵,依然能助我们跨越岁月,体味古人眼中的季节变换。
仰望星空:二十四节气中的古代智慧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四千年前山西陶寺地方已存在古代天文观测设施。古人借助持续观测日光以及生活实践积累,逐步认识到季节周期性更替,由此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初步概念。此后经过持续完善,至秦汉年间该体系最终确立。西汉武帝朝代,二十四节气被编入《太初历》之中,作为农业活动的历法辅助,从此,二十四节气便成为华夏民族专属的“计时器”,体现了中国先民对自然法则的精深理解。
民间口耳相传的《节气歌》,是以诗歌体例来呈现二十四个节气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首《节气歌》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缩写按顺序编排,是为了方便人们记住。前四句从每个节气里各取一个字,按顺序编成歌谣,形成了整首歌的主要部分;后四句则概括了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特点:“每个月里有两个节气不会变动,它们的到来时间每年相差最多不超过两天。”这说明一年十二个月中,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这些节气在每年的出现时间比较稳定,前后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年之中上半年的节气通常在每月六号和二十一号左右,下半年则多在八号和二十三号附近。这种说法很直观,容易记住,同时也把节气的主要规律讲得很清楚。这部简短的《节气歌》非常精炼又包罗万象,囊括了全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排列次序以及时间规律,好似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开启认识古代历法与风情的门户。
从立春到立冬,每个时令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标志,它们仿佛是环环相扣的宝珠,串联起神州大地的每个季节。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日,经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核准,"二十四节气"被当作传统风俗,被收录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中。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清明古诗,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各自蕴含特殊意涵,围绕节气,衍生出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从文学角度审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堪称最具诗意的时序体系。比如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标志着新岁降临,意味着万物萌发、生机盎然。唐代诗人罗隐创作了《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诗,用质朴生动的诗句,勾勒出立春时的风貌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
近水游鱼迸冰出。
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清明古诗,这看似寻常的排列,实则透露出诗人对春日到来的殷切期盼:时日终于来临,草木开始抽条,候鸟飞回北方,河流逐渐消融,水中鱼儿奋力破冰游动,春天的景象仿佛触手可及。
立春时节的生机勃勃同样感染了宋代张栻,他在《立春偶成》中如此刻画春回大地的景象: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张栻所描绘的立春景象,洋溢着活力与憧憬。当立春降临之际,冬日残留的冰冻渐渐消融,草木似乎接收到春天的信号,纷纷抽出新芽。那个“春回大地草木应”的“应”字,赋予草木人的灵性,形象地刻画出自然对春天的灵敏反应,更让我们体会到春天的威力十分惊人,它能够唤醒休眠的众生,为天地注入崭新的生机。
二十四节气系列中的第三个时令是惊蛰,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观田家》中,如此呈现了惊蛰时的自然景象,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春雨滋润万物,草木焕发生机,春雷阵阵作响,预示着惊蛰节气的到来。大地摆脱了冬日的寒冷沉寂,逐渐苏醒过来,农夫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忙碌劳作的人。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大量的农耕智慧与生活经验,怎样让这项古老的中华传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用简单易记的诗歌进行宣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唐代诗人元稹就创作了《咏廿四气诗》这一组作品,总共二十四首,每首都针对一个特定的节气,诗里不仅描述了节气相关的自然现象,也记录了农作活动,同时还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习俗与民俗风情。
例如《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季节行至春分时节,白天和黑夜各占一天时光,寒热之气相互交融,随后飘洒起春日细雨。这一节气给农耕活动带来重要意义。从春分开始正式进入播种的黄金时期,各类庄稼进入迅猛生长阶段。民间有言“雨时观闪电”,描绘的是春雨降临之际,空中电光时隐时现的景象。“云至闻雷鸣”则说明,当乌云聚集时,能够听见空中传来震耳欲聋的雷声。山峦呈现苍翠之色,与广阔天空融为一体,天空湛蓝明净,树林中的花朵迎着阳光灿烂绽放。屋檐下的燕子发出呢喃,好像想要理解人类纷繁的思绪。
元稹曾写道芒种时节的景象,描述了田野中螳螂开始出现,以及农人忙碌劳作的情况。
大寒时节气候异常寒冷,元稹曾在诗作中表述“临近火源较为适宜,不宜随意开启门户”,这反映了古人在此期间需贴近热源抵御严寒,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的状况。
这一系列《咏廿四气诗》被称作“诗历”,详细描绘了各个节气的天空景象、自然变化、耕作活动以及民俗活动,在引导农耕生产、延续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岁时记趣:民风民俗的文化传承
古诗词里描写了二十四节气,既记录了季节更替、自然景象,也展现了各个节气时日的民间习俗。比如立春时节,古人有吃春饼的习俗;雨水期间,百姓会祈求五谷丰登。这些代代相传的风俗被写入古诗,是探究中国古代社会风俗的重要文献。
1.自然物候的记录
古诗词里描绘的二十四节气景象五花八门,展现了古人敏锐的体察能力,也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的深厚联结。
夏至当天,太阳光线投射到北回归线上,标志着北半球一年当中日照时间达到峰值。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夏至避暑北池》这首诗里,就包含着对夏至时刻白昼时间最长、随后黑夜时长渐增的景象描述: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日晷是用来观察太阳影子来确定时间的装置,在夏至这一天,日晷所测得的白天时长已经达到顶点,从这一天起,夜晚漏壶所记录的时间逐渐拉长。诗文中描绘了夏至时节的酷热景象,农民们在田地里忙碌耕作,尽管天气炎热难耐,却不知如何应对。诗人对烈日下劳作的百姓充满关切,表达了"酷暑怎能承受"的深切同情,这些饱含真情的诗句一直流传到现在。
小暑位列夏季节气之中的第五位,这个时候气温开始逐步升高,暑热气息刚刚显露,但还没有进入最炎热的阶段。金朝诗人庞铸创作过一首题为《喜夏》的小暑节气诗,其中生动展现了人们在这个时节选择待在家中,以竹子制成的卧具(称为青奴)作为枕头,静心读书来消磨时光的情景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窗无一事,步屟到西厢。
诗里的“青奴”,就是“竹夫人”,是一种用竹子做的夏日纳凉用具,跟咱们现在的凉席、凉枕差不多。小暑那会儿,虽然热得难受,但还不至于让诗人害怕。他住在深宅里很少出门,退居山林了,这时候就用了青奴这样的凉枕;他珍藏的旧书卷也挪到了厅堂,尽管天气很热,他还是要调整好心情,专心享受读书的乐趣。鸟鸣竹影浓,雨滴荷叶沁香,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鸟儿在幽深的竹林里放声歌唱,雨点敲打荷叶,送来阵阵幽香,傍晚时分,窗外万籁俱寂,诗人悠闲地穿鞋,漫步到西厢房,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悠闲自在的夏日心境,让人体会到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感受。
立秋是秋季的开端,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季即将到来。 "醒来时听不到秋声,只见台阶上铺满月光下的梧桐叶。" (《立秋》)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刘翰,他在睡梦中醒来,听到了秋天的声响,四处寻找却找不到。最后,他在月光照耀的台阶上,发现了飘落的梧桐叶,这才明白,原来秋天已经不知不觉地到来了。
立冬意味着冬天的来临,草木开始凋零。“冻笔难以挥毫,寒炉时常煨酒。醉中望见墨色如月,仿佛看见村落被雪覆盖。”唐代诗人李白的《立冬》一诗展现了立冬时节气候严寒,笔墨都冻僵了,诗人正好偷闲可以不创作,在温暖的炉火旁温着美酒,喝醉后望着月光下的墨迹,恍惚间以为山村被白雪覆盖,诗人笔下的冬日闲适生活画面缓缓呈现。
这些节气诗词好比一个个宝贵的岁月宝盒,精确地保存了古人的日常情景和风俗习惯,使今人能够跨越时空,在慢慢品读诗句时,去追忆那遥远的往昔。
2.饮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依据不同节气调配相应食物的方法,由此几乎每个节气都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传统。立春时节就有"咬春"的习俗,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立春》一诗,就描绘了安史之乱后诗人客居他乡时,回忆起开元、天宝年间太平盛世中立春节气的温馨情景
春日春盘细生菜,
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
菜传纤手送青丝。
那个时期的洛阳和长安,城市非常兴盛。每逢立春时节,每家每户都准备好春饼和细生菜。富贵人家将青丝韭黄装在白玉盘内,用柔嫩的手指彼此赠送。两地立春日吃春饼的风俗,以及人们喜悦的神情,更加凸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忧愁,流露出对往昔时光的深深眷恋。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诗云“渐渐感觉春风微寒,青草嫩黄尝新菜”(《赠范德孺》),此诗亦载明宋朝立春时节有“尝春”的饮食习惯。诗人在春天初至时咀嚼时令蔬菜,心中便充满春日的活力与期盼。
谷雨位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位,标志着春季的终结,此时雨水丰沛,最为适宜进行播种和移栽,各种谷物在此阶段得以茁壮成长,宋代诗人黄庭坚曾创作《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一诗,其中写道
落絮游丝三月候,
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
何似西窗谷雨茶。
这首诗展现了谷雨期间柳絮漫天、风雨过后满城飘零花朵的动人画面,还点出了谷雨茶的风味。诗人发出疑问:不知道在东城一同畅饮清明酒,和在西窗边共同品鉴谷雨茶,哪一种体验更为舒畅?从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于谷雨时节赏花饮茶的闲适情趣。
夏至同冬至一样,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古时候称作“夏节”或者“夏至节”。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夏至这天是全国性的假期,人们与家人团聚,用来躲避夏日炎热的天气,这种风俗被称为“歇夏”。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离开苏州十三年之后,仍然思念起和朋友们在夏至时一同享用的美味佳肴。白居易的《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里,有“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的句子,追忆苏州时光,他最难忘的是夏至时吃竹筒粽子的情景,那粽子清香软和,还透着竹子的清气,这种特别滋味让13年后的诗人依然怀念不已。不只是粽子,那让人垂涎的鹅肉烧烤也同样勾人食欲。时至今日,我们在诗文中仿佛依然能感受到唐代佳肴的诱人气息。
各种时令菜肴,比如嫩绿生菜、清香艾草黄韭,还有竹筒蒸粽、烤制鹅肉,以及寒食酒、雨前茶,每一种风味都饱含先民在特定节气时对前景的憧憬和祈愿。这些古老的风俗习惯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使人们在享用应季佳肴时,也能体会到历史的深沉感和文化的赓续。
3.节气习俗的保存
与节气有关的诗篇也载明了古时多样的节气风俗。譬如,立夏位列二十四节气第七位,意味着夏季的来临。在这一天,古人不仅欢庆时令更迭,还借助各类民俗活动期盼安康、富足与吉祥。立夏的习俗里有个叫“称人”的环节,即在立夏日家家户户用大秤测量体重。正如民谣所唱:“立夏称人衡量体态,秤挂高处人语笑闹。”古人会在这天测量体重,目的是看过去一年是否增重几斤。如果体重增加了三两,他们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古人觉得这代表身体健康,能更好地抵挡夏天的酷热,就算酷暑也不会瘦太多。这种习惯很有趣,也饱含着人们对健康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十四节气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是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气的古代习俗更为丰富,创作的诗词作品也更为众多。最为人熟知的,有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诗,其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期间,细雨连绵,人们前往祖坟祭拜先人,寄托哀思。细雨连绵,仿佛从天上滴落下来,轻柔地覆盖着大地,给这个庄重而肃穆的场合带来一丝哀伤。清明时节,人们除了祭奠先人,也是古人春游赏景的日子。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真切展现了清明时人们出城游玩的景象,诗中写道:梨花在风中飘扬正值清明,游子们寻春探景,纷纷走出城外。到了傍晚,笙歌停止,人们收拾行装离开,万千株杨柳成了流莺的领地。这首诗描绘的是宋朝的清明节景象,西湖边春光灿烂、微风轻拂,游客众多。天色渐晚时,赏花游湖的人们渐渐离去,乐声停止了,但西湖上树木茂密,黄莺啼叫的声音依然动听。这让我们体会到,清明时节既包含着对已故亲友的怀念,也让我们在自然环境中,体会到生命的不断延续和传承。
冬至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的开端,在古代民间,它被视为极为重要的节日,有“冬至比过年还重要”的说法,古人因此称其为“亚岁”或“小年”。冬至期间有数九的习俗,从这一天起,数到八十一天之后,就象征着冬天结束、春天来临,也就是“出九”或“完九”。宋元朝代时,民众对梅花情有独钟,元朝杨允孚于《滦京杂咏一百首(其六十九)》诗作中,提及了当时绘制梅花以消磨寒冬日子的习俗,人们会按顺序完成九幅图画
试数窗间九九图,
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遍无余白,
看到今朝是杏株。
这首诗展现了古人过冬的一种习俗,用画梅花来消磨时光。具体方法是,在冬至那天,把画有梅枝的图贴在窗户上。每天清晨,女子们梳洗打扮时,就用口红给图上的一朵梅花点上颜色。等到"数九"寒天结束,图上的八十一朵梅花就会全部被染红。由此可见,宋朝和元朝时,人们在冬季见面打招呼,可能都会问对方:"今日添画梅花了吗?"
窗玻璃上的梅画慢慢被填满,屋外的百种花也即将次第开放,春天就不知不觉到来了。古时候百姓传唱的《数九歌》,用简练传神的词句展现了从冬至后的数九严冬到春回大地、农事开始时的时令流转。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既体现了我国北方从冬到春的自然节律变化,又寄托了人们对于季节转换、农耕活动的真切体会和向往;歌词言简意赅、韵律清晰,方便人们记忆和传诵,充满生活韵味。
天人合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人生哲理
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农耕知识,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引作用,这源于劳动群体多年耕作的实践总结和才智汇聚。由此可见,关于节气的诗歌作品仿佛来自田野的吟唱。每一首此类诗作都似一粒种子,深深植根于大地,既吸收自然界的精华,又蕴含人文精神,从而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有的认知体系和审美追求。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十四节气展现了华夏先民对自然法则的精深认知和高度敬重。古人凭借对太阳周年运行的持续观测,归纳出一年内时令、气候、物候的演变体系,进而将其细分为二十四段周期性节点,这生动诠释了先哲“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这种将生命实践与节气体系紧密关联的习俗,逐渐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文化思维模式。所以,那些记载节气时令的古典诗歌,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理念,这个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人的活动与生存方式需要遵循自然法则,这样才能够实现融洽相处的境界。
芒种时节农活十分忙碌,宋代诗人陆游在《时雨》这首诗里,描绘了当时田间的耕作景象,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这首作品真切地描绘了芒种期间降水丰沛的景象,农人们正忙着栽种稻秧,各家各户都在品尝新收的麦子做的饭食,田间地头到处是采菱时传来的歌声,充满了劳动的快乐和生活情趣。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刻画了农民遵循时令耕作的情景,这种人与自然积极互动的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气候现象记录,而是一种对天地和谐的美好赞颂。
处暑过后,暑气慢慢退去,天气逐渐变冷。宋末元初的诗人仇远在《处暑后风雨》一诗中抒发感慨:大风卷走暴雨,余热被涤荡干净。由此领悟到寒热更迭的景象,全都发生在极短的时间里。诗人在感受这种气候转变的同时,也在思索人生,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北半球的冬至日,是白昼最短而黑夜最长的时刻,从这天起白天会逐渐变长。杜甫在《小至》中写道,天时人事每天催促着变化,冬至之后阳气开始生发,春天即将来临。冬至是一年当中黑夜达到极致的日子,它代表着事物发展到了最低谷,不过也暗示着温暖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临了。
中国古代节气诗词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观念,其中蕴含着人类与宇宙节奏的关联,古人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
2.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关键依据,也深刻塑造了国人的日常作息与风俗习惯。古人依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清明之际宜种瓜豆""立秋时节可采花椒,白露期间当打核桃"等谚语,以此规范依照自然时序的生活节奏。
清代黄景仁所作《卖花声·立春》中词句有言,岁月更迭永无止境,春风却似常人般顽皮,此句道出了时令更替里暗藏的持久活力。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系列中的第八个,属于夏季的第二个。水位高时易满溢,月亮圆时也易亏损,所谓“小得盈满”,才算真正圆满。这个节气蕴含着深刻的生活道理,体现了生命的智慧,它源自古人的处世理念,正如明代薛文炳在《闲居杂兴》诗中所写的那样。
最爱江南小满天,
樱桃烂熟海鱼鲜。
一声布谷啼残雨,
松影半帘山日悬。
这个词语是整首诗的核心,决定了整首诗表达的情感方向。作者钟爱的事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成熟樱桃散发出的香甜气息,另一方面是刚捕捞的海鱼带来的绝佳口感。布谷鸟在细雨中鸣叫,很快雨停天晴,夕阳缓缓落下,松树的影子从半开半掩的帘子缝隙中洒落,形成斑驳陆离的光影,别有一番意境。佳肴与秀色在诗篇里相互映衬,极好地呼应了小满时节所生的丰盈感受。小暑跟随着大暑而来,小寒紧随大寒之后,小雪之后接续大雪,唯独小满之后不见大满。这种与众不同的节气布局,既彰显出小满是自然界的时间节点,也饱含着先民的生活观念和人生智慧——小满便是心安,懂得满足时常快乐,把握眼前,才能深切感受生活的圆满与幸福。
各位可以于古诗中发现属于个人的特定时刻——也许漫步春日小径,遇见连绵细雨,忆起杜甫《春夜喜雨》所云“佳雨善解时令,正值春日方生”;又或于办公时分偶然抬首,望见窗外层林尽染,忆起唐代刘言史《立秋》所载“云天收尽夏日景,树叶开始发秋音”;亦或返乡途中仰观明月,吟诵杜甫《月夜忆舍弟》所引“今夜露水更白,月光却是故乡明”……那时分,我们能与先贤共闻四时之语,体悟光阴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