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县农业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渔业增长显著

留学资讯2025-09-09 20:11:42佚名

霞浦县的经济基础长期以农业为支柱,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早在唐代,当地就借助沿海的盐碱地增加粮食产量,到了南宋初期,已经实现了双季稻的种植。在元代和明代期间,从外地引进了荔枝、龙眼、柑橘、红薯等经济作物,同时开展了牡蛎的养殖。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稻米、红薯、林木、茶叶、水产品以及家禽家畜等农产品都能大量外销。霞浦解放那会儿,全县的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074万元,这个数额在社会生产总值里占了92.34%。具体来看,种植业贡献了54.78%,渔业占了10.35%,林业占了6.9%,畜牧业占了15.04%,副业占了12.92%。经过恢复国民经济和土地改革,到了1952年,农业总产值比前一年增长了9.22%,而渔业则增长了80.17%。农业合作化推行之后,生产进步显著,截至1957年,农业总产出达到4712万元,年度增长速度达到14.39%,其中水产养殖业增幅达到1.71倍,在农业总产出中的占比提升至24.81%。“大跃进”运动期间,农业领域遭受重大损失,1961年,农业总产出较1957年减少45.54%,林业以及畜牧业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三年间不断修正,慢慢复苏,但受“文化大革命”波及,再度陷入停滞状态。1970年始,开始着力改善农田基础,构建储水与引水设施,普及杂交稻技术起步网校,拓展海洋捕捞及海水培育霞浦宏翔高级中学,农业因此获得进步。1976年,农业总产出达到7403万元,较1969年增长40.21%,平均每年提升4.95%。1979年,霞浦被确立为全国对虾养殖的重点县,从此海水养殖以及农、林、牧、副等产业全面兴起。1980年,全县农业的总产出达到1.03亿元霞浦宏翔高级中学,其中种植业和渔业分别贡献了48.22%和22.81%。同时,茶叶的收成在闽东地区排名来到第三。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农业生产责任制度得到落实,科技被用于推动农业和海洋事业,人们开始重视开发利用山海资源,农业生产因此持续且稳定地进步。1990年,全县农业的总产出达到1.7亿元,与1980年相比实现了增长,增幅为64.94%。按照年均计算,增长速度是5.13%。这个数值是1949年时的8.2倍。在农业的各个构成部分中,种植业贡献了38.93%,渔业占32.6%,林业占8.48%,畜牧业占10.81%,副业占9.17%。这样的分配比例使得农业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加平衡。该地区渔业产出、海上捕捞及海水培育均领先全省,对虾培育在闽东各县中居于首位,海带、紫菜、榨菜这三种蔬菜的生产已经实现规模化,其中海带产量在全省中最为突出。粮食总产量达到13.27万吨,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3.72倍,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88公斤。农业机械的总功率达到12.98万千瓦,是1978年的2.35倍。

2008年,初步构建起以加工茶叶、蔬菜、家禽、水产品等为核心的产业龙头集群,"目海"这一茶叶品牌成功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的认定。

2010年,在“三农”领域安排了7亿元专项资金,谷物种植总面积达到了27.5万公顷,优质水稻的播种比例高达98%,粮食的总收获量约为8.5万吨。同时,加大了蔬菜、家畜、果树等农产品的生产力度,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17.89万公顷,同比增加了3049公顷;果树的种植面积达到5.67万公顷,同比增加了3000公顷;家畜和家禽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均显著提升,肉类、蛋类和乳制品的总产量同比增加了3430吨。渔业生产成果显著,捕获量达到29.8万吨,经济收益总计29.24亿元,相较往年分别提升了4.1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区内13家具备市级以上资质的企业,其生产活动创造了3.36亿元的价值,同时促进了1.67万个农户增加收入,总额为7104万元。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品成功获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项、有机食品认证2项、绿色食品认证3项,并荣获省以上名牌产品称号3个,此外还成功注册了9个商标。新建三条乡村公路,每条长10.8公里,新建29公里长的自然村公路,松山二级渔港完工,三沙中心渔港、石湖一级渔港、沙塘湾二级渔港开始建设,加固了八条海堤,总长11.96公里,加固了六座有隐患的水库。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