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将至,这份涉及该节日的手抄报、精选文章及资料,可助孩子顺利完成假期任务,请即刻选用。
一、清明节主题手抄报
二、清明节主题优秀范文
一二年级
范文1
每逢清明,细雨连绵不绝,诗人杜牧的佳句便在心中悄然浮现,用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今天,我们来到墓园,摆放一束鲜花,点燃一些纸钱,借此寄托对逝去家人的哀思,并在内心为他们默默祈福,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像我们一样,过得幸福美满。此刻,不由得回想起他们曾经与我们相伴的时光,那些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远方,辽阔风光展现在视野中,飞鸟鸣唱着春日乐章,群山遍染桃红柳色,田野铺满金黄菜花,新枝抽条,叶片飘零,青翠嫩芽破土而出,处处呈现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图景,这是一个寄托希望与美好的时节。
清明时节,我们追忆往昔,同时心怀憧憬,期待明天,要为自己争取更有价值的生活,珍惜这宝贵的年华,不浪费光阴。如此一来,才能没有悔恨,无愧于心,也能让家人安心。
范文2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我们一家到乡下踏青。
漫步在乡野的路径上,沁人心脾的气流裹挟着油菜花的芬芳涌向鼻尖,顿时心生好感。极目远眺,那连绵起伏的油菜花田,形成一片灿烂的金色绒毯,仿佛荒芜的山峦披上了璀璨的金纱,景色十分迷人。脚边的小草似乎还处于沉睡状态,但春日使者已通知它们该苏醒啦。
草木纷纷从土里钻出来,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河边的柳树,新枝不断生长,如同佩戴着装饰品般装扮着它们的柳树母亲,转眼间就披上了绿色的衣裳,看起来更加青春靓丽。各种颜色的蝴蝶在花丛里飞舞,仿佛在赞美这美丽的春天。
这次外出赏春,田野风光长久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般如诗如画的景致,实在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范文3
今天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按习俗,我要和大人一起去祭祖。
清晨我身处车中,微微探出头来,看见柔美的柳枝轻轻摇曳,仿佛仙子翩翩起舞,衣袖随风飘动,长袖挥洒自如。旁边,艳丽的杏树格外引人注目,树上的花朵形态各异,有的硕大,有的娇小,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不少刚冒出花苞的嫩芽。
轻轻采下一朵仔细端详,发现它异常柔弱,如同初临人世的小儿之拳,手感极为舒适,令人爱不释手,它正与翩跹的彩蝶竞相开放,点点殷红点缀其间,将融融暖阳映照得更加灿烂,宛若含羞带怯的少女,又似多情种子悄然绽放。
抵达那处所在,我立刻沉浸于山野的怀抱之中,尽情品味着春天的气息。身体感到无比舒畅,心境也变得格外欢快。绚烂的花朵,翩跹的蝴蝶,翠绿的草丛,苍翠的树木,都令我深深着迷!我钟爱春天里轻柔吹拂的暖意,也欣赏春天中五彩斑斓的视觉冲击。
今天没有白来,春天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三四年级
范文1
这个时节正值清明,亦称扫墓节,是人们缅怀先人,前往祭拜的日子。
今儿一早我就起身了,目的是要去乡下给爷爷扫墓,爷爷的安息地位于邻近县城,驾车大约需要一个钟头,途中车子颠簸不停,没留意就抵达了。我下车观察,哎呀!聚集的人真不少啊!县城和乡村的居民们,这一天都汇集于此。
我们首先在街道上购置了些纸张,随即启程前往山岭,人们常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然而今年的清明节却截然不同,阳光灿烂,远远就能望见山顶的祖茔。我们先是来到太爷爷的墓前,依照当地的传统,务必先将坟墓周围的荒草清理干净,接着才能开展祭拜活动。依照官方要求,不允许在山地进行焚香祭纸的行为,以防引发火情,因此我们仅在墓碑上放置了少量纸币,又围绕墓穴栽种了亲手采集的杜鹃花。
清理完太爷爷的陵墓之后,我们还要去祭拜爷爷的坟茔,翻越一座山丘就能抵达那里。爷爷是因病早逝的,因此去世时年纪不大,当来到爷爷的墓前时,奶奶回想起许多与爷爷相关的往事,忍不住放声痛哭。她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也感到有些难过。我们同样对爷爷的坟墓进行了整理清明节手抄报 三年级,放置了香纸,随后便下山返回了。
这次扫墓的行程到此告一段落,尽管登山过程颇为吃力,我依然能跟随集体圆满地结束整个活动。我对清明节这个日子怀有喜爱之情。
范文2
清明时节的雨声不再充满往日的欢快,我从中感受到了几分幽微的悲伤情绪。它不同于“天街小雨润如酥”所描绘的温和意境;也不同于“夜阑卧听风吹雨”所体现的激烈感受;更不同于“巴山夜雨涨秋池”所展现的丰沛景象,它只蕴含着“物是人非事事皆已罢,刚要诉说泪水先已涌出”那般无边无际的惆怅。
爷爷离世至今已有五年,回想起他生前对我的悉心照料:在炎炎夏日为我带来清凉,在萧瑟秋天替我扫除烦忧,在凛冽寒冬为我抵御严寒,在生机春天为我播撒憧憬。正因有爷爷的守候,我才能摆脱孤单,得以无忧无虑地长大。清明节当我站在爷爷墓前,满腹话语哽在喉间,最终却化作了“话未出口先落泪”的场面。
清明节来临,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已故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浮现。过去用学习、工作来排遣哀伤的人,如今又不得不面对往昔的痛苦。
院落里的草色时枯时荣,时荣时枯;屋檐下的飞燕频来频往,频往频来;油灯成了陈设,燃气通入了灶台,电子设备融入了日常……岁月匆匆,人事变迁,我们慢慢成熟,故人慢慢疏离,伫立在先辈的碑前,任泪水恣意流淌,追忆往昔的种种情景。
春花短暂开放随即凋零,绿柳迅速变黄而后枯萎,寒食节过后又即将来临。哀愁、惦念,让失意之人默默承受风雨侵袭。寒食节这天,令多少人心烦意乱!
雨依旧下着、下着,物是人非。“沙,沙,沙……”
范文3
清明时节总见细雨连绵,路上行人倍感凄凉。请问何处有可买酒之处,远处孩童正指着杏花村的方向。此情此景恰似唐代诗人杜牧所吟之诗,每年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总让人心生哀愁。
今年清明那天的清晨,天空阴沉得厉害,细雨连绵不绝,我们踏着湿滑的路面,朝着祖辈的安息之地进发。沿途虽有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但我无心观赏;耳畔虽有鸟语啾啾,虫声唧唧,但我无心倾听,一心只想快点抵达目的地。片刻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凝视着那座孑然一身的墓碑,心中顿时涌起无限哀伤。等父亲清理完杂草,粘贴好纸条之后,我们又取出冥币,肃立在墓前,将它们悉数散落在坟冢之上……
雨越下越猛,草木被吹得七零八落贝语网校,四周一片寂寥无声。这般光景,让我顿时涌起一股怀念之情:回想起他们生前对我的照顾,曾带给我多少快乐;又想到他们离去时的嘱托,我不由得一阵难过,眼泪便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这时候,父亲也落了泪。雨丝毫没有停歇,我们哭得双眼通红,过了许久才慢慢直起身子。
此刻,我望见远方那片鲜红的花朵,是杜鹃盛开。母亲告诉我,这种花也被称作清明之花。它选择在清明节前后绽放,人们相信这是为了悼念和慰藉逝去的人。我随即奔向花丛,采来几枝,小心地插在祖辈的墓碑前,盼望他们能够得到安宁。
每年清明时节都会到来,每年也都会有不同的哀伤。这种哀伤,并非每个人都能体会到。
五六年级
范文1
春意渐浓,草色又青,今年的清明节即将来临,仿佛春之使者悄然降临。这个节日既用于追思先辈,也适合家人团聚,外出游玩,感受自然之美。漫步乡间小径,沉浸于自然之中,是我期盼已久的体验。
到了清明那天,父母领着我前往故乡祭奠祖辈。我们穿越满是杂草的山路,最终抵达祖父母安息之地。面对已经离世的长辈,我们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表示尊敬,朝着他们的坟墓深深弯腰。父亲递给我一支已经点着的香,望着那丝丝缕缕升起的烟,祖父母的样子好像就在我眼前,想起他们曾经对我的呵护,我心中感到非常悲伤。
随后,我们向他们献上大量纸钱,全是面额百元的清明节手抄报 三年级,真心期盼他们在彼岸过得顺心如意,再无烦恼!接着,父亲取出提前备好的鞭炮,点燃后发出阵阵轰鸣,我暗自祈祷,盼望祖辈们护佑我学业有成,阖家安康美满!
下山时,我们抄了条小路,路上又遇见几处坟茔。仔细瞧去,有的墓碑上残留着五角星,但颜色已褪。后来我才明白,这标记着为国牺牲的英灵。父亲对我说:"如今我们安稳的日子,是这些先辈们用性命换来的,我们应当永远缅怀他们。"我内心十分感动,满山的杜鹃似乎也领会了我的情感,此刻开得愈发娇艳。母亲讲道:那杜鹃,人们也叫它清明花,它选在清明时分绽放,意在抚慰逝去之人的灵魂。
接着,我摘下几根,摆放在坟冢之上,祈求英灵得到安宁,岁岁清明都会到来,每年也都会有不同的哀思,恰如唐代诗人杜牧在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清明那日细雨连绵,路上旅人心情凄迷。”我们绝不能忘记先辈的恩惠,必须刻苦钻研,开拓一个更加理想的明天!
范文2
又一个清明节来临了,为了缅怀英勇牺牲的革命战士,学校安排我们在清明节前一天前往烈士陵园祭扫,然而,天空突然飘起了小雪,学校因此临时决定改去距离较近的烈士纪念碑。
我们身穿整洁的制服,颈间系着鲜亮的红领巾,列队来到纪念碑前,那里庄严肃穆。正当大雪纷飞之际,我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意,开展了一场名为“追忆英雄”的集体活动。那些当时立下的铮铮誓言,至今仍铭记于心。活动尾声,我们还恭敬地敬献了若干朵素雅的鲜花,以此寄托对英烈的深切敬意。
未曾前往烈士陵园,内心仍旧无比澎湃。似乎目睹了董存瑞英勇献身炸毁碉堡,黄继光以胸膛阻挡敌军火力,刘胡兰惨遭敌人铡刀杀害……英雄们的气概万古长存。
当国家与人民面临危难之际,正是这些人,奋不顾身地站在最前方,守护了他人,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崇高品格令人敬佩。他们毫无保留地奉献,换来了我们如今幸福安宁的生活。
年轻人茁壮成长,国家就能兴盛发达。我们当今之人,应当持续钻研,努力拼搏,唯有如此,才不辜负那些为了今日牺牲的先辈。
范文3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已经来临,我们全家决定一同前往祭拜爷爷。大姑妈正全神贯注地剪着纸钱,那些洁白的大纸很快就被变成了许多精致的小纸钱,以此献给远方的爷爷。祖母和父亲正在包饺子,把我们对亲人的怀念都包裹了进去。父亲和大伯则在准备供品,有苹果、香蕉,以及爷爷特别喜欢的白酒等等。
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之后,我们整个家庭前往了墓园。那里躺着已经离世的人们。父亲和大伯用铁锹清理坟墓上的杂草,接着又加了些新土。大伯忙得浑身是汗,不过我能感觉到他内心十分压抑。
寒风呼啸不停,如同天际也在一同悲泣;偶尔扬起片片尘土,化作对逝去爷爷的祭奠。我们郑重地将供品置于前方,肃穆地跪地叩首;从布袋中取出裁好的冥币,逐一小心翼翼地点燃。火焰雀跃升腾,将我们的哀思传递给远方的祖父。姑姑轻声祝祷,盼求先辈护佑我们周全。焚化纸钱后,众人又行四次大礼,每个人的眼眶都泛起泪光。
我小声对爷爷说,心里非常想念他,特别特别想念,相信他也一定惦记着我们。他不用担忧,我已经能够独立生活,也能照顾好祖母。来年清明节,我们还会去看望他。其实,我们本应该多常来看看。
回到家里,我总是陪伴着祖母,和她交谈,为她歌唱……祖母因此非常高兴。父母也因此称赞我变得明理了。
今年清明时节我领悟到生命真谛所在。我应当珍视人间烟火,敬重亲人长辈,反哺养育之恩,如此爷爷方能魂归安宁。
三、有关清明节的素材
清明节习俗
01/ 踏青
中国民众自古以来就有在清明时节到郊外游玩的风俗,这种活动古时候被称为探春、寻春等,实际上就是春天到野外去游玩,也称作“踏春”。通常是指早春时候前往郊外散步嬉戏。踏青这项具有季节特点的民间习俗,在中国拥有很长的发展历程,其根源在于远古时期农业祭祀中迎接春天的仪式,这种农业祭祀的迎春仪式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02/ 祭祖
清明时节,属于纪念先人的重要节日,核心活动是祭拜祖辈并清理墓地。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在清明祭扫的习俗,即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尽量赶在节日前回到家乡,向先辈们表达敬意。祭拜先人时,通常先清理墓园的荒草,培上新土,接着摆放祭品,点燃香烛祭拜,有时也焚烧纸钱,或把纸条系在树枝上,进行简短的追思活动,比如叩首、作揖等,向祖先讲述这一年的家庭重要事务及处理经过,让先人安心,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挂念和怀念之情。
03/ 插柳
清明时节,柳树开始生长出嫩芽,民间流行折取柳枝、佩戴柳条、悬挂柳枝的习俗。外出游玩时,人们常随手拾取几根柳条,既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编织成帽子戴在头上,还可以带回家插在门楣或屋檐下。悬挂柳枝的习俗与预防疾病有关。唐代人认为在河边举行祭拜活动时,头上戴着柳枝能够防御虫害的侵袭。宋元时期以后,人们外出踏青回来,常常在自家门口插上柳枝,以此来预防虫害和疾病。由于春季气温回升,众多病原体开始滋生,民众医疗设施简陋,便将希望寄托于栽植柳树以预防传染病上。柳条置于屋檐之下,还能预测气象变化,老话有云:柳枝发青,预示阴雨连绵;柳枝干枯,则预示天气转晴。
04/ 植树
春天来临,阳光普照大地,细雨纷纷扬扬,此时栽种树苗容易成活,生长迅速。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形成了在清明时节植树的习俗,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作“植树节”。这种植树的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据说清明节植树的习俗起源于清明时节佩戴柳枝和插柳枝的习俗。关于清明佩戴柳枝和插柳枝,流传着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据说是为了纪念教会人们农业耕作的始祖神农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祈求长命的寓意。另有一则说法与介子推有关,讲的是晋文公带领群臣登山追悼介子推,见到介子推生前倚靠的那棵老柳树起死回生,于是将这棵树命名为“清明柳”。还有一则故事是关于唐太宗赠予大臣柳圈,借此表达赐福并驱除瘟疫的意图。
05/ 蹴鞠
鞠是用皮革制成外壳,里面填充毛绒的球体,用脚进行踢触。这种活动在古代清明时节广受欢迎,是当时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蹴鞠被视为现代足球的起源,其构造与古代相同,球壳由皮革打造,内部填充毛绒。
踢球在唐代宋代最为兴盛,时常看见“球整日不掉”,“球总在脚下,脚总不离开球,宫廷观赏,众人仰望”的场面,《宋太祖踢球图》展现的就是那个时期的状况。杜甫的《清明》诗里提到,“十年踢球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一样”,也表明了当时踢球活动的流行。在注重“中庸”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踢球慢慢从对抗性游戏转变为展示性竞赛。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06/ 荡秋千
放风筝是传统节日中的活动。这种游戏,最初指抓住绳索来回摆动。它的起源非常久远,最初名称为千秋,后来转变为秋千。古代的秋千多采用树枝搭建支架,再系上彩色的带子。随着时间推移,演变成使用两根绳子和一个踏板的秋千。秋千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增强胆量,因此至今受到大家,尤其是小朋友们的欢迎。
秋千活动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广为流传。《荆楚岁时记》中描述道:春天在高处挂起长长的绳索,男女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物,坐在上面来回摆动,这种游戏被称为秋千之戏。到了唐代,荡秋千已经成为非常流行的娱乐方式,并且被纳入清明节的庆祝活动中。因为清明节期间荡秋千非常普遍,所以元明清三代将清明节正式定为秋千节,皇宫内也特意设置了秋千供皇后、嫔妃以及宫女们嬉戏。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07/ 放风筝
放风筝在清明节期间备受人们青睐。古人认为,如果有人生病,可以把病症写在或者画在特制的风筝上,用线操控风筝飞到空中,待其升到高处后割断丝线,那么疾病和灾祸就会跟风筝一同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慢慢演变成了大家普遍参与的户外休闲项目。
清代潘荣陛撰写《帝京岁时纪胜》中描述:每到清明祭扫,全城男女纷纷前往郊外,手里提着酒壶和食盒,车马络绎不绝。人们各自带着风筝线轴,祭奠活动结束后,就在墓前比试风筝高低。《清嘉录》里也提到:春天的风从下往上吹,风筝因此能飞起来,所以有“清明放断鹞”的俗语。古人放风筝,不只当作消遣,还当成一种巫术仪式,认为这样能驱散自身的邪祟之气。因此许多人清明节放风筝,把知晓的所有灾祸病痛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得很高时,就剪断牵线,任由纸鸢随风远去,意味着自己的病痛和邪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