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日子怎么这么急促?春节时还兴高采烈了一番,一眨眼,家门前的柳枝又冒出了嫩绿,整条街的人都议论纷纷:“清明就要到了!”不过这个清明,据村里几位年长的人讲,似乎颇为特别。有人提到今年清明能碰上的“几件罕见景象”,什么六十年难得一遇,说得好像老天爷要翻个天似的,远远地就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我思量过,咱们通常过节都是探望亲戚、祭拜先人,这算得了什么呢?然而长辈们却认为,今年这次应当格外留意些。
说到祭拜祖先的事,我们家里颇有规矩。老两口特别看重除夕夜、清明节、中元节和重阳节,几乎每个节日都要全家总动员。小时候我不明白,只以为都是吃喝聚会,最多添一锅炖猪肉。后来慢慢领会了,清明节那天,家里大人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捧一束白菊花起步网校,烧些纸钱,说是给先辈送去关怀。我曾经暗自询问父亲,家族的墓地远在小镇之外,为何要每天清晨赶路前往,这究竟有何必要?老人家立刻皱起眉头,严肃地指出,这样做并非为了方便,而是为了让后代不忘本源。他的话语让我内心感到一阵酸楚。
对于清明的起源,坦白讲,我以前并未认真探究过。只清楚学校老师偶尔提过周朝的寒食节,与今日的清明类似,只是那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传闻晋文公为纪念救命恩人介子推,颁布命令寒食三日不准用火——这种习俗如今已无人遵守。寒食节和清明节原本在农历中仅相差一天,后来逐渐合并,使得扫墓的习俗固定在了清明节这一天。过去村里长辈们总是在清明节前后,催促孩子们去祭拜先人,口中常念“树木虽高,落叶仍要回到根部”,其深意其实很明确——无论身在何方,清明期间返乡扫墓是一种不可更改的传统仪式。
清明时节,除了祭奠先人,还有实际意义。老三家在田里种麦子,清明过后,田埂边的沟渠变得繁忙起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气温回升,土壤湿度适宜。村口那个最懂时令的李叔经常说,清明前后,适合种植瓜果和豆类,只要种下,就能丰收。少年时还以为这是哄小辈的俗语,后来阅历渐长,才明白每句话都蕴含真谛。清明前后,农忙时节,村落里最为热闹,各家年轻力壮的男性劳作过后,都喜欢在田埂上小憩片刻,望着天上的云彩,随着微风轻轻摆动。
提及这些之后,再谈及老人所说的“今年清明很特别”。首先,气温提早回暖,其次,今年清明恰好定在4月4日,而且碰巧是星期四。通常情况下,人们更习惯清明落在4月5日,但翻阅历书可以发现,这种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只是极为罕见,大约六十年才会遇到一次。这种情形有点类似于遇到“闰月”——家中表姐在日历上特别标注了这些日子清明节作文300字左右免费,并且表示只需申请三天假期,便能直接拼凑出整整八天的长假。这种境遇,据她讲,是“天赐的恩惠”。都市里的工薪阶层都渴望这个得以休憩的时段,乡下的农夫则在思量今年是否该提早下种,部分人还借此作为过年时的博彩——哪家提前在这日子栽种,到了秋天就能获得超乎寻常的收成。
如今清明时节,人们心里总有些不自在。往昔春回大地,暖风裹挟着潮气,田野间行人络绎不绝,焚香放炮皆无顾忌。近些年天气反常,气温异常偏高,三月里单衣也能穿。对于家乡种麦的农户而言,最忧心的是“干旱无收”,不过今年农业部门发布消息,清明祭扫不影响庄稼,只是提醒大家要格外谨慎。早些时候,邻近村落住着一位腿部不便的老人,他在清明节祭祀时稍有不慎,导致沟边的草堆意外引燃了秋季的干燥,无意间将隔壁人家的蔬菜大棚完全焚毁。村民们纷纷出动帮忙灭火,个个气喘吁吁,这件事在小范围内议论了半年多。因此,村干部今年特意告诫大家,虽然过去点香烧纸、燃放爆竹是传统习俗,但绝不能忽视安全措施,否则一旦出事,受损失的还是自家人。
现在年轻人多数用手机记录、留言清明节作文300字左右免费,购买鲜花,这样既方便又整洁。奶奶习惯传统方式,总是不放心,坚持多买几束纸,担心祖先接收不到。我有时会劝她,鲜花也能表达心意,同样可以传递孝道,不能只图形式,忽视自身安全。近年来社会上倡导环保扫墓,城市中的公墓还规定不能焚烧纸钱。有人讲,现在情况不同了,人们情感变得疏远了,不过我认为,也许只是沟通方法有了变化。家里妹妹前些日子完成了一幅图画,附上纸鹤摆放在祖辈的墓地里,奶奶站在旁边,凝视了很久,一言不发。
谈谈清明日的内涵吧。这一天,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大家都会放慢行进速度,从市区归来的居民,领着孩子穿行于田间小路,说是体验故土风情,其实还是担心时光流逝,会遗忘祖辈留下的物件。早些时候我向乡间长者请教过,他们总是回答:“饮水要记得掘井者。”清明的孝心,就是要让子孙后代不忘本。即便部分规则调整了,某些风俗式微了,那份惦念,依然萦绕在心间。清明不仅关乎追思先人,也是家族成员相聚的契机。无需多言,节日将至,归家探望,送束鲜花即可,表达情谊即可。
因此,季节提前了,寒食节也相应提早了,人们祭奠先人的习俗在悄然改变,然而我们内心深处的怀念却始终如一。日子不知不觉地流逝,后院的老杏树慢慢长出了花蕾,又到了一年。你是否已经计划好,要如何度过这个与众不同的寒食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