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子夏说:“普通人有了过失一定会加以掩饰。”
【学而思】
犯了过错却试图隐藏失误,这属于明知故犯,孔子曾说:“有过错却不改正,这就叫做真正的过错。”出自《卫灵公篇》第十五条第三十个章节。
阅读《学而篇》第一条第八句,主张犯错后不要害怕改正;参考《述而篇》第七条第三十一句,孔子说,他幸运,只要有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依据《子张篇》第十九条第二十一句,子贡认为,君子的过失,好比日食月食;犯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后,人人都仰望着。
【知识扩展】
《论语疏证》中提到《孟子·公孙丑下·第九节》:古代的贤者,犯错后会改正;当今的贤者,犯错只会掩饰。古代的贤者,他们犯错的情况,就像日食月食一样,百姓都能看见;等到他们改正之后,百姓都会敬佩他们。当今的贤者,不仅不会掩饰,还会帮他们找借口。
古代的贤明领导者,一旦察觉自身的失误便会即刻修正;而当今的领导者,却对错误听之任之,甚至将其视为常态。过去的贤明领导者,他们犯下的过失,好比日食月食般显而易见,民众目睹后无不心生敬畏,待他们改正之后,更会对其表示崇敬。现在的领导者,不仅不会纠正错误,反而还会编造一套说辞来为自己开脱。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起初,皇帝对负责编纂国史的房玄龄讲道:以前那些记录历史的官员都不让君主看,这是为何?房玄龄回答:史书不会夸大优点,也不会隐瞒缺点,要是让君主看了必定会发怒人之过也,所以不敢呈献。皇帝说:我的想法和以前不一样。做皇帝的想看看本国历史,了解过去的错误,把它当作以后的教训,你就可以整理好拿给我看。谏议大夫朱子奢进言说:陛下的崇高德行体现在自身上,所做之事没有过失,史官记载的,道理都归于最完善。陛下独自阅读《起居注》,对事情没有遗漏,如果用这个方法教给子孙,私下里担心曾孙、玄孙之后或许不是最高智慧的人,会掩饰错误,保护自己的短处,史官必定会遭受刑罚。这样,没有人不模仿风向顺应旨意,保全自身远离灾祸,长久以来,人们还能相信什么呢!所以前代不观看史书,大概就是为此原因。皇上没有听从。魏徵会同给事中许敬宗等人编修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到了癸巳这一天,史书完成,呈送上去。皇帝翻阅到书中记载六月四日的事迹,措辞多有隐晦,便对魏徵说:“周公处死管叔、蔡叔来安定周朝,季友毒杀叔牙以保存鲁国,朕的所作所为,也与此相似,史官为何要有所顾忌呢!”随即命令删去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辞,直接记录真实情况。
【译文】当初,太宗询问以宰相之职负责编修国史的房玄龄,询问为何前朝史官所记载的历史都不让君主知晓,房玄龄回答,史官们不夸大其词,也不隐瞒过失,倘若让皇上看到,必定会引发不悦人之过也,因此不敢呈递。太宗表示,他的心意与前代君主有所不同。朕意欲亲自检视现朝史册,明了往昔的缺失,当作将来的参考留学之路,望汝完成之后进献于朕前。谏议大夫朱子奢呈文称:“陛下德行昭著,举止无懈可击,史官所录,本该都是至善至美的记载。陛下只看《起居注》,这对记录历史当然没影响,如果把这个规矩传给后代,等到了曾孙玄孙这些辈分的人,万一碰上不太开明的皇帝,他们想要隐瞒错误包庇缺点,史官们就很难躲过杀身之祸。这样下去,那么史官们都只会按照皇帝的意思办事,远远避开风险,那么长远的历史,还有什么可信的呢?所以说古代的君主不亲自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原因。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房玄龄于是和给事中许敬宗等人修改了《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日(十六日),完成书写,呈送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记录了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事变,文字大多含糊其辞、拐弯抹角,便对房玄龄说:过去周公消灭了管叔、蔡叔来安定周朝,季友毒死了叔牙来保全鲁国,朕当年的举动,正是和这些相似,史官有什么必要隐瞒!”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