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能察觉到,个人日常活动愈发紧密联系着商品交易。推广平台再多也显得匮乏,心绪烦乱时总想动用软件进行购物;无论经济能力如何,众多企业标识及其标准念法必须牢记于心;初次接触他人时,我们常常通过对方的外在装扮来推测其生活模式。
我们为何如此在意消费,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消费行为就是我们所处阶层的具体体现。那些不同的“生活模式”,借助具体的消费象征得以展现和传递。人们借助消费象征来分辨生活模式,进而判断个体归属的阶层。
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习惯决定其社会阶层,消费行为成为身份地位的体现。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阶层与消费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有消费主义如何作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以及它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先观察三幅图像,据说,它们借助各自的记号展现了精英、中产、底层怎样度过每日时光。你的日常更贴近哪幅图画?那些记号你能辨认多少?能否推测出它们分别象征哪个群体?你的消费记号向旁人透露着怎样的群体归属呢?
(1)
(2)
(3)
图一描绘了富裕阶层,图二展现了中产群体,图三刻画了普通劳动者阶层。这些图片及说明信息均从公开渠道获取,仅作为一般性参考。
消费:能彰显阶级,也能改变阶级
当今的一二线城市,物质供应已经非常充裕。消费行为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越来越成为体现个人身份的一种方式。依照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观点,我们消费的驱动力不再是生存本能,而是欲望本身;我们追求的不再仅仅是物品的实际用途,而是其蕴含的象征意义。我们借助购物来展示个人格调,借助购买的商品来表明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
1. 消费习惯体现着社会群体的划分
我们用以标示阶层的消费象征,被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划分为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当我们提及“资源”一词时,通常认为它仅代表金钱层面的资源,但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源是小资产阶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1)。
消费经济资源,包括货币和物质财富,用以标示社会阶层的差异十分明了。我们挑选的服饰、手袋的商标,以及住所的地理位置和售价,都在表明个人的阶层身份。
通过享用文化财富,体现阶层身份是一种更为隐蔽的途径。人们购置字画、出席艺术活动,或深造学问,采纳某种生活模式,热衷特定观念风尚,信奉某些价值取向,这些均属于文化财富的运用。与金钱带来的直白刺激迥异,对文化财富的追求着重于含蓄精妙的满足感。即便如此,这依然属于一种开销,并且还兼具着提升个人社会身份的作用。
通过经济实力与文化底蕴这两个层面,能够将社会人士分成四种类型,这个观点我在最近周末观看了《欢乐颂》后有了更深的体会,剧中五位主角可作为例证,相关研究文献见于(2011)。
安迪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都很出色,她是这方面的典型人物,在美国长大,从一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生活条件非常优越,身上穿着的都是高档品牌服饰;她还热衷于运用文化资本,比如经常阅读经典著作,在交谈中乐于享受思维和智慧的碰撞。
曲筱绡是典型例子,家族经济实力雄厚,不过长辈们学识有限,因此缺少文化底蕴,常被视作新兴富裕阶层。她热衷时尚潮流,空闲时光多数会去酒吧等场所消遣。
经济实力相对有限,文化底蕴却十分深厚:比如关关和赵医生,他们家庭背景一般,但双亲具备良好学识,备受周围人敬重,个人受教育经历也非常出色。在支配个人开销时,他们更愿意选择性价比高的文化产品,诸如购置经典著作和古典音乐专辑,或是出席音乐会、参观艺术展、观看戏剧演出等。
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均显匮乏:以樊胜美、邱莹莹为例,她们不仅来自平凡家庭,双亲的学识水平有限,自身的文化底蕴也不深厚,所以眼界受到诸多束缚。这些人往往最难挣脱既定轨迹,也较难达成社会阶层的提升。
我们经常提及的所谓“社会分层”,通常体现为以下四种人的互动关系。第一种人位居这种关系的最高层级,第四种人则处在最低位置,第二种人不仅会受到第一种人的轻视,还会遭遇第三种人——例如赵医生他们这类——的贬低,这种情形由来已久,根本原因在于掌握知识文化的人似乎天生就自视甚高。由于这个原因,第二类人士常常盼望获取更多文化积累,因为当物质财富的聚集已经实现,文化积累的消费优化是他们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
这解释了为何曲筱绡的家人虽然财富远超赵医生,却总抱着“下嫁”的想法,极力促成女儿与他的结合,因为对方“拥有博士学位,家中成员皆为学识渊博的专家”,他们觉得要是两人结为连理什么是消费心理学,似乎能让自家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炫耀性消费维护和改变着阶层
旧时社会等级森严,身份与权力紧密相连,而非财富,人生来就注定身份,金钱无法撼动阶层;而今,财富直接定义了地位。当代社会,消费展现出非凡力量,它与阶层关联空前密切,不仅彰显身份,更能巩固或转变阶层。
1. 彰显阶级的方式:炫耀
那么,当一个人掌握了丰厚的财力资源,具备较高的文化消费能力,并且希望提升自身的社会层级时,Ta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所属的阶层呢?
那个词是“炫富”:这种类型的消费完全不讲究实际用途,目的是让周围的人看到自己手里的财富,借此赢得他们的敬佩,进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凡勃伦, 1964):
· 对物品的非生产性消费:
这指的是专门为了彰显身份地位而进行的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追求高级的吃喝玩乐、穿着打扮、珍品收藏、盛大聚会以及庄重典礼等,同时也会选用高雅的文化艺术品或参与相关活动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一旦人们的主要动机变成通过这些消费来提升个人形象,物品的实际用途就会被完全忽视,转而将其当作提升自身社会声望的工具。
· 对时间的非生产性消费:
这种休闲方式被称作“显摆式消遣”。工作与阶层紧密相连,社会底层成员通常要付出更多体力劳动,而掌握资本的一种体现,便是拥有可以挥霍的空闲时光,用来从事一些看似无益的活动。
在文化资源的利用上也能反映这种状况:成为社会精英的其中一个特征,是让自己或后代研习那些看似无用的学问,例如文学历史哲学,或者像古希腊语、古拉丁语这些早已不再通行的语言,而无需考虑哪个学科有助于将来就业。他们有条件随意追求知识,而不是让学习仅仅为了谋生。
2. 时尚是体现阶层之间张力的游戏
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在消费方面,既有寻求一致的本能,也有彰显个性的欲望,大家希望通过消费来表明自己属于更优越的群体,并且要和地位稍低的群体保持距离,当消费的展示作用愈发明显时,就促使不同阶层之间相互模仿又相互抵触,彼此区分又彼此混淆,由此导致了时尚现象的兴盛和频繁变化(齐美尔, & 费. , 2001)。
简单来说,这个过程是这样发生的:
上层为了和下层划清界限,需要持续采纳新的经济或文化象征,所以,地位最高的人,必须率先打造一些具有独特性的生活模式,
下层因为想要效仿上层,会迅速产生反向区隔的举动,去复制上层消费的象征(时髦风尚),这样上层所创造的流行就失去了独特性,例如模仿名牌的廉价仿冒品。
这就迫使高层必须打破常规,去采纳更新的元素,创造出新的风尚。因此,模仿与打破模仿、界定与模糊界定不断交替进行,导致时尚潮流迅速更迭,象征物持续更新。
各种层面的流行风尚,包括物件、举止和观念,都在创造一些世界范围内通用的消费象征,构建起一套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一个人若想跻身更高社会阶层,就必须被动地采纳这套体系,购买这些象征物,以便人们借助它们来巩固或调整社会身份。
年轻一代:消费令我们更不自由?
对以90后为主的新一代来说,消费观念的这些外在表现,已经完全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并且影响非常深刻。
1. 我们不得不进入消费符号的体系。
当今社会,各种象征性的事物愈发完备,用以维系或调整阶层差异的符号持续增多,并且变得越来越精细;对物质的追求,我们并非为了活着,也不是为了乐趣,而是将其当作标榜身份的一种必需品。
因此,年长群体常常困惑不解,为何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条件优越,却依然感觉经济窘迫、资源不足,并且承受着沉重的生存负担,这种感受却是千真万确的,由于当前的消费象征系统已经非常健全,我们很难平静地安顿在自身的生存状态中。
要想维持或提高个人社会身份,就必须融入现有框架,掌握那些代表消费的标志,还要不断适应它们的变化,否则就有可能被社会集体淘汰。
当今,若某人不能遵循某种既定模式生存,便不易获得某个群体的认可。当代社会,用以衡量身份地位的标记趋于同质化。消费成了我们表达个性的唯一途径,每逢外出,或使用电子设备,乃至在升降梯中,现代广告、媒体及信息洪流都在持续不断地施加影响,引导着我们的选择。
你并未成为内心真正渴望的模样,是物质欲望迫使你不得不扮演某种角色。
让·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里提出了一个观点:符号消费的趋同化,确实加剧了个人所感受到的匮乏。当我们为了维持生计而购物,或者为了纯粹的愉悦而消费,我们并未沦为消费的附庸,也不会遭受消费观念的压迫;然而现在,随着我们逐渐熟悉消费的象征和表达方式,融入这个体系,借助这些象征来彰显社会身份,我们便越来越受到体制的束缚、扭曲和支配,为了拥有符合自身身份的消费,我们不得不拼命赚取更多财富,即便这些消费实际上对我们并无实际价值。符号迷信盛行之后,我们自身也沦为符号,变成了那些我们购置的物品所定义的形态。
3. 那么,我们可以生活得更自由吗?
脱离这个消费符号系统,我们或许能形成更明智的消费看法,能够自主决定不沦为消费的附庸吗?
回想从前,我们曾撰文阐释一种名为“胡子主义”的生活哲学,文中角色选定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在三十岁年纪前,就需积累足够能够支撑终生的财富,具体数额为一百六十万美元以及一处房产,随后便终止职业、提早离岗,仅依靠储蓄的增值和审慎的日常开销来维持余生。
这种别致的生活模式注定只适合少数群体,并非我们提倡的方向,不过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其实你仍然能够掌控自己生活的走向,每个独立个体都有权利决定不被物质欲望所控制,也不必失去自我。确实,当下社会上反对商品崇拜导致的人格扭曲现象日益普遍什么是消费心理学,人们转而追求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模式,倾向于选购符合个人真实需求、基于独立判断所钟爱的物件,而非盲目追随时尚趋势,或屈从外界影响,亦或受商业宣传左右而做出购买决定。
实际上,消费的根本在于权衡代价与回报。这些新出现的概念的核心,是回归消费的初衷,是注重物品的实际用途而非象征意义来消费;是为了提升生活水准的需要去消费,而非为了展示身份的炫耀;是为了获得身心愉悦去消费,而不是被动地满足被潮流影响的欲望。
当你清楚明白自己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在每一项开销时都懂得衡量你投入的代价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你的愿望,这样你才能算是真正把握了生活的经济命脉。
以上。
敬请订阅本平台,最深刻的人性洞察、心理解读,以及社交处世、情场攻略尽在此处。
:
P. (2011). 该文研究的是各种形态,具体内容见。(1986). :第81至93页。
让·鲍德里亚.(2001). 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凡勃伦在1964年出版了著作《有闲阶级论》,该书是对制度经济学的探讨,由商务印书馆负责发行。
齐美尔和费合著的《时尚的哲学》一书于2001年出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