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每年教育费用大约在三万澳币上下,再加上日常支出,每年总花费将近十万澳币。虽然目前澳币兑换人民币的比率仅在四以上,但在2011到2013年我出国读书的时期,正赶上汇率高位,最高时曾达到七。若以六的汇率平均值来估算,三年求学总共花费了一百零几万。
2013年离开学校后,我犹豫过是要回到祖国还是继续留在国外工作,正好那段时间我的父亲遇到了一场车祸,父母希望我回到家乡,这样离家近,万一有什么状况也能立刻赶回去。决定回国后,我首先去了上海,毕竟上海是经济重镇,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
投递多份申请材料后,目标单位包括顶尖企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然而预料之中所有回应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经过两个月的求职历程,终于收到一家知名金融机构的面试邀请,抵达现场后却意识到,与我竞争岗位的应聘者,几乎全部毕业于重点学府,其中也包含不少和我一样的海外留学生。我本以为很有竞争力的“留学背景”,在众多人才中显得微不足道,毫无意外,我被淘汰了。
我坚守着“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宗旨,在上海逗留将近一年,却未能觅得一份称心的工作。最终我转往离家较近的深圳,指望那里就业机会更多,不料面试官审视我的履历后,质问我“为何毕业之后却从未工作过”,这问题让我一时语塞。
在深圳又度过了半年的时光,我最终采纳了父母的意见选择返乡工作。回到家乡,我观察四周,发现公务员、医生以及教师是当地最受推崇的几种职业,在两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均告失败之后,我偶然间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
在2017年,我加入了现在的学校,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尽管我的专业是“金融与会计”,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校长曾这样评价我:“你英语说得棒就行!”
接下来十年的时间里什么是应届生,我的经历是这样的,先在国外学习了三年,然后有四年没有工作,最后又做了四年的小学教师。
留学回国8年,从未参加过工作
Amy | 30岁 全职太太
我在2011年前往加拿大进行海外学习,在国外生活了两年,于2013年夏天左右完成学业并返回国内。
我自幼就偏爱文艺类学科,因此在决定赴海外选专业时,毫不迟疑地选择了艺术。目的是为了实现更高的志向,在艺术领域获得更深的成就。出国前,我完全没考虑过国内的就业状况等事宜,只是认为总能找到一份既符合自身情况又令人热爱的工作。
可等本人真正重返职场后才察觉,所谓的“包装”效果全然无效,或许也因为本人并未做到真正升级。
回想起来我刚回到国内的那段日子,工作寻找的劲头很足。起初态度也很傲,非艺术领域的工作坚决不碰。后来接触过两三个商场门口的橱窗设计,就是那种大街上常见的大型商场展示窗口。其中有一家公司的地址好像就在北京SKP里面,我对它的各方面都十分中意,心里也很有底,认定自己肯定能拿到录用通知。但是历经多次反复,持续了将近两月,最终确认方案并不符合要求,而对方也没有说明具体的不合适理由。
坦诚地讲,收到拒绝的消息后,我感到非常失落。从那时起,想要从事艺术相关职业的想法开始出现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我又重新开始找工作。那大约是我回国半年的时候,有几家留学机构打电话邀请我去面试,其中有一家在当时颇具名气,就是金吉列。我经历过出国深造,在动身之前也曾与留学服务公司沟通过,估计沟通起来应该比较顺畅。
可等到真正去面试,才察觉到这些积累根本派不上用场,仿佛无论是否接受过海外教育,这份职位都能胜任。或许还是那点虚荣心在作怪,即便手握录用通知,我终究没有踏入职场。未曾料到的是,这竟是我人生中收到的唯一录用通知。
返回祖国后的次年,当年在国外交往的伴侣也随我归来,于是我们着手准备成婚相关事宜,接着便迎来了新的生命。孩子呱呱坠地之际,我确实曾盘算过等其步入校园后再重返职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想法渐渐淡出了脑海。
如今我在国内生活已有八年,专心担任家庭主妇的角色。不过,曾经留学时掌握的才能依然派上了用场,例如亲自指导孩子学习英语和练习口语,省去了为他们另报美术课程的需要。尽管从未有过职场生涯,但并不认为那次海外学习经历是徒劳无功的。
国内、国外总共读了两个本科, 依然找不到好工作
枫叶|34岁 意大利某旅游公司老板
2009年,我在南方某座大都市的大学完成了学业。由于我的母校并非重点高校,也不是985或211工程院校,再加上所学专业是旅游管理,因此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面临着求职的困境。毕竟,多数酒店不太可能雇佣一名刚毕业的学生担任管理职位,许多酒店是家族式经营,多数由第二代或者亲属负责运营。
离开学校之后,我尝试过参加公务员考试和应聘国有企业的工作岗位,却因为某种未知的情况,即便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最终依然没能被录用,这个结果让我感到十分沮丧。年纪轻轻的时候,因为这件事心里很不服气,觉得命运对自己太苛刻了。所以,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要前往意大利继续深造,希望通过留学来扭转人生的轨迹。在那之后,我确定了留学目的地是意大利,并且决定更换专业方向,选择重新攻读一个全新的本科课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开始。
我家境一般,属于中等水平,父母在国有企业担任普通职员。由于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母亲始终鼓励我追求理想,为了支持我出国深造,几乎动用了她所有的存款,其中就包含了我将来成家立业购房的资金。在国内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语言课程和技能培训之后,我成功通过了语言能力测试,最终抵达意大利继续学业。
意大利的大学本科课程持续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我常常利用寒暑假从事兼职工作留学之路,一方面是为了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是为了贴补日常生活的费用,学习阶段一结束,我便迅速回到了国内,然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即便是在意大利完成了学业,这样的经历也并没有让我的就业前景得到改善,找工作依然非常困难。
当初我渴望加入网络公司,却因多种因素遭到拒绝。部分是因为大学所学专业不符,部分是由于缺乏国内工作经历,加上我在国内没什么熟人,无法得到内部推荐。那段时间,我长期处于失业情况,只能依靠家中资助生活。
失业的两年多期间,我从事过多种工作,包括为外贸公司做翻译、担任导游等。时间久了,难免产生一些心理波动,毕竟总共花了四年时间,重新获取了一个大学学位,但结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在意大利的同学开始创业,经营一家旅游中介公司,我们两人一拍即合,我又回到了意大利,开始从事面向中国游客的旅游业务。
现在我在意大利组建了家庭,建立了事业,拿到了永居身份,还购置了房产。生活之中难免会有缺憾,年纪到了这个阶段,就应当坦然面对。
美、澳、英都留学过, 回国半年的“应届生”
大明|31岁 待业中
谈起往事,我前三十载光阴似乎多半用于求学,始终在读书。高中阶段,我没有参与国内的高考,而是前往美国就读预科课程。2015年,我进入美国一所普通院校攻读本科,所学专业为市场营销,但我对此专业兴趣不大,学习态度也较为松散。
恰巧有几个朋友正在加拿大求学,他们计划通过技术移民的方式留在那里,我也因此萌生了去加拿大学习技术类专业的念头,希望能有机会在当地定居。家人对此表示支持,我随即申请了一所建筑行业的职业学校,打算在加拿大学习两年,之后就在当地就业。
未曾料到,该职业学校主要进行技能教育,且要求参与建筑现场实践。加拿大冬季极为严寒,学习过半后,我难以承受,对将来从事建筑行业也缺乏热情,最终选择中止学业,立刻返回了祖国。
2019年,我回到了云南昆明老家。那里的气候相当宜人,不过就业机会并不多。关于在加拿大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那段经历,我不太愿意提及,简历上只写了美国获得的本科学历。昆明本地私营企业数量有限,尤其是广告行业,要么公司规模小,要么薪资待遇不高。经过数月的求职尝试,我最终进入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广告企业,担任活动策划职位,起薪定为5000元,在昆明当地算是比较理想的待遇了。
在这个小公司任职一段时间后,发现业务量非常有限,几乎每天无所事事,仿佛在虚度光阴,而且没有项目时还会克扣绩效奖金,导致每月实际到手的收入不足四千元,这种情况让我感到非常沮丧,因此萌生了重返校园继续深造的想法,希望借此机会提升个人能力,最终决定申请英国的硕士课程。
说到这个决定,其实存在不少缺陷,我选了国际经济这个方向,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只是当时没意识到。2019年9月我动身前往英国求学,起初一切都挺顺当的,却没料到2020年春季全球就爆发了疫情。多亏父母寄来口罩,我防护得当,幸而没被感染,不过课程安排也严重推迟了。
到2020年岁末,我最终完成学业,2021年3月,我回到了祖国。求职过程中方知,国际经济这门学科堪称“鸡肋”,几乎找不到匹配的职业。三十有壹,工作经历寥寥无几,这个年纪在国内就业,更添几分难堪。
前些日子,我向血站申请了一个行政职位,该职位有编制,并且只需参加一次面试。虽然薪水并不高,但工作很稳定,申请的人数相当多。遗憾的是,我的分数比第一名低了两个,最终没能得到这个工作机会。
目前,我不再希望随意寻找工作机会了,打算去获取CPA资格认证,同时也会着手准备公务员考试的相关事宜。不过,在心理层面,我持续感到痛苦和不安,虽然如此,也只能循序渐进地应对。
留学归来,我成了亲戚眼中的“倒爷儿”
大伟 | 32岁 无业
我的家乡位于东北,那里以出产石油而闻名,是一个县城;我的父亲在那家油田企业身居要职;为了让我的未来能顺利接手家业,并显得更有面子,我初中一毕业,父亲就安排我出国深造了。
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五年,我最终完成了学业。不过国内的工作状况已经出现了转变,特别是在油田资源被过度利用的背景下,当地油田企业对于新毕业生的录用名额从数百人减少到了十几个。
原本以为进入石油企业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可等到毕业之际,事情却变得不那么顺利了。目睹父亲为我四处奔走,我感到十分内疚,毕竟自己出国深造,已经耗费了家中不少积蓄,现在找工作又让父母跟着担忧。
而想到要离开国门去外面闯荡一番,我也意识到自己无法轻易找到一份安稳的差事,过上一种平淡无奇的日子。因此,我同父母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清楚表达了想要凭借自身力量谋生的愿望,并且获得了他们的赞同。
然而,在县城地区,我寻得与所学专业匹配的职位殊为不易。我主修企业管理学科,而此类岗位恰恰是当地企业最为缺乏的。尽管内心渴望前往大都市拼搏一番,但思及多年远离故土,且双亲亦不欲我再背井离乡,故而有所顾忌。
条件不合适,档次又不够,在屡次受挫之后,我慢慢不再想着找工作了。恰巧那时我们那儿有一个新商场快要建好,正要出租铺面,凭借朋友帮忙,能以极低的价格租到手,再转租给别人,中间赚取的差额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我就做了个收月租的“中间商”。
我也被亲戚朋友视为“待业人员”。虽然考虑过开个小店,但当地市场过于拥挤,缺少创新经营很难立足。接着,我借助熟人介绍,做过些临时性买卖,虽然赚了些钱,却始终没有稳定职业,因此被一些年长者称作“转手商”。
时间流逝数载,重返企业任职已无可能,往后,倘若碰上优质计划,或许还能尝试经商,倘若不然,持续从事中间商活动也尚可,毕竟所得足以维持生活开销。
“四大”进不去, 留学后的我还是做起了生意
倩倩 | 30岁 饭店经营者
我和老公是在留学期间认识的,这可能也是我留学最大的收获了。
之所以决定出国深造,坦白讲,是因为我的学业表现平平,导师认为在国内难以进入理想的学府深造。后来,我的父母与老师商议过后,最终决定将我送往英国继续学业。毕竟在当时,海外经历能够提升个人竞争力,回国后就业前景较为明朗,许多跨国公司也更倾向于招聘拥有留学背景的人才。
求学阶段,我主修财务领域,不过就读的学府声誉平平,因此工作之后,诸如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这类行业内的核心机构,我根本没有机会加入。
后来,我回到国内来到北京,和众多刚毕业的学生一样投身求职队伍,相对幸运的是我不用考虑租房问题,因为留学时父母已在通州购置房产,当时就明确表示希望我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
这种情形如同众多人争渡狭窄通道,其激烈程度超越大学入学考试,加上我作为海外求学者,感受到的负担格外沉重,若未能进入顶尖企业,似乎难以向家人及熟人说明情况。
事实上,经过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了解到,他们觉得像我这样并非毕业于知名学府的海外学生,除了英语能力稍强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什么是应届生,因此他们推荐的职位和待遇条件,我都不太满意。
最终,我和伴侣商议过,不如回到故乡开办一家火锅铺子,小镇的节奏相较于都市要轻松许多。现在,我们在故乡打理着两家火锅铺与一家饮品店,还拥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庭生活十分美满。
偶尔会互相戏谑,这趟求学之旅算是付诸东流了。然而换个角度琢磨,倘若没有留学这层缘分,彼此根本不会碰面,也就不会有这么美满的小家庭。
图片素材部分选自视觉中国平台。文章里的Amy、白家梓、大明、枫叶、倩倩、大伟均系虚拟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