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重点介绍了为何我极力倡导大家加入四大会计机构,并阐述了其六大显著长处,本文则着重剖析四大所存在的六个不足之处,建议读者保存,希望大家能依据客观情况,公正地审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衡量其优缺点,从而挑选符合个人发展轨迹的岗位,祝愿各位拥有光明的职业生涯。
第一点:行业固化,上升通道有限
前文指出,在四大工作满五年后,多数人每年都能获得晋升,然而第六年若未能成为经理,职业发展将遭遇障碍,这表明四大高层晋升路径存在局限,这一现象难以规避,其他行业及机构亦同理,晋升机会会逐渐减少。像德勤这类公司,经营历史已逾百年,其核心团队变动极小,即便在高级主管(SM)级别,人员也相当固定。在德勤服务五年是个重要分水岭,若能跨过将获得更佳前景,否则只能考虑其他职业选择。许多年近四十的前辈至今仍在事务所担任高级主管,却始终未能晋升为合伙人,人生实现再次跃升。
另外,四大每年可以逐步提升级别,但基本上不会发生直接进入更高层级的情形。许多行业单位或者国内律师事务所,却能够依据员工的工作成绩,为其设置更高级别的岗位来配合其才能。所以,与其他企业或者国内律所对比,四大的职位晋升体系显得较为固定。
总的来说,四大里最基层的职员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往上发展的机会会越来越小。并且,能触及的极限位置并不遥远,或许过个五到八年就可能碰到。因此,打算加入四大的朋友们,务必仔细权衡自己的职业前景。
第二点:加班熬夜多

任何四大所的员工,年审期间经常要工作到午夜十二点,年审通常在每年一月至三月或四月进行,基本上每个周六都需要工作,只有周日休息一天,但周日休息时,很多时候实际上还是在加班,只是不计入加班时间而已,某些年审业务特别繁忙时,加班可能持续到凌晨一两点,年度报告在发布前几天甚至需要整夜工作。这绝非戏言,而是我们亲历的现实情况。如此通宵达旦,即便体魄再强健,也难以承受。核心在于,我们每天指尖敲击着数以亿计的数字,仿佛以此证明自己每日赚取亿元般的疯狂。
偶尔会在某个结束工作的深夜幻想,那天,即是我在四大的最终时刻。
第三点:内卷严重
我确信不少在四大工作的人对此感受颇深,只是他们大多不愿坦白承认。毕竟,若直言竞争激烈,可能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或揭露部分人的隐私,进而降低大家对四大的憧憬。四大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便是学历方面的激烈竞争。四大会吸引众多学识渊博的成员,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的毕业生,他们从事审计或咨询等岗位,这些人才主要来自国内一流大学,同时也有众多欧美名校的精英加入,学历高本身并非缺点,但审计工作与学历水平关联不大能力高低与学历深浅并非完全挂钩,学历竞争激烈,会持续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不知不觉中也会抬高职业的参与标准,使得许多非名校的学子难以进入。
加班现象十分严重,尤其在年审阶段,即便任务已完结,若领导未离开,员工亦不能下班,此乃众多项目组的常态,他们称之为团队协作,实则项目分工本就存在差异,工作完成后仍需滞留,直至多数人离去后,方能叫车离开。有时候你前一个时段提前离开了,第二天工作任务就会增多,确实存在很多没有意义的加班,虽然事务繁杂,却并非紧急到必须在短时间内处理完,毕竟短暂的时间也难以完成所有工作,为何非要拼命在深夜里赶工,仿佛不到凌晨两三点就不算努力工作。

常规每日劳动时长达到十小时乃至十二小时,便已触及生理承受上限。倘若继续投入工作,思维将变得迟钝,何谈工作成效。在此,谨向身处工作前沿的四大同仁,致以诚挚问候,望能注重身体健康,毕竟性命无价,务必爱惜当下,善始善终。
第四点:等级制度
每年能够获得晋升,这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不知不觉中催生了森严的层级体系,圈内人士甚至戏谑地称之为等级分明。许多人认为四大拥有极佳的工作环境,气氛活跃,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四大的层级划分极为显著,这一点四大员工应该有着深切体会。普通审计人员通常无法接触到高层管理人员,即便工作多年,也未必能与合伙人交谈几句,甚至可能从未见过面。公司内部存在一些惯例做法,例如所有需递交给合伙人的文件,都必须经由经理中转,即便是发送一封电子邮件。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四大的负责人,事务确实相当繁重,任务也相当繁杂,倘若每个人稍遇问题就向负责人求助,负责人恐怕会不堪重负,整天什么都做不了。
真是疏忽了,有一个关键点需要补充,那就是在四大里面,合伙人通常被称作老板,这个称呼蕴含着诸多深意。过去在本土的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大家习惯称呼合伙人为老师,这象征着他们在该领域的深厚造诣,掌握着最新的行业见解以及宝贵的审计实践,能够悉心指导,答疑解惑,因此大家都非常敬重,带着亲切感称呼他们为老师。在本土事务所,还有机会和合伙人轻松愉快地交流。
期待在四大获得轻松活跃的工作氛围的,请趁早放弃念想。

第五点:四大事务所不是一个好赛道
这四个银行或者审计领域并非理想的发展路径。近期,部分公众号文章调查了这四家银行每年的审计开销(均由这四家银行委托审计),调查发现,在2006年至2020年的14年里,这四家银行的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费用,大体上处于减少状态。十几年里,物价因通胀而急剧上涨,特别是房产和日用品价格,审计服务费用却始终未变,让人感到遗憾。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6年其年报审计成本为1.86亿元,到2020年已降至1.3亿元,同期该行总资产增长了四倍以上。中国农业银行年度审计开销在十年间都稳定在1.2亿元,从未突破1.3亿元。十几年的审计开销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持续降低,在这样的状况下,基础审计人员的薪酬怎样能够增长?只能依靠裁减职员、削减项目开支来达成,这就导致了工作人员总是短缺,只有没完没了的熬夜加班。
2018年某个时候,下班后去吃饺子,发现饺子的价格上调了两元,我询问店家,饺子为何提价,猪肉价格并未发生变化啊。店家回答,猪肉价格确实没变,但白菜的价格上涨了。到了2020年,情况发生了逆转,猪肉价格大幅攀升,饺子的售价也随之提高。
审计行业并非规模经济显著的领域。生产力提升并不会导致边际成本降低,该行业的主要成本在于人力投入,且随着经济进步只能持续上升。试问若一年未调整薪酬,还有多少人愿意从事审计工作?相比之下,可口可乐二十年前售价两元,如今仍是两元,因为其边际成本很小,具备强大的规模效益及边际优势。实在容易让人理解,许多业内专家会开玩笑讲,会计领域确属道德驱动型职业,价格能十年保持稳定,甚至持续调低。
语罢,留给审计人最多的,竟是哀叹。

审计费用维持现状,原因除了行业竞争加剧,更关键的是信息化推动了工作效率的显著进步。以函证中心为例,自动化函证流程的运用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大幅提升了函证作业的效能。这促使所有四大从业人员必须深入反思,未来自身是否面临被取代的风险。或许有人认为,审计工作依赖职业判断,难以被替代。持有这种观点,实际上隐藏着巨大隐患。市场环境变化极快,没有任何事物保持原样。智能机器在人工智能驱动下持续进步,它们的运作效率远超人类,掌握新知的能力也更强,能够全天候运转,不受情感干扰,并且对长时间工作毫无怨言。
经过漫长的演变和知识积累,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击败人类顶尖的棋类选手。依我之见,在成千上万份审计实例的研习之后,未来五十年内,或许会诞生一种审计机器人,这种审计机器人并非审计工作者的戏称,而是一种拥有思考能力、不断自我提升,能够完成审计任务的智能审计工具。我坚信,这个时刻,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应该实现,而且实际发生的时间会远比预想的要早得多。
第六点:工作机械重复,比较枯燥
审计最让人反感的是其乏味和单调性。每年都做同样的工作,项目组成员若未离职,次年依旧如此。有人在香港四大做了三年的货币资金底稿,这并不罕见。这种状况造成,与其它行业相比,四大的前几年普遍缺乏变化。香港把审计师称作核数师,这个称呼相当恰当。工作内容实质上就是把各类数据,借助逻辑关系加以连接,反复核实其精确度。久而久之会发现,做的工作毫无意义可言,以至于一度怀疑人生。
这些就是本文讨论的四大机构存在的六个缺点,建议大家参照第一篇所述四大机构的六个长处,对照自身情况,判断是否适合在四大机构发展。

当前是极好的时期,每个人都能投身于社会进步,随波逐流般向前发展;然而这又是个糟糕的时期,特别是对95年出生的人而言,未来二十年,行业高层的管理者起步网校,极有可能还是80后、85后这些前辈,他们将继续掌控整个领域,而如今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大概也只是获得一个比较中上阶层的职位。这件事,不只是那四位需要琢磨的,更是我们这些在职场打拼的人要好好琢磨的。
毕竟,选错了一条跑道,跑的再远,跑的再快,也无济于事。
本文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