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的知识来自于小时候背诵王伟写的《9月9日忆山东兄弟》:“身在异乡的我是异乡人,逢年过节更思念家人。要知道,兄弟登高处,栽茱萸树的人就会少一个。” “因为这首诗,城里的孩子们了解了山茱萸这种植物,也知道了唐代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还要徒步、爬山、戴茱萸。其实,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情人节加玫瑰、端午加艾艾、菖蒲、中秋加桂花、荷花、新年加梅花、水仙等都并不陌生。仅重阳节花市上就没有山茱萸。
长大后,我对植物了解得更多了,我知道现在的山茱萸通常指这三种:山茱萸和吴茱萸,都是官方名称;山茱萸和吴茱萸,都是官方名称; 还有一种可食用的山茱萸,正式名称为春叶花椒。 吴茱萸和山茱萸均属于芸香科,吴茱萸属吴茱萸属,花椒属花椒属,山茱萸属山茱萸科。
先说山茱萸,它是最容易被误认为是山茱萸的。 有一次我在看一个电视节目,正好是关于重阳节的。 伴随这首诗的场景是鲜红色的山茱萸果。 山茱萸开花很早,三月初与梅花一起开花。 早春时节,树枝上点缀着黄色的小花,它们聚集在一起,像一把伞。 十一月,果实成熟,大小形状如枸杞。 山茱萸的果实挂在枝头鲜红,鲜艳有光泽,十分引人注目。 山茱萸虽然叫山茱萸,但并不是古诗词中提到的山茱萸。
萸
萸
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吴茱萸。 它在四月开花,开出伞形的浅绿色小花,秋天结出果实。 它呈深紫色,有辛辣气味,看上去有点像花椒。 认吴茱萸为山茱萸并不是现存的观点,北宋时期就有了。 这是苏颂编的《本草图经》里写的。 书上说吴茱萸的叶子像臭叶,但颜色更宽、更深绿。 它们在三月开出红紫色的花朵,在七月和八月则像花椒一样果香浓郁。 它们最初呈淡黄色,成熟后呈深紫色。 末尾加一句:“9月9日采摘,阴干”。 稍后我会讲为什么9月9日可以采摘,并说这是山茱萸。
吴茱萸属
吴茱萸属
书中还写了有关食用山茱萸的内容。 苏松说,吃山茱萸的作用和吴茱萸的作用是一样的。 可能是山茱萸颗粒大,颜色黄黑,可以食用。 又说:“蜀人称其子艾子,载于《礼记》,所谓槐与艾同用,宜入汤,以生辛味”。 “因为可以吃,所以叫吃山茱萸。”
书中记载,蜀人称山茱萸的果实为艾子。 艾子这个名字的意思是yì,与艾(yì)读音相同,意思是自怜、自怜,不是菖蒲、艾叶的艾。 “虙”字与“艾”字同音。 “虙”字不常见,笔画较多遍插茱萸少一人啥意思,故被误称为“艾子”。 虙的起源非常古老。 与后三朝的《礼记》一样古老。 原文是:“荍,春用葱,秋用芥菜。春用韭菜,秋用何首乌。肥用葱,糊用葱。” “三畜宜与酒酿同食,走兽宜与李子同食。” 这就是说,春天吃生鱼片配葱丝,秋天吃芥菜好; 春天用葱叶烤猪腿,煮动物油时去腥。 调味,有角动物的油叫脂,用的是洋葱; 无角动物的油叫油膏,应该叫葱,就是小蒜或野草头。 烹制猪、牛、羊头作为祭品时,应拌入葱。 用醋做酱汁,用腌李子做野味。
《礼记》中的根茎就是吴茱萸,东汉编纂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吴茱萸,根茎”。 《汉书》记载“会稽献一斗根茎”,《礼记·正义》“”说根又名炒山茱萸。 汤剂是指煎煮,小火慢煮。 山茱萸煎煮后香气扑鼻,可去除动物性食品的腥味。 后来演变为吃山茱萸。
在抄袭抄袭的过程中,范某被误认为是范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尔雅》的证实。 此事有郑玄、陶弘景作证。 两人都说范是范的儿子,因不认识范字,称他为尔。 《尔雅·翅》解释:“椒、柏、山茱萸也。” 山茱萸、柏树、柏树都属于辣椒,辣椒现在俗称花椒。
文士误将“虙”字抄为“榝”,蜀人误称“虙子”(虙子)、“晙子”而不是“榝子”(榝子)。 山茱萸的颜色是朱红色的,合在一起就成了朱玉。 朱字加上草头,就叫山茱萸,就成了山茱萸。 产于吴地,名吴茱萸。 在吴语中,山茱萸的读音是“紫衣”,这是口语变化的结果。 除了将“虙”字误认为“榝”外,“晓”、“欓”等其他字也是辣椒的别称。
现在称为吴茱萸的植物入药,而古名山茱萸/吴茱萸/汤则用作调味品,煮三遍去腥味,后来成为食用山茱萸。 名字就指出了它的功能,以区别它。 这种现在被称为吴茱萸的植物最初被命名为山茱萸,显然是因为它与山茱萸相似。 它属于芸香科植物,具有类似四川花椒的刺鼻气味。 苏松还说,它的叶子像香椿。 有香椿、臭椿等。 香椿的叶子为偶数羽状复叶,叶数16-20片; 臭椿的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叶数13-27片; 香椿叶花椒。 吴茱萸的叶复叶数为奇数,叶数为11-27片,甚至更多; 吴茱萸有7-11片叶子。 花椒的叶子在数量上与花椒比吴茱萸的叶子更相似。 它也被称为花椒。 臭椿是臭椿树的古名,指出了花椒与臭椿的相似之处。 而且吴茱萸花是黄绿色的,并不是苏松说的红紫色。
花椒/山茱萸
陆机在《诗经》中说:“花椒树如山茱萸树,有针刺,叶硬而滑。蜀人泡茶,吴人泡茶,都将叶子一起煮沸,制成茶。”今城高山有辣椒,名竹叶椒,其毒性较小,耐热,亦可入药。食物中还有蒸鸡肉和猪肉。”他说花椒是最好的。 这棵树看起来像一棵山茱萸树,树枝上长满了针。 你可以看到山茱萸树树枝上的针叶。 山茱萸(现称花椒)的枝条上有刺,而吴茱萸的枝条上没有刺。 无论是根茎、柏树、山茱萸,都是辣椒。
竹叶椒
按花椒属植物分类,我国有40余种,全国各地均有生长。 花椒的种类如此之多,自然有不同的名称。 花椒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菜肴中。 先秦时期,烹调祭祀三兽的动物时,三国时期吴人陆机在蒸鸡烹调时,都会撒上一把花椒,以增味增香。肉汤。 这个方法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山茱萸在南北朝时已有存在。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精要》中记载:“山茱萸也食,山茱萸之味不可食。” 他直接说吃山茱萸就是吃山茱萸,吃山茱萸就是花椒; 山茱萸不能吃。
后来无棣的山茱萸、花椒被油腺更重、香气更浓的花椒、秦椒、花椒取代。 吴茱萸逐渐衰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产山茱萸、胡椒的山林变成了茶山、桑树。 有了森林和稻田,江南成了鱼米之乡。 吴茱萸这个名字被另一种芸香科植物所取代。 后来,山里又发现了另一种结有鲜红色果实的木本植物。 也因其与山茱萸相似而得名。 山茱萸,那是山里的山茱萸。
吴茱萸属
古代多用单字命名,如藙、榝、曰椒、曰踸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口语变得更加丰富,单字也变成双语的,如花椒、花椒、芸香等。 然后三个字的名字出现了:吴茱萸、山茱萸、山茱萸。 随着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兴起,出现了花椒、竹叶椒、尖叶椒、蛤壳椒等。但我想,古代山茱萸并不一定只指花椒的一种。 也许许多种类的花椒都被称为山茱萸。
四川花椒
后来,花椒这个名字统一了辛辣世界,山茱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留在了诗中,成为了古老节日的遗物。 王维十七岁时,写下了重阳登高追思亲友的著名诗篇。 他的家在山西蒲州,当时他在长安。 陕西和山西之间隔着华山。 他的兄弟在华山之东,他也在华山。 在西方,重阳节,当我想起兄弟们聚集在一起时,我应该想到自己,就像我想念他们一样。
重阳节佩戴山茱萸登高的习俗,可见于南北朝梁代吴君编的《续齐解集》。 相传汝南有一个名叫桓景的人,跟随道士费长方学习长生之术。 一日,费长方与桓景对峙。 他说,如果明天9月9日你家有灾留学之路,你可以让家人连夜缝一个深红色的纱袋,里面装上山茱萸,绑在手臂上,爬上高山喝菊花酒,然后就可以了。灾祸可以消除。 桓景按照吩咐,带着全家去爬山喝酒。 晚上从山上回家时,家里的鸡、狗、牛、马突然全死了。 费长方说,灾难避免了,灾难由他们接手了。 从此,重阳节爬山、戴茱萸袋、喝菊花酒就成了习俗。 西晋的周处,没错,就是小时候读过《周处除三害》的那个周处。 他着有《风土记》一书,曰:“山茱萸、辣椒。九月九日熟,色红,可采。此日亦采山茱萸之日。”费长方曰:“用塞子”。王维的家人和兄弟也遵循这一天采摘或插入山茱萸的习俗。戴上它,登高欣赏古物,转厄运为吉祥。
王维后来在秦岭南坡的蓝田县建造了忘川别墅。 除了竹里亭,还有心意坞、文星阁、竹雨坝。 指的是水边。 他写下《山茱萸》诗,说水边的山茱萸“壮而红绿,又开似花,山中拜访客人,置此山茱萸杯”。 他的客人名叫裴迪,他作诗回道:“花椒桂花飘,檀香叶间遍插茱萸少一人啥意思,云霞虽回,林间仍寒。” 我想山茱萸树旁边还长着很多辣椒树,秋天就结果了。 有红有绿,枝头仿佛又开了花。 风从山间吹来,胡椒的香味弥漫开来。 林叶遮挡了阳光,久坐会感到寒冷。
花椒/山茱萸
不过,我认为王维的山茱萸和苏松的山茱萸可能都是吴茱萸。 一是花椒产于长江以南,吴茱萸产于秦岭以南。 它们在地理上是对应的; 其次,汉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相距较远。 唐宋时期人们谈论的山茱萸,恐怕并不是比他们早几百年的山茱萸。 在没有植物分类学的时代,古人可能无法清楚地区分花椒和吴茱萸。 从角度考虑,把无刺的吴茱萸挂在树枝上比较方便。 不过,就风吹过的花椒林来说,香气四溢,这确实是花椒树的一个特点。 吴茱萸的气味是辛辣而不香,必须靠近才能闻到。 花椒树非常香。 当你穿过花椒林地时,不等风一吹,林间的香气自然就弥漫开来,染红了你的衣服,久久挥之不去。
四川花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