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空工业的兴衰历程,堪称一部盟友亲手剥夺其飞翔能力的血泪史册。
昔日,零式战斗机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的技术优势,竟然被美国人通过《广场协议》打压,又用市场垄断手段扼杀,以至于如今连一架空中的国产大型飞机都无法制造出来。
凝视着空中翱翔的C919,那位日本工程师内心恐怕是百感交集——对于盟友的忌惮,有时甚至比来自对手的竞争更为严重。
战后废墟里重新站起来的日本航空业,确实攒过一手好牌。
三菱重工凭借其零式战机的技术基础,成功研制出YS-11客机,该机型在1960年代便实现了翱翔蓝天。
182架的销量虽不多,但至少证明能独立造飞机。
波音787的机体中,有高达35%的部件产自日本日本工业大学排名,其复合材料机翼技术甚至让美国都感到羡慕日本工业大学排名,这样的配置无疑预示着它即将翱翔蓝天。
《广场协议》一举剥夺了日本经济的支撑:日元价值翻番,使得日本制造的飞机价格飙升至难以承受的高度,即便三菱项目耗尽了1万亿日元,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更加令人感到憋屈的是,政治干预的问题,日本航空被迫购买波音飞机以填补贸易逆差,而其自家的MRJ支线客机甚至尚未投产,便已遭到美国媒体的负面评价,称其存在安全隐患。所谓的盟友,实际上不过是被束缚在一条条商业链条上的合作伙伴。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技术封锁堪称典范。二战结束后,通过拆解工厂和销毁图纸来物理消灭技术,随后通过限制适航认证来实施慢性毒害。三菱公司历经十五年的努力,仍未获得FAA型号合格证,而中国的商飞C919去年却已获得认证。波音虽然允许日本代工生产高级部件,但对于核心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却严加防范,导致日本投入三十年时间专注于机翼和舱门的制造,却使得整机的集成能力不升反降。当年那位设计出零式战斗机的堀越二郎,在战争结束后却只能转行制造摩托车,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讽刺——人才流失的问题比经济上的打击更为严重和致命。
中国的航空业反败为胜,反而让日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尽管同样遭受了欧美技术的封锁,中国从ARJ21发展至C919,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供应链,将长江发动机替换了美国的通用型;同样在市场垄断问题上,中国通过国内航线的订单来保障国产客机的销售。日本所缺的并非技术基础,而是战略上的坚定决心。在广场协议签订后,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日本放弃了国产飞机的采购,现在连维修F-15J战斗机都不得不依赖美国提供的零部件。三菱重工,曾领先我国三十年,如今却不得不将东丽公司的碳纤维材料优先提供给中国商飞。面对盟友的强势打压,选择跪地求饶不如勇敢地寻找突破之道。
说到底,即便你当跟班再怎么卖力,老大也绝不会让你真正取代他的位置。日本航空产业的悲剧,给那些渴望攀登科技高峰的国家敲响了警钟——核心技术的获取并非仅靠求取或购买就能实现,屈尊代工远不如自立研发。
隔壁的C919已经商业飞行两年有余,而三菱的飞机坟场里又增添了一架锈迹斑斑的原型机。
当年造零式的时候多硬气,现在被捏着脖子连气都喘不匀。
盟友?生意场上有奶便是娘。
饭要一口口吃,飞机要一架架攒,该交的学费躲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