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江西练习题试卷+解析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内容】
社会上的焦点事件,或是教育领域的政策变动,亦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内涵,都是我们选材的来源,具体内容会依据不同年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智能科技已融入日常。智能科技在教育界的运用,不仅革新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更促使教育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如何应对智能科技带来的机遇与考验,是教育界人士当前关注的核心议题。
以下对资料里“人工智能在求学方面的运用,不只更动了老派的教习办法,并且促使了教育看法的根本转移”的解读,有误的一条是(3分)
A.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教学模式更加现代化,提高了教学效率。
人工智能的运用让教育理念出现转变,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是开始重视技能发展。
人工智能的运用让教学材料更加充裕,扩展了学子们的学问领域。
人工智能的运用促使教师们对教育内涵形成了全新理解,进而反思教学实践与学习过程。
对文本里“教育工作者应当怎样应对”的认识,错误的一条是
A.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人工智能的应用方法。
教育人员需要留意人工智能在学业方面的动向,并且要适时更新教学方式。
C.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2025江西高考语文试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需要拒绝人工智能,坚持使用传统教育方法,这样才不会让技术控制住自己。
依据资料信息,以下哪项并非人工智能在教导方面实施的好处?
A.提高教学效率
B.丰富教育资源
C.缺乏人文关怀
D.促进教育个性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4~6题。
【文本内容】
(文本内容选取一篇现代小说或散文,以下为示例文本)
月色如霜,披在幽静的巷道。暮色沉沉,路旁的垂杨迷离摇晃,好似一幅清新的国画。我孑然穿行于这亲切的巷弄,心潮起伏。
4.以下对文本中“月光如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柔和。
B.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通过比喻,突显了月光的神秘和诗意。
D.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文本里“夜色朦胧,巷子两侧的柳树迷离摇晃,好像一幅素净的水墨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柳树的影子比作淡雅的水墨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夜晚巷子里的静谧氛围,突出了景色的清幽和诗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请从人物塑造、故事构造、文字特色等方面解析文本的艺术特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7~9题。
【文本内容】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品味特色美食,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领略古建筑的韵味。
江西位于南方地区,拥有悠久的岁月积淀,文化积淀非常丰厚。这里有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也有宝贵的历史遗存。江西的旅游资源别具一格,招徕了众多旅行者。
以下对文本中“江西的旅游资源别具一格”的认知,错误的一项是
A.江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B.江西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C.江西的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D.江西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吸引力。
8.请简要概括江西的历史文化特点。(4分)
请根据文本内容,说说你对江西省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什么想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本内容】
(选取一篇古代散文或诗词,以下为示例文本)
《庐山谣》
白居易
庐山谣,兹游止矣。
长江横渡,更无舟楫。
以下对文本中“此次游览到此结束”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这里的游览就此结束。
B.庐山的游玩就此结束。
C.作者对庐山的游玩感到满意。
D.作者决定不再游览庐山。
以下对文本中“长江横渡,更无舟楫”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横渡长江,已经不再有船只可乘,
A.长江宽阔,没有船只可供渡过。
B.作者无法继续游览,因为没有了舟船。
C.作者对长江的壮丽景色感到敬畏。
D.文本中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的眷恋之情。
12.请翻译以下文言文句子:(4分)
(示例句子)
13.请简要分析文本中作者对庐山的情感态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文本内容】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以下为示例文本)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2025江西高考语文试卷,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于诗歌里“狂风猛烈天空高远猿猴悲鸣”的解读,有错误的一项是
A.形象地描绘了风势猛烈、天空高远的景象。
B.表达了作者对风急天高的喜爱之情。
C.通过猿啸哀鸣,突显了诗歌的凄凉氛围。
D.营造了一种秋天即将来临的氛围。
15.请简要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和表现手法。(5分)
请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情绪体验起步网校,还有它表达了哪些观点,这些让你有什么想法。
三、名句默写(6分)
17.补充下面的名句。(6分)
(1)春眠不觉晓,。
(2)独在异乡为异客,。
(3)月落乌啼霜满天,。
四、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科技前进的速度很快,智能机器的应用已经给不少行业带来了明显的改变。请围绕“智能机器与人类社会进步”这个主题,创作一篇至少八百字的文稿,说说你对于智能机器在今后社会变迁中扮演角色的想法。
【解析及答案】
1.D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经转变了旧有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促使教育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选项D所表达的“固守传统教学方式,以免受技术支配”的说法,和前文内容存在出入。
2.D
阐释:文献中指出教师需主动掌握新兴科技,留意人工智能在教育界的动向,变换授课方式,加深对教育根本的认知,重视学生的整体成长。选项D里的“反对人工智能”与资料内容相悖。
3.C
分析:资料中指出机器智能在教化过程中的长处在于能够提升教学成效,能够扩充教学资料,能够推动教学按个人需求进行。选项C里的“缺少人情味”并非机器智能的长处。
4.C
文本里“月光似水”,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展现了月光的明净、温婉,流露出作者对月光的欣赏和赞叹,渲染出一种安谧、融洽的意境。选项C所述“着重显现了月色的幽玄和韵味”,与前面描述存在出入。
答案:文中“夜色朦胧,巷子两侧的柳树影影绰绰”将景象比作淡雅的水墨画,运用了比喻手法。作用:这一描述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夜晚小巷的景致,凸显了小巷的幽静与秀美,提升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这段文字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借助对狭窄巷道的景象进行刻画,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意。文章脉络清晰,以夜晚的氛围作为依托,以这条小巷作为串联全文的主线。行文语言纯净质朴,带有浓厚的艺术韵味。
7.C
解析:文本中提到江西的旅游资源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