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日,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了《北京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25)》的发布活动。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担任资深专家委员的朱民,这位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的学者,在一场重要发言中谈到,由特朗普引发的动荡显著提升了全球的不确定程度,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正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这并非一个寻常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等其他层面的影响日益突出,构成主要威胁,因此,沿用旧有的经济学理论已不再适用,需要更新认知框架,洞察世界结构演变的长远性、复杂性及起伏不定,进而明确自身的发展路径,为资产管理领域探索前进方向。
北京资产管理协会会长兼工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高向阳就报告的制定缘由、主要结构、重要信息以及行业发展动向等进行了全面阐释。高向阳指出,资产管理行业是满足众多投资者资产增值要求、支持实体经济融资活动的重要渠道,属于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现阶段,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正处在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北京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其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创新活动与未来趋势,不仅与北京市经济的高质量进步紧密相关,更对全国资产管理行业具有显著的预示作用。借助这份文件,可以全面梳理当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行业格局,总结首都独特优势,并展望后续走向2025年个人总结,为市场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呈现一份严谨、中立且富有参考意义的资料。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负责人、普益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翟立宏在点评报告时谈到,北京作为国家金融核心区域,资产管理行业一直依靠政策突破推动发展,坚持服务民众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投资者、产业经济、资产管理领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之际,金融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此时推出《北京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25)》十分适时。该报告运用严谨、深入且富有远见的研究方法,系统性地回顾了北京资产管理行业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全面阐述。它不仅凭借完备的资料和透彻的动向研究,明确展示了北京区域资产管理领域的体量与构造特征,还从环境布局、开拓动力以及服务能力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度解读,为我们认识行业当前状况、预判后续走向奠定了关键依据。
该报告指出,2024年,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整体态势保持稳定,管理总资产规模为165点四五万亿元,自2019年起,年均复合增速为7点45%,不同业务板块发展步伐存在差异,整体布局在持续调整中逐步完善。
北京地区的资产管理行业具备显著的集中特征和稳定的发展态势。到2024年底,北京境内所有资产管理主体的资产支配总额已经达到49万亿元,占全国资产管理总量的比例约为30%,有力地突显了该区域在中国资产管理格局中的关键角色。北京市聚集了三千三百多家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公司,这些公司涵盖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还包括了约二分之一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以及约四分之一的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它们都分布在这座城市。
前景如何,这份报告全面分析经济形势、管理措施以及科技革新等各个方面,归纳出北京投资管理领域将出现的七个主要走向。行业将始终围绕国家战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节能、养老服务等关键领域的资金投入,同时兼顾数字经济发展;自身将积极推动转型,不再单纯追求扩张速度2025年个人总结,而是注重提升经营效能,将研究能力、技术运用和风险控制作为核心优势;业务将更加专注根本,以客户实际需要为导向,促进产品呈现多样化、定制化特点;市场结构将逐步调整,大型机构将拓展综合服务,特色机构将深耕专业领域,外资机构将更好地融入本土市场;监管机制将不断健全,朝着更加深入、协作、智能的路径前进,为行业稳健运行提供保障;对外合作与区域联动将进入新阶段,北京金融管理行业将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跨境资本运作、全球资产配置等方面承担更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