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英国机构,还能不能冠以“皇家”的头衔?
严格地说:不能。
英国众多机构与组织的名称中,我们常遇到“皇家”二字,如皇家艺术学院(Royal of Art)、皇家音乐学院(Royal of Music)、皇家农业大学(Royal )、皇家历史学会(The Royal )、皇家学会(The Royal ),还有皇家海军(Royal Navy)、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 )、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克伦威尔皇家空军学院(Royal Air Force , )等,不胜枚举。
然而仔细观察,它们所采用的形容词均为“royal”,该词的确切含义是“国王的、王室的”。与之对应的名词,在英语中是“king”,法语中为“roi”,德语则是“könig”,西班牙语称作“rey”,意大利语为“re”,这些均源自拉丁语的“rex”,其意为王、国王,所代表的等级是诸侯王,而非皇帝。
皇帝这一称谓,在英语中为impé,在法语中是impé,德语和西班牙语中则为,意大利语中则是,它们都源自拉丁语,其含义为指挥官或统帅。这一词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军队的领导权。在罗马共和国晚期,凯撒实际上掌握了统治权,他迫使元老院不断延长自己的任期,直至最终,他不仅成为了一个无任期限制的“终身独裁官”,还将原本仅限于战时的头衔转变为终身的特权。
恺撒遇刺身亡,屋大维接过了剩余的权力与荣誉,这其中包括了相应的官职。在公元前27年,元老院正式赋予他“奥古斯都”这一尊号,标志着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开启。屋大维陆续获得了保民官、祭祀长、第一公民等众多职位,而“奥古斯都”只是其中之一。随着帝国制度的日益巩固,“奥古斯都”这一称号演变为皇帝的专属,并被后世统治者所继承。在395年,帝国领土一分为二,形成了东罗马和西罗马两个独立的部分,随之而来的是两位皇帝的诞生,他们各自拥有相同的尊贵地位和权力。
盖维斯·屋大维·奥古斯都,生于公元前63年,卒于公元14年,被誉为古罗马乃至欧洲历史上的首位皇帝。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走向终结,法兰克王国随之崛起。到了800年,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因对教皇利奥三世的救助之举深表感激,被这位教皇加冕,尊称为“罗马人的皇帝”,即查理曼(查理大帝)。这一称号的赋予,标志着他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并肩负起基督教世界守护者的重任,从而确立了欧洲皇帝需由教皇加冕的传统制度。此后,罗马皇帝的称号一直在加洛林王室传承。
800年,教皇为查理大帝加冕
此后,法兰克王国分裂成三个部分,分别演变成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在这三个部分中,东法兰克王国,也就是德国的祖先,其下辖最大的公国是萨克森。在十世纪中期,该公国的统治者奥托不仅协助当时的教皇约翰十二世镇压了叛乱,还在962年,这位教皇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举行了加冕仪式,从而使他成为了“罗马帝国”——即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此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们继承了皇帝的尊号,并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共同存在。
1453年emperor是什么意思,东罗马帝国走到了尽头,然而,莫斯科公国的大公伊凡三世却迎娶了该帝国的末代公主索菲娅·巴列奥略。依照欧洲大陆的习俗,即便独生女无法继承皇位或王位,她们出嫁后,女婿却能承继其位,因此,伊凡三世得以自称皇帝。然而,那时的莫斯科公国力量薄弱,尚无勇气自称俄罗斯皇帝。
1721年,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一世登上皇位,将国名更改为俄罗斯帝国,欧洲重现了两个帝国并存的局面。
随后,拿破仑一世崭露头角,于1804年邀请教皇为其加冕,然而在仪式中,他却擅自取过皇冠,自行进行了加冕。与此同时,为了抵御拿破仑的挑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机智地将其领地的奥地利大公国提升为奥地利帝国,并自任奥地利皇帝。两年之后,拿破仑成功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尽管如此,神罗的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依旧保住了奥地利皇帝的宝座,并因此成为了奥地利的佛朗茨一世。在那个时代,欧洲的法国皇帝、奥地利皇帝以及俄罗斯皇帝三位君主共同并存。
1804年拿破仑加冕典礼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击败了法兰西,俘获了法皇拿破仑三世。随后,法国临时国防政府推翻了第二帝国,使得皇帝的称号在法国历史上不复存在。然而,这一变化并未平息历史的风波。次年,即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德意志帝国,并加冕为皇帝,此举无疑是对拿破仑一世曾灭亡其前身神圣罗马帝国的报复。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一战结束之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俄罗斯帝国接连走向了终结,自那时起,欧洲大陆上不再有皇帝的身影。
今日,欧洲地区仍拥有包括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西班牙王国、挪威王国、瑞典王国、丹麦王国、荷兰王国、比利时王国、卢森堡大公国、安道尔公国、摩纳哥公国以及列支敦士登公国在内的11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自始至终,欧洲的皇帝与英国毫无瓜葛。若英国在欧洲宣称自己是皇室,必将遭受嘲笑和谩骂。然而,它确实曾拥有一个来自亚洲印度地区的皇帝称号。
在印度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孔雀王朝、贵霜帝国、笈多王朝、戒日王朝以及德里苏丹国等,均与周边国家并存,这些朝代的统治者大多被尊称为国王,并未赋予他们明确的皇帝头衔。然而,在莫卧儿帝国(存在于1526年至1857年期间),除了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印度大陆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在其全盛时期,国土面积达到了约380万平方公里。该帝国的君主享有皇帝的尊号(其先祖为蒙古贵族,曾创立过帖木儿帝国,并曾自称为大埃米尔和苏丹)。
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发了一项皇家特许状给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赋予其东方贸易的职责。随后,该公司派遣的首批船只于1608年抵达印度。历经200余年的持续殖民,最终实现了对印度的全面统治。1876年5月1日,《1876年王室名衔法令》正式实施,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的尊称;到了1877年1月1日,印度德里官方宣告女皇登基,她同时拥有“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与“印度女皇”的双重称号。然而,这位女皇并非欧洲的皇帝,也没有经过教皇的加冕。1947年,印度实现了独立,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自那时起,英国君主便不能再以皇帝的身份自居了。
维多利亚女王,她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君主,统治时期为1837年至1901年;同时,她也是印度的女皇,这一身份始于1876年,直至1901年。
实际上emperor是什么意思,从最初提到的众多组织机构名称中即可窥见,这些名称均严格遵守规范,采用“Royal(王家的)”这一形容词。然而,在19至20世纪对这些名称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极度衰弱的时期,面对外国人时往往显得自卑;另一方面,在1876至1947年这段时间里,英国国王确实拥有一个皇帝的头衔,因此将“royal”翻译为“皇家的”。然而,在欧洲,等级制度森严,皇帝和国王的身份,以及皇家和王家的称谓,彼此之间绝不相混用。
时至今日,中国的众多词典仍旧将“royal”诠释为“王的、王室的、皇家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翻译中,该词首先被译为“皇家的”,随后在中文词典中逐渐融入了皇帝这一层级含义。
然而,存在一个特例——即帝国理工学院,其全名为帝国科学技术与医学学院(),该学院成立于1907年,是由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在1845年创立的皇家科学院()、大英帝国研究院()、皇家矿业学院()以及伦敦城市与行会学院(City and )合并而成的。若先前条件允许,曾采纳帝国研究所内的资料,时至今日,这一状况已演变为既定历史,故无需再作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