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词典类APP误人子弟(读者之声)
如今通过手机软件查询和记忆单词,已经变成大学生、中学生以及英语爱好者们的常规做法,软件里的电子词汇书几乎完全替代了那些厚重的纸质词典,不过“新华视点”的记者经过了解发现,很多用户数量高达上千万的英语学习软件英汉翻译词典,常常暴露出单词拼写、发音符号、释义等方面的错误
通过网易有道词典检索“学制”的英文翻译,系统返回了某个词汇。翻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所编《新世纪汉英大词典》里关于“学制”的条目,其提供的英文表达亦不同。经核对,网易有道词典收录的这两个英文单词都存在书写上的偏差。
这种错误在不少提供词汇查询功能的手机应用中经常出现,比如在沪江小D词典里检索某个特定英文单词,系统返回的中文解释是“资本家危机”,然而上海译文出版社编撰的《英汉大词典》以及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其中收录的该单词释义之一是“危机”,却找不到这个单词的详细说明;另外通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查询“资本家”这个中文词语时,也未能找到对应的英文词汇。
这类APP的问题究竟该由哪个机构负责监管?地方市场监督机构坦言没有执法的权力;出版管理机构表示仅能对版权相关事项进行规范;教育管理机构也说明,尽管这些APP与教育有关,但教育领域无法管辖此类应用。并非这些机构在相互推卸责任,而是此类事务确实不在他们的职权范围之内。
这些工具应用中的失误,并非无关紧要。一旦学生将这些错误的词汇当作正确内容来接受,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考试分数,更严重的是,会导致他们掌握错误的信息。这些本应辅助学习的工具,反而成了误导学生的帮凶,实在令人痛心。
这些工具类软件存在偏差,是因为负责开发它们的商业主体缺少专业人才,或者他们雇佣的所谓专家并不称职。而且,这些所谓的电子工具在内容编辑和审核过程中马虎草率,缺乏权威的监管机构把关,不像传统书籍出版有严格的审核流程,因此出现谬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顾追求经济利益,却并非真心投入学术研究起步网校,这是造成“词典类应用程序”发生偏差的根本原因。
在“词典类APP”存在诸多问题时,相关部门往往“无法监管”英汉翻译词典,因此必须迅速出台新的规章制度,要求教育、出版、市场及文化机构共同参与,需参照“纸质词典”的管理方式来“规范电子词典”。
将纸质词典的信息整合进电子词典,防止电子词典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出版单位自主开发或联合其他单位开发电子词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此外,我们在网络上经常难以找到可靠、精确的解释,这也同样值得关注。
事关知识的准确,词典类APP的错误,岂能一直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