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原著怎样更好翻译成英文?图书翻译出版情况有别

托福2025-09-06 20:08:33佚名

中文原著如何更好地翻译成英文?

李霞

中文原著翻译英文出版_中文翻译成英文_科技图书中译英出版流程

早些时候,笔者在牛津管理英文的SCI科技期刊任职期间,周围的出版界资深人士反复强调SCI论文的独创性要求,指出论文内容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无论是用中文还是英文撰写,都遵循这一标准,一旦论文正式发表,便不可再次利用,例如翻译成其他语言后重新发表,否则会被视为自我抄袭的行为。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也是对创作者独立贡献的珍视和维护,同时构成了全球知识产权规则的根基。

书籍的境遇与此略有出入,并且近年来,从华语作品译为英文后中文翻译成英文,在国内外发行的数量持续上升。

科技图书中译英出版流程_中文原著翻译英文出版_中文翻译成英文

书籍的译介发行历史悠久,只要版权方与出版机构达成协议或形成一致意见,支付版权金或译制费用,原作以不同语种呈现于出版领域实属惯例,在文学类作品中尤为普遍。同理而言,科技书籍的中文版本译成英文或其他文字出版,也理应被视为合理之事。

艺术作品的转换,注重的是遵循原作,力求精确地向受众传递作品的核心理念和氛围。科技文献的转换则似乎并非如此。倘若作者亲自将自己先前以中文撰写的著作翻译成英文,并由海外机构负责出版,那么在转换期间,容许调整并补充额外信息,或者增删原稿中的部分章节。只要事先同前后两家出版社协商一致,并且从市场需求和新书读者角度出发,可以酌情进行修改。倘若改动幅度不大留学之路,原版仍可视为初版,英文版则对应为二版。倘若改动幅度显著,英文版有时会按首版来计算。

书籍的翻译工作,即便相较于撰写原创著作,其制作环节或许会显得更为简便,然而其中仍有许多方面需要加以留意。

中文原著翻译英文出版_科技图书中译英出版流程_中文翻译成英文

正文的翻译方法五花八门,有作者亲自操刀的;有让学生完成导师把关的;也有完全委托翻译机构,自己只图省事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译文必须精准,表达也要流畅。我见过一些中文译英文的稿件,虽然中文部分尚可,但英文水平却令人担忧。然而,这并非难以解决的事,倘若创作者自身的英文表达能力不足,寻访一位优秀的助手便十分关键。最终让以英文为母语的同行进行审阅,是提高效率的极佳选择。选择一家实力雄厚的翻译机构,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接下来是图形,所有插图说明、表格注释和页面注脚都必须译成英文。过去工作中见过许多图表中混杂中文解释的,大多是因为作者或译者粗心大意造成的。国外的语言编辑英文水平很高,但精通中英两门语言的人现在非常罕见。再加上不同领域知识差异大,让英文编辑翻译中文图注非常困难。出版环节遇到这类情况时,出版人员只能把原稿退回给作者进行修改。如果拖延到校样阶段,很容易延误出书日期。

再次涉及图表的引用授权,这虽是关键事项,却常被忽略。已发表的图表,若在译本中再次运用,需明确哪些可无许可直接使用,哪些需获授权方可重复使用。目前多数出版社要求作者自行处理图表引用授权,即便需付费也由作者自行负责。部分出版机构设有专门处理版权事务的部门,为创作者提供协助,涉及授权或许可费用等事宜。若引用的图形资料源自作者先前发表的著作,可径直与该著作的出版方商议。倘若涉及他人创作的图形,则需先与原作者取得联络,明确版权归属,进而再与版权所有者沟通。

科技图书中译英出版流程_中文翻译成英文_中文原著翻译英文出版

各大出版机构间存在版权约定,针对出版物中彼此引用图表的情形,流程手续更为简便,处理速度也更快些。无论何种情形,作者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时间上预留足够空间,最好是在稿件提交前后完成引用许可的申请。倘若未能获得引用许可,图表将不得不替换甚至删除。这种情况若在出版环节后期才被动处理,必定会引发无谓的延误,这对作者与出版机构双方均有害无益,因此应当尽可能预先规避。

印刷方面值得注意。当前国外的科技书籍,彩色印刷的并不多,多数是单色版本,但网络上的电子版包含彩色插图。因此,纸质书和电子书分别有单色和彩色的两种形式,对原始图像的要求变得更为复杂。作者在制作图表时,必须提前周密规划,先与出版社商议清楚,明确自己的著作将采用彩色印刷还是单色印刷,并据此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图注、图解与图中文字内容相吻合,以免在提交稿件时虽然附有彩色图片,但最终书籍印刷为黑白版本中文翻译成英文,从而干扰读者对文字信息的理解。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图表的构思既便于黑白印刷,也适用于彩色印刷。倘若无法同时满足,则应向出版社提交两种不同的版本。

此外,中国作家在出版英文书籍时,还需留意若干关键事项,诸如与海外出版机构的联络方式、咨询技巧的运用,以及东西方文化在处理事务时各自侧重的不同方法和视角,等等。

中文原著翻译英文出版_科技图书中译英出版流程_中文翻译成英文

根据本人多年工作经验来看,那些中文原版水平较好的书籍,其英文翻译版本的文字质量通常也不会差强人意。国内作者进行校对工作时,效率普遍较高,不过差错也相对常见,可以说是急于求成反而效果不佳。无论如何,随着国内科技实力的持续增强,未来必定会有更多中国翻译的科技类著作与读者见面。随着作者对科技图书出版认识不断加深,作品水准必将持续提升,其全球市场地位亦会日益突出。

(http:///u/李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