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新学期快要启动了,不少大学表示要把部分硕士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时间延长到三年。这个消息公布后,各种不满的声音接连不断。有人猜测这是为了应对工作市场的挑战,也有人认为学校是趁机增加学费,像割韭菜一样。还有人指出,三年制的学程意味着要晚一年工作,从而损失一年的薪水。这到底是工作压力下的一种临时措施,还是学校为了自身利益做出的决定,或者是高等教育体系变革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该类型研究生项目设立的初衷在于迅速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并且借助紧凑的学习计划,增强继续深造与就业之间的价值回报比。不过近些年实际操作中,这种教育模式显现出若干弊端,首先,学生刚完成第一年的课程适应,第二年就要同时处理实习、论文和求职等多重任务,学习阶段的缩短确实压缩了深入钻研专业知识、静心开展学术研究的空间,许多学生陷入“课程密集、实习仓促、论文敷衍”的窘境。
将学生的难题置于2024年135.7万的研究生总体数量内考量,确实容易引发担忧。由于学制被缩短,教学活动也相应受到挤压。有学者指出,金融专硕的证券模拟训练改成了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起步网校,翻译硕士的实践环节变成了模拟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方面难免存在不足。难怪有证券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以往遇到2年制的履历时会本能地对其专业性产生怀疑。”还有公司抱怨,说专业硕士的学历含金量不高,实践技能欠缺得惊人。
由此可见,实质上促使教育年限增加的,是社会各界对“优秀人才”的期待。毕竟,如果大学持续提供“掺水文凭”,最终会被社会所摒弃。我国产业逐步转型,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已从“多”转变为“精”,对学校的看法也从“盲目信任学历”转变为“重视实际能力”。那个依靠“快速完成学业、大量培养”的时期已经结束,现在必须通过“深入钻研”来培养真正能够处理实际难题的人才。因此,顺应时势转变,延长学习时间能够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育水平,是对“学历价值降低”的应对,也是对“建设人才大国”目标的实现。
当然读研一年学费多少,学制延长只是提升质量的关键一步。过去两年侧重理论教学,现在三年还是理论为主,两者有何不同?额外支付一年学费就能掌握核心技能?理解这些疑问,大学才能促使自身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进而改进教育方案,确保学生能通过更长的学习周期真正提升能力。对于研究生而言,这些质疑同样是一种警示:教育的意义并非仅在于几年内获得学历证明,更关键的是能否真正掌握立足社会的根本技能、培养出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以及激发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有效的学制改革,需要利用延长学期的机会,更新教育培养模式。教育部门最近公布的关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专业发展计划,不只是对现有专业的整合改进,也是国家战略布局中部署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式现代化所需人才,大学必须实施全面性、系统性、要素化的革新举措,着力推动“增设新学科、提升专业标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价值。只有使学习年限的延长与培养模式的创新相协调一致,时间才能真正具有意义,避免人生被虚度。
如今读研一年学费多少,不少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探索。部分院校并未完全统一规定学制,对表现突出的专业硕士允许两年内完成学业;另有一些学校实施“定向培养”模式,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培养机制,确保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平稳过渡;还有机构尝试构建跨学科的专业框架,旨在培养知识面更宽广的综合型人才……这些改革举措,使研究生培养不再盲目,而是形成了科研探索与应用实践等明确方向,也让继续深造不再是虚度光阴的途径,而是切实增强能力的必要过程。
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项艰巨任务,其中包含着品质与效能的兼顾,学识与技能的整合,学术与市场的对接等众多要素。不论学习年限怎样调整,核心都是对研究生教育水平提升的尝试,是面对时代难题与实际状况的革新。打造多梯度、高标准、强研发的人才训练框架,才是根本目标。
这正是:
学制调整细思量,配套措施助培养。
三年磨得真功夫,漫漫人生步铿锵。
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