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有多难?掌握这些原则,成功翻译触手可及

托福2025-09-08 10:12:12佚名

从古至今,诗歌翻译都是一项困难且繁杂的工作,它牵涉到韵律、形式、意义、忠实性、创造性等诸多方面。不过只要诗歌译者掌握了诗歌翻译的原则,成功的诗歌翻译就很容易实现了。

诗歌译者 翻译原则 押韵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通过抒情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借助丰富想象,运用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以分行排列的形式抒发思想情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语言艺术最高的表现形式,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把诗歌定义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狄金森觉得诗歌是一种能让其浑身冰冷到无法温暖的东西。托马斯对诗歌是这样描述的:“诗歌让我笑,让我哭,让我疲倦,让我的脚趾摆动,让我想做这做那,或者什么都不做。”这些关于诗歌的定义体现出一个共同看法:诗歌是一种表达诗人内心情感与内在思想的音乐。它在文化交流里起着重要作用,能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某一种文化。不同国家间的诗歌翻译相当重要。在一些译者眼中,诗歌翻译是极为艰难的任务,甚至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美国诗人兼评论家罗伯特.弗洛斯讲过 :“诗歌是翻译里的遗失领域 。”他特意点明诗歌是一种不可触及的美 ,一旦触及 ,这种美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诗歌不可译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比如 ,中国古体诗根本不可能完整地被翻译成英语诗 。由于文化方面的缘故,英汉诗歌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差别,它们的韵律不一样,形式不同,意象有别,用法也各异 。尽管诗歌翻译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困难,然而翻译的历史以及实践表明诗歌翻译并未因这些困难而停止不前,相反是持续向前发展 。诗歌翻译理论也日益完备 。事实证实,诗歌是能够翻译的 。只要翻译方法恰当,诗歌的美能够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重现。读者能够从诗歌译文中获取和源语读者一样的美学享受。中国众多现当代翻译家通过辛勤付出,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是诗歌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知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曾翻译过许多本中国古体诗。《唐诗300首》是他最为杰出的作品。古铮昆借助翻译《毛泽东诗歌选集》把中国诗歌引荐给外国读者。此外,像 Waley、Giles 等国外翻译家也在努力推动中西方诗歌的交流。那么,要如何才能把一首诗翻译好呢?相较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诗歌翻译有哪些需要特别遵循的原则呢?

二、诗歌翻译的几项原则

1.忠实性原则

aesthetic翻译_诗歌翻译的难点_诗歌翻译的原则

忠实性是翻译最为基础的原则。严复提出“信达雅”,刘重德提出“信达切”,他们都把“信”放在翻译标准的首要位置。这里的“信”意思是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既不胡乱添加,也不随便删减。“忠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式上的忠实。也就是说目的语要用和源语类似的方式来再现源语传达的信息。在翻译中,要力求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在选词方面相似,在结构方面相似,在修辞方面相似。还要做到意义上的忠实,也就是要求译语文本在内容和精神上与源语文本保持一致,在意义上没有任何添加,没有任何修改,也没有任何删除。虽然忠实性是翻译的第一原则,但是绝对的忠实性是不存在的。源语和译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任何译作都或多或少与原作不同。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有很大不同,在拼写方面有很大不同,在语法方面有很大不同,在词汇方面也有很大不同。所以汉语诗歌进行英译时,词汇上的空缺或者不对应常常会致使翻译失败。比如,汉语里的“竹梅松”这三个字常常被用于诗歌写作当中,用来形容有毅力、有气节并且桀骜不驯的人或者物。然而,英语里对应的“”、“lum”、“pine”却不存在这种涉及文化背景的联想意义。这给翻译造成了困难 所以 翻译的忠实仅是一种趋向 并非绝对概念 诗歌翻译的忠实性意在重现原作艺术美 不仅传达原作意义 还在译作中展现原作表达的意境 例如:

一只寡妇鸟,一只为了爱而处于某种状态的寡妇鸟,停歇在一根树枝上,风在上方轻轻吹拂,那阵风,光秃秃的树枝上没有一片叶子,没有,在空气中,传来水车的声音 。

孤鸟栖息在寒冷的树枝上,为它的同伴发出悲切的鸣叫。河水刚刚开始结冰,寒冷的风多么萧瑟。荒凉的树林没有留存的树叶aesthetic翻译,贫瘠的土地没有花草幼苗。一切声音都寂静无声,只听到桔槔汲水的喧闹声。

这首英语诗歌的重点在于标题中的“widow”(孤独)一词 ,译者在翻译时 ,为照应主旨 ,将“state”译作“悲鸣” ,将“bough”译作“寒枝” ,将“frost bare”译作“荒林” ,将“”译作“瘠土” 。从表面来看,这样的翻译不符合忠实性原则,然而它将原作的艺术魅力完美再现,让原作诗人想要表达的伤心寂寞之情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恰恰是忠实性原则在实际翻译中的正确运用。

2.创造性原则

诗歌翻译的原则_aesthetic翻译_诗歌翻译的难点

诗歌创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有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诗人译诗”的观点,此观点强调了译者于诗歌翻译里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在翻译时,译者不但能够欣赏并接纳原诗的艺术美,还能用目的语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处于欣赏和表达中间的便是艺术再创造。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的展现。译者不再是“看不见的手”,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整个翻译的掌舵者,译者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才能,特别是创造性才能。正如Wliss所说:“最好的译者应当具有创造性的头脑,这是其翻译才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功的译作不仅要靠译者的审美才能来理解原诗,更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天赋,在译文中重现原诗如画般的意境。不同的译者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有着各异的个人情感,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所以他们在诗歌翻译上体现出的创造力也会各有不同。总之,创造性原则要求译者抓住原诗的精髓,摒弃一切妨碍原诗意境再现的束缚,把这种精髓完整地传达出来。创造性和忠实性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创造性忠实”。

3.“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先生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文序言里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他觉得诗歌翻译不仅要传递诗歌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递它的音美与形美 (方梦之:译学词典) 鲁迅曾夸赞汉语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许渊冲将鲁迅有关汉语的“三美”与翻译理论相融合,创新性地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他倡导先追求意美,接着追求音美,然后追求形美,最终致力于让三者达到和谐统一 。

诗歌翻译的首要步骤是“达意”,不管译者是要呈现原诗的表层意思,还是深层意思。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它的关键在于“字字传神”,诗歌里的每个字都需尽可能精准地翻译出来。原文意义的精确传达与意美的达成是一致的。下面是一首唐诗的三种不同译本,笔者在此借助对这些译本标题翻译的对比来揭示意美的实现途径。

《枫桥夜泊》写道,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布满天空,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对着满怀愁绪入眠,姑苏城的外面有寒山寺,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客船 。

诗歌翻译的原则_aesthetic翻译_诗歌翻译的难点

你提供的内容存在较多错误和不清晰之处,无法准确理解其确切含义并进行改写。请你检查或修正后重新提供。

夜晚临近枫树,老月亮正在落下,乌鸦啼叫aesthetic翻译,世界布满霜华,枫桥上有霜,江面上几叶孤舟随波漂流,我陷入哀愁的梦乡,寒山寺的钟声,回荡在姑苏城,传到客船(在……旁) 。 (你提供的内容似乎有些不完整和混乱,我已尽力按要求改写。)

你提供的内容似乎存在较多混乱和错误,不太能明确准确的含义,无法按照要求进行改写。请你检查并提供清晰准确的句子内容 。

原文标题可分成三个点 ,分别是枫桥 、夜 、泊 ,其中枫桥是地点 ,夜是时间 ,泊是行为 。在翻译成英语时 ,按照英语读者的认知习惯 ,时间通常放在地点之后 。三个译文都把 “枫桥 ”译成 “Maple ” 。然而 , “泊 ”一词的译法却有很大不同 。 “moor ”一般用于表示小船停泊靠岸 ,而另一种译法是指大轮船抛锚靠岸 。“”呈现的是进行时状态,“”展现的是完成时状态,所以前者属于动态描写,就好像诗人的小船正慢慢地朝着岸边驶来,而后者属于静态描写,远远比不上“”形象逼真,也更难以传达原诗的意义。

诗歌翻译的第二步是“传音”,这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押韵方面。许渊冲教授觉得,翻译诗歌时,即便能百分百地呈现原诗的“意美”,但若没有押韵,就无法保持原诗的风格与意境 。英语的韵律和汉语不一样,一般有以下几类,头韵,即一个诗句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开头辅音相同从而产生的音韵;半押韵,也就是相同或相似的元音重复出现;辅音韵,即相同或相似的辅音重复出现;行间韵,英文是rhyme,指押韵的词在同一行内;尾韵,英文是rime,指行末声音重复。并且英语诗歌的音步比较复杂。主要存在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以及扬抑抑格,相比较而言,汉语诗歌的韵律更为简单,大多数汉语诗歌都是在每行的末尾押韵,所以在进行英汉诗歌互译的时候,译者应该灵活把控韵律之间的转换,比如:

aesthetic翻译_诗歌翻译的原则_诗歌翻译的难点

看汴水潺潺流淌,瞧泗水悠悠流淌,它们一路流淌到瓜洲古渡头 。

原诗尾韵是和,读起来缓慢悠长,如同水流一般。译者翻译时在每行尾部押复合元音,精准地再现了原诗的音美。

诗歌翻译的第三步是“现形”,也就是重现原诗的“形美” ,“形”指的是原诗的结构 ,“形美”和“意美”既对立又统一 ,一方面 ,内容要借形式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以视觉诗代表人物E.E.的诗歌翻译为例 :”A le-af fa-lls one-l-iness“

孤(一――片――叶――儿――落地)――独――一――生

原诗里“A leaf falls ”这几个字被拆开,模拟了自然中树叶从上面往下飘落的画面,诗人巧妙借助纸页上的空白以及字母之间时紧时松的排列,展现出树叶在空中飘落时速度有快有慢的过程,进而表达了诗人飘忽不定、无所归依的孤独之情,整首诗的内容通过形式完美呈现出来,所以在翻译该诗时,译者保留了原诗的结构特点。然而,并非所有诗歌翻译都需原封不动套用原本形式。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在结构运用上存在差异,翻译中实现“形美”往往要遵循“动态对等”原则。有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流动着溪水,溪边几处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贝语网校,一匹瘦马迎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漂泊他乡的游子,在遥远的地方,不停地漂泊流浪。

黄昏时分,老树上缠着藤蔓,归巢的乌鸦盘旋,低矮的茅屋旁,溪水潺潺流淌,古道上,一匹瘦马驮着夕阳缓缓前行,游子离家乡十分遥远 。

在译文A里,译者借助几个并置的词组去保留原诗的结构,且采用了直译法。然而这些词组在汉语里的联想意义在英语文化中是不存在的,这种机械的翻译只会让源语读者哭笑不得,让目的语读者困惑不解。而在译文B中,译者摆脱了原诗结构的束缚,采用意译,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诗的精神和风格。毫无疑问,译文B正是形美和意美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俗话说,“读诗难,写诗更难,译诗则是难上加难。”诗歌译者必须付出百分百努力,要拥有广博知识,要有开阔视野,需有敏捷头脑,得有敏锐洞察力,还要有精湛专业技术。有人把诗歌翻译比作“戴着镣铐跳舞”,是痛并快乐着。的确,诗歌翻译是艰难任务,不过对译者来说,当成功喜悦来临,每一份努力都值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