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到来,依据《荆楚岁时记》所述,这个日期正值仲夏时节,登高习俗盛行起步网校,且此时阳气旺盛,五月初五恰好是登高迎阳的佳日,因此也被称为“端阳节”。端午节同时拥有“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多种别称。这一传统节日在中国以及受汉字文化影响的诸多国家广为流传。端午节发源于华夏大地,乃古时吴越族群(长江下游及以南区域)敬奉龙神并举行崇拜仪式的庆典,通常在阴历五月五日以划龙舟竞技方式开展部落神灵祭奠活动。战国期间楚地(今鄂省)诗人屈原于这一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殉国,当权者为了塑造忠君爱国的形象,将端午节定为缅怀屈原的纪念日;另有区域则流传着追思伍子胥、曹娥等先贤的习俗。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齐名。自古以来,赛龙舟和吃粽子就是端午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从2008年开始,端午节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公共假期。2006年5月,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确定其属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国际文化教育组织经过正式评估,接纳中国端午节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该节日成为我国首个获得此荣誉的民俗活动。
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据说与古代楚国人纪念屈原有关,当时人们为了追救投江的贤臣,纷纷划船竞渡,争相抢夺,但最终在洞庭湖区域未能找到他的身影。从此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大家都会举行划龙舟的活动,以此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希望借助这种形式能够驱赶江中的鱼群,避免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这种划船比赛的风气,在吴地、越地以及楚地都相当流行。
其实,“龙舟竞渡”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划着雕刻成龙形状的独木船,在急促的鼓点中比赛,这既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也带有娱乐性质,兼具宗教色彩与休闲趣味。后来,赛龙舟除了纪念屈原之外,不同地方的人们还赋予了它各种独特的象征意义。
江浙一带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同时也有缅怀本籍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内涵。夜间龙舟上,装饰华丽,往来穿梭不停,水上水下景象,十分动人,富有独特韵味。贵州苗族民众在农历五月初五到初八期间举办“龙船节”,借此庆祝秧苗栽插成功并祈求五谷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期间进行龙舟比赛,以此追念古代英雄岩红窝。各个民族和地区,关于划龙舟的来历故事也各有差异。如今南方许多沿江临湖靠海的地区,每年端午时节都会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的龙舟竞技活动。
乾隆二十九年,即1736年,台湾地区首次举办龙舟比赛活动。彼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组织过一次友好的赛事。如今,台湾地区每年农历五月五日都会举办龙舟竞技活动。在香港地区,同样开展竞渡活动。
这个传统活动还传播到了日本、越南以及英国等国家,后来在1980年,龙舟竞赛被确立为中国的一项全国性体育赛事,并且每年都会举办“屈原杯”的龙舟比赛活动,1991年6月16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在屈原的故乡湖南岳阳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舟节。
祭奠屈原的活动在赛事开始前举办,仪式融合了古老习俗和时代创新,称为“龙头祭”。祭祀时将“龙头”迎入屈子祠,选手们为其披上红绸,主持仪式者诵读祭文,并为其点亮眼睛。全体参与者在祠内行三拜礼,随后将“龙头”抬往汩罗江,运往龙舟竞技之地。那一年,参与龙舟比赛、商品展销和联欢聚会的人数超过六十万,场面极为壮观。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中国人过端午节时会吃粽子,这也是一项古老的风俗习惯。粽子还被称为“角黍”和“筒粽”。这种食品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制作方式多种多样。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由来
历史文献显示,春秋时代就已存在一种食物,是将黍米包在菰叶里,并塑成牛角形态,这种食品被称为“角黍”;同时,人们也用竹筒装米,密封后进行烘烤,制成的食品则名为“筒粽”。到了东汉末年,一种新的制作方法出现,人们利用草木灰水来浸泡黍米,由于这种水中含有碱质,因此用菰叶包裹的黍米会形成四角形状,最终烹煮成的便是广东地区的碱水粽。
晋朝期间,粽子被确立为端午节的应节食品,用菰叶包裹黍米制作而成,煮熟后称作“益智粽”,其中除糯米外还加入了中药益智仁,这一习俗被时人周处的《岳阳风土记》所记录,书中描述道当时人们习惯在五月五日至夏至期间食用这种食物,并称其为粽或黍,南北朝时代出现了多种口味的粽子,米中掺入了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食材,种类更加丰富多样,粽子也成为了人们互赠的礼物。
唐代端午节来历,粽子的填充料变得洁白细腻,如同玉石一般,其外形还出现了锥体和菱形两种样式。日本古籍中就提及过“大唐的粽子”。到了宋代,出现了“蜜饯粽”,即在粽子里加入水果。文学家苏东坡曾写下“偶尔在粽子里发现杨梅”的诗句。当时还流行用粽子堆砌成楼阁亭台、木制车马等形状作为广告,由此可见宋代时吃粽子已经非常流行。在元代和明代期间,粽子的包裹材料已经从菰叶转变为箬叶,接着又出现了采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填充物则增加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食材,使得粽子的种类变得多种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端午节那天早上,每家每户都吃粽子来追思屈原,通常前一天就把粽子包好,晚上煮熟,第二天早上吃。包粽子主要用的是河岸边生长的鲜嫩芦苇叶,偶尔也用竹叶,这些统称为粽叶。粽子的标准造型是三角状,通常依据填充物来区分,用糯米包裹的称作糯米粽,混合了赤小豆的称为赤小豆粽,掺入了红枣的则叫做红枣粽;红枣粽发音近似“早中”,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选择,人们相信吃了它,读书的孩子能更早地取得功名;古代学子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清晨,都习惯食用红枣粽,如今中学和大学入学考试的早晨,家长们依然会准备红枣粽给考生食用。
做粽子的时候必须把鸡蛋放进锅里,条件允许的话还要多放些鸭蛋和鹅蛋,吃完蘸糖的甜粽,接着吃蘸盐的鸡蛋来收尾,有说法称吃这个锅里的煮鸡蛋能预防夏天生疮;把锅里煮的鸭蛋和鹅蛋在正午的阳光下晾晒片刻再食用,据说这样就能整个夏天不头痛。
至今每年五月开头端午节来历,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糯米、清洗粽叶、制作粽子,样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从内馅方面来说,北方常见的是加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肉馅、火腿、咸蛋黄等多种选择,其中浙江嘉兴的粽子尤为出名。吃粽子的习惯,在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国非常流行,并且传播到了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
挂艾草
很多人应该都有印象,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家中长辈总会在门庭上悬垂一种植物,当时我们很不明白,这种植物就是艾草,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个不祥、不祥的时日,悬挂艾草是为了驱除邪祟,而且在节前节后,是病患易发的时段,艾草特有的气味能够驱散病菌、防御蚊虫,与菖蒲搭配使用,具有一定的预防疾病的功能。
沐兰汤
兰并非兰花,而是菊科植物中的佩兰,这种植物带有香气,可以用来熬水泡澡,有助于治疗皮肤病,也能驱除邪祟,后来人们更多地使用艾草和菖蒲来洗澡。
涂雄黄
童年时期,长辈们常在端阳节时,用雄黄酒在孩子前额上点画,既能防备害虫侵扰,又可在眉心间刻个“王”字,借助百兽之王的威仪来辟除邪祟。
放风筝
端午节期间,南方各地流行放风筝,带小孩进行这项活动有助于消灾解难,同时也能为自身和家人招来吉祥如意,这种习俗被称为“放秧”
文学
唐代
《端午》·文秀
《竞渡诗》·卢肇
《端午》·李隆基
宋代
《乙卯重五诗》陆游
《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苏轼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欧阳修
谚语
清明节悬挂柳枝,端午节佩戴艾草。(在北方地区)蟾蜍无法逃脱五月初五这天。(在北京地区)如果在端午节不佩戴艾草,死后就会变成鬼怪。(在西北地区)正午时分喝一口水,比吃三年补品效果更好。(在南方地区)饮下雄黄酒,所有疾病都会被远远赶走。(在山西地区)
歇后语
端午节的黄鱼——在盛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