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战获
尊敬长辈,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关爱双亲,代表了现代社会的良好风气。
自古以来,只要步入晚年,通常都会准备寿辰的庆祝活动:后代们为其庆祝寿辰,亲友们为其祝贺寿辰,尊敬长辈、关爱老人、孝敬老人,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老少们欢聚一堂,享用长寿面和美味佳肴,举杯畅饮,场面温馨和睦。寿礼,就是寿辰的庆祝仪式,是人生五种重要仪式之一,也是出生仪式的一种延续。只是因为年龄阶段不同,所以相应的称谓和习俗活动也会有所区别。人的寿命,最高的一百岁称为上寿,中间的八十岁称为中寿,较低的六十岁称为下寿。
庆祝寿辰的规矩在不同地方基本相似。民间赠送的寿礼有轻有重。不论男女,只要到了六十岁,就是一甲子轮回的年纪,就会开始准备相关事宜。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的一生贝语网校,很少能活过百岁。从七十岁起,每逢生日都要举行盛大仪式来庆祝。特别是七十、八十、九十这些大寿,更要举办得更加排场。如果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岁,就自然成为长寿者,这可是整个家族的骄傲,举办仪式的声势不亚于处理一件重大事务。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五十岁就开始庆祝生日,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五十岁的人不应有夭折之虑。
筹备长辈寿辰时,若双亲尚在,切莫草率行事,毕竟长辈健在,就需谨言慎行,不敢提及年龄增长之事。即便要表达祝福,也仅能称其年过半百,切忌直呼过寿。此乃世代相传的习俗,现今城乡许多人家依然遵循。
生日祝福起源于古老的巫术观念。这种观念一直潜藏在民间风俗文化的深层意识里,因此在民间信仰的语言或行为上形成了两大功能,就是预言和禁语的作用。比如庆祝生日时书写的寿字,赠送的寿礼,享用的寿面等,都属于禁语的表现形式。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为了消灾解难,祈求长寿;另一方面是为了招财进宝,惠及后代。故此,办寿时不分宾主,人人在语言上都非常谨慎。
准备祝寿仪式前,需搭建寿堂,寿堂要供奉三代先祖的神位,点燃寿烛,燃烧寿香,悬挂寿幛,摆放方阵,上面放上茶水和酒水;门框两侧要贴上寿联对长辈简短大气的祝福语,院子里要挂满彩灯,同时请祖先归来接受祭拜。
另外,在寿宴举办前需要宴请宾客。对长辈,子孙要上门送上邀请函,现在称为请柬,是从过去的请帖发展而来的,当面跪拜请求;对普通亲戚朋友,则上门拜访,不用邀请函,依照长幼顺序。如今,很多人仍然遵守古制;也有的人借助现代通讯工具,或打电话或发短信邀请,感觉既方便又快捷,基本无人反对。
在寿辰当天对长辈简短大气的祝福语,寿堂前方必须全面更新布置,需要摆放寿桃、寿糕、寿面以及吉祥果品等。
庆祝寿辰需要遵循传统礼节。所有来道贺的人都在寿堂行礼。要区分长幼尊卑,确保次序正确。因为身份地位不同,礼节也有所区别。以前,通常采用跪拜大礼,如今根据情况也有简化。点香叩头,一般四次叩拜伴随一次拱手;子侄辈则不同,都是四次叩拜伴随四次拱手。此外,每逢寿星进入寿堂,子孙们都要跪地还礼表达感谢。
贺寿活动参与者都会准备礼物,通常在庆祝时赠送。以前,除了集体制作并悬挂寿幛外,个人所送礼品多种多样:有人选择送对联和谷物,也有人选择送烟酒和货币等。但面鱼和寿面是必须的,这两样物品分别寓意着长命百岁和健康长寿。现在,制作寿联和寿幛的做法越来越少见,而礼物的品质和价格却在持续提升。礼品里面几乎没有鱼和长寿面,基本上都是香烟、茶叶、酒,以及各种滋补保健品。
传统习俗的演变,主要有两个驱动因素,首先,民众整体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医疗水平进步显著,导致高寿人群数量持续增长,其次,社会进步促使部分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向长辈传递孝道理念。
庆祝生日,通常需要隆重款待亲朋好友。以往,主人招待客人的规格参差不齐;近些年,多采用十全大补或十三碗菜,备有香烟美酒,品质不断提升,相互比较的势头日益明显,与庆贺婚嫁的场面几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