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秀笔 整合梳理
袁隆平在1930年9月1日诞生于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江西省德安县是他的家乡,他是一位中国杂交水稻培育的权威,并且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负责人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负责人,同时是湖南农业大学的一名教师,也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客座教师,还曾担任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并且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名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的主席,湖南省科协的副主席,以及湖南省政协的副主席,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关于袁隆平的简介,在2006年4月,当选为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赢得过国内诸多荣誉,包括“国家特等发明奖”和“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贝语网校,还荣获过联合国授予的“科学奖”,以及“沃尔夫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国际性表彰,总计获得过11项国际大奖。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探索,在国内属于首创。他于1964年着手研究杂交水稻,到了1973年,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1974年培育出首个杂交水稻强优品种南优2号,1975年研发出杂交水稻栽培方法,由此为大面积普及杂交水稻创造了条件。
1953年8月,袁隆平完成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专业的学习。他被安排在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从事教学工作。那一年,他又被调往湘西雪峰山区的安江农校继续担任教师职务。
1953.08~1971.01 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
1960年7月,他在农业学校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具备特殊特征的水稻。他利用这株水稻进行种植,观察到其下一代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特性。由于水稻通常依靠自身授粉,不会产生特征变异,他据此推断这很可能是自然发生的杂交水稻。接着他将同一植株的雄性花蕊移除,再使用其他品种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目的是培育出新的杂交水稻品种。
1961年春天,他将那株特殊品种的种子撒进了试验田中,由此证实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格外显眼的植株,确实属于“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安江民校的一名教员,然而在严重饥荒面前,他决心借助农业科技手段来对抗饥饿的威胁,并开始致力于水稻雄性不育方面的研究。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里发现了一株具有天然雄性不育特性的植株,通过人工授粉,这株植株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种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在14000余个稻穗里,细心筛选出6株不育植株,在随后的两年播种期间,有4株成功繁衍了1到2代后代。这项研究完全颠覆了米丘林、李森科基于传统经典理论提出的“无性杂交”学说,并由此推断水稻同样具备杂交优势。借助繁育雄性不育品种、雄性不育维持品种和雄性不育复原品种的三品种方式来繁育杂交水稻,能够显著增加水稻的收成。
1964和1965年,那两年水稻开花的时节,他跟科研团队在田地里做杂交培育的实验。后来在田里发现了6棵天然雄性不育的禾苗。经过两个年份的观察和实验,他对水稻雄性不育的素材有了不少了解,凭借收集到的科学资料,在大学毕业工作大约12年光景的他,把研究成果刊登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1965年7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里,对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水稻品种进行了逐穗查验,检查了一万四千多根稻穗,同时结合前一年发现的不育植株关于袁隆平的简介,总共发现了六株。通过连续两年的春季播种和秋季翻种,有四株成功繁殖了一到两代。
1966年2月28日,首次公布研究成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该文献刊登于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期刊,具体为第17卷第4期。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得知袁隆平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对此极为重视,并以科委九局的名义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函,对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给予支持,强调这项研究的重大价值,若能成功,可使水稻产量显著提高,6月,袁隆平受到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止。
1967年4月,袁隆平拟定了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的方案,并提交给省科委和黔阳地区科委审阅,6月,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三人牵头组建了黔阳地区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团队,该团队由原安江农校更名而来。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把价值不菲的七百多条无法繁殖的稻苗,栽种在安江农校中古盘七号田中,那片地的面积有133平方米。5月18日深夜,中古盘七号田里那些无法繁殖的稻苗,整体被清理干净,变成一个悬而未解的案件。袁隆平感到无比难过。事情发生四天之后,他在学校一口废弃的井边,寻获了五根剩余的稻苗,仍旧努力开展研究。
1969年冬季,袁隆平与李必湖、尹华奇等人前往云南省元江县,旨在快速繁育不育品种。
1970年夏天,袁隆平从云南弄来了野生稻,打算在靖县(安江农校已经搬到那里了)进行杂交实验,但是因为没有做短光照处理,结果失败了。到了秋天,袁隆平带着科研小组的李必湖和尹华奇,前往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那里进行三季水稻实验的条件非常好,他们就去那里做研究,还向农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了解野生稻是怎么分布的。
1971年春季,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组建了杂交水稻研究联合团队,袁隆平被分配到该团队任职。
1973年,研究团队借助杂交实验,成功培育出恢复型水稻,从而解决了“三系”配套的技术难题。10月,袁隆平在苏州举行的水稻学术研讨会上,公布了题为《关于“野败”在培育三系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977年,袁隆平刊发了两篇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章,分别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以及《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形成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宏观规划,为该领域的持续进步明确了路径。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
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
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二零一七年九月,于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袁隆平公布一项去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进展:近来在水稻培育方面获得一项关键性进展,能够将亲本中含镉或吸镉的基因“移除”,亲本变得纯净,种子也就纯净了。
袁隆平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创始人的科学家,和同事们培育的超级杂交稻新品“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再次刷新了单位面积产量记录,有独立机构的专业人士进行实地测量,这种水稻在试验田中每亩可以收获1149.02公斤。
二零二零年三月,袁隆平专家选定地点、构思规划并题写名称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在广州市黄埔区动工兴建,首期工程大吉沙岛水稻公园的水稻种植活动开始实施。
二零二零年六月,袁隆平专家们的队伍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开展的高寒抗盐碱水稻试验,这种作物也被称作海水稻,在盐碱土壤环境中成功生长出了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