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资料简介节日基本资料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是端午节,它是在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供大家参阅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简介!
端午节简介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仲夏时节有登高习俗,且顺阳在上,五月属于仲夏,五月第一个午日是利于登高顺阳的天气好的日子,所以五月初五也被称作“端阳节”,另外端午节还有“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别称,端午节是在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 。
端午节发源于中国,起初是给古代百越地区,也就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那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办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用龙舟竞渡这种形式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因为战国时期楚国,就是如今的湖北,有位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抱石跳进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了树立忠君爱国的标签,就把端午当作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这样的说法。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的有端午节,自古以来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的是端午节 ,端午节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曾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是这个节日 。
端午节节日名称
端午,从字面来看,存在“端五”、“重五”、“重午”等诸多名称,“端”,在古汉语里,有着开头、初始之意,称“端五”,也就恰似称“初五”,《风土记》当中讲道:“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存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惯于把五月的前几天各自以端来予以称呼,元代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记载着:“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进行推算,农历正月开始是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来推算,第五个月就是“午月”,午时是“阳辰”,所以端午又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因此端午和端五同义,又因月日数相同,人们把端午节称作“重五节”或者“重午节” 。
统计显示,端午节名称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其中有端五节,有端阳节,有重五节,有重午节,有当五汛,有天中节,有夏节,有五月节,有菖节,有蒲节,有龙舟节,有浴兰节,有屈原日,有午日节,有女儿节,有地腊节,有诗人节,有龙日,有午日,有灯节,有五蛋节等等 。
端午的多个名称叫法:
端午节
“端”字之中存在着“初始”这样的意思,所以“端五”实际上就是“初五” ,依照历法五月恰恰是“午”月,因而“端五”也就一步步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燕京岁时记》有所记载:“初五是五月单五,大概是‘端’字的转音呀。”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仲夏时节存在登高这一情况,顺阳处于上方位置,农历五月属于仲夏,五月第一个午日是登高且顺阳且天气良好的日子,所以把五月初五称作“端阳节”。
重午节

“午”,归属十二地支之内,农历中五月称作午月,五与午二者读音相同,五和五出现重复情况,所以端午节又被叫做“重午节”,或者是“重五节”,部分地方把它称作“五月节” 。
龙舟节
在端午节里,赛龙舟属于一项重要活动 在南方地方,它特别之流行 特别是在广东地区 广东地区把它称作扒龙船 它最早应该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者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 它的起源有可能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赛龙舟历史很悠久 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 大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 是多人集体参与的划桨竞赛 流传到国外以后 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于上海部分农村,挨着杭州湾北岸那一带地方,像奉贤、南汇等区域,习惯里把“端五节”称作“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源自阴阳术数 ,明代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记载 ,端午被称作天中节 ,原因是午日太阳运行至中天 ,到达最高点 ,午时更是如此 ,所以才被叫做天中节 ,日本将五月五日定为“男儿节” ,或许也是依据天中节而来 ,是因其觉得只有男子才秉承着天地中通之气 。
浴兰节
端午的时候正值仲夏,仲夏是皮肤病容易多发的这么一个季节,古人有着以兰草汤来沐浴从而去除污垢的习俗,汉代的《大戴礼》里面说,“午日以兰汤沐浴” 。
解粽节

古时,人们在端午进食粽子之际,存在一种游戏,即对各人所解下的粽叶长度予以比较,将长度更长者视为获胜一方,所以还有“解粽节”这样的称呼。
女儿节
明沈榜所著《宛署杂记》记载,五月有女儿节,要系端午索,还要戴艾叶以及五毒灵符,宛地风俗是从五月初一到初五日,打扮小闺女,使其姿态容貌尽显妍丽,而出嫁的女儿也各自回娘家省亲,所以将此称为女儿节 。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于门上挂艾叶,这是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此洗礼,可驱走疟疾,能安全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
菖蒲节
端午节,除了是古代图腾祭祀的节日之外,还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哦。古人觉得“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在这个时候,五毒全都出现啦,所以呢,端午的风俗大多是用来驱邪避毒的,比如说,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因而,端午节也被称作“菖蒲节”。
端午节起源考证
考古研究

“端午”一词,最早现身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依据,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
有一种流传范围十分广泛的关于“历史人物纪念”的观点,它依据南朝梁时期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以及宗檩所著的《荆楚岁时记》,得出端午节起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结论,另外还有观点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也有说是为了纪念曹娥等 。
闻一多先生觉得端午节乃是古百越族举办龙图腾 的节日,他于《端午考》以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于《闻一多全集》)这两篇论文里,详尽地论证了他的此种观点。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经考证,端午有龙舟竞渡的习俗,此习俗在屈原之前便已存在,吴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便在屈原本人诗作之中端午节资料,也能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像《楚辞˙涉江》里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那种狭长且轻小的舲船,实际上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被发现,考古研究得到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在上海县马桥公社俞塘村的一处具有古代特征的海滩区域,原本居住着一批属于古越族的先民。据专家进行的推测,最初是古越族的祖先把部落图腾绘制于独木舟之上,而后划着该种舟前往探亲访友,偶尔众人相遇在一起,就会趁着兴致比赛谁划船速度更快。当龙神观念慢慢成为炎黄子孙共同持有的意识之后,图腾舟逐步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龙舟,并且从其中产生出竞渡这种游艺表现形式,从那以后缓缓形成为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风俗。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考证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闻一多先生在《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龙舟则用的是龙舟。他们是存有“断发纹身”来“像龙子”如许习俗的,并且每年于五月五日这天,会举行一回盛大的图腾祭,当中有一项活动是在急鼓声里刻画成有着龙形状的独木舟,在水面上去做竞渡的游戏,绘制图腾神,也让自身取乐。这即为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

古研究发展,大量出土文物被发掘,这证实闻一多先生考证是科学的,且中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源地,从发掘原始文化遗存与历史传说相结合角度看,中国长江以南曾居住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族群也就是古百越族,直至秦汉时代仍有百越人,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用来祭龙祖的节日。
起源于南方的是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于北方的是将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被注入其中,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后最终形成端午节传统风俗。端午节风俗形成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也注入了新的内容。
纪念说质疑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着众多说法,像“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还有“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在南北朝时代当中,南朝梁人宗懔于《荆楚岁时记》里才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同样有类似记载。需要留意的是端午节划船比赛,在纪念屈原之前该活动便已然出现。且处于东吴时,是纪念伍子胥与屈原并无关联;《越地传》又提到竞渡源自勾践操练水军;明显地,端午竞渡之俗由于地域不同所以所纪念人物的说法存在差异。
就诸“历史人物纪念说”而言,学术界基本上都认定这是后世牵强附会的说法,难以让人相信。特别是可疑的“屈原”,闻一多觉得将屈原与端午节关联起来,是在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里才出现的情况,然而端午节在很早以前就已然存在。学者胡适始终怀疑是不是真的有屈原这个人,原因在于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之中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述。在司马迁之前,到战国屈原所处时期的那百几年间,对屈原的记载空白,屈原首次出现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里,若真有屈原这般厉害的人,史书不应空缺,司马迁有可能是道听途说写了《屈原列传》,将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中,而南朝与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
在《续齐谐记》的记述当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其爱国地点以及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所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暂且不说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要是屈原真的爱国,那可以前往前线英勇杀敌,却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式特别另类。倘若屈原确实是爱国,那他所爱的仅仅是他的楚国,在此之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许多个国家,祖国也更换了一回又一回。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存在一定道理的起步网校,当时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显得莫名其妙的。 。
为什么要把屈原和节日关联起来呢,原因在于要塑造屈原这样一个典范,使得广大民众去学习、领悟、贯彻忠君爱国思想。统治者站得高看得远,皇帝更迭了几十次,纪念屈原是每个朝代都要持续的。为了让忠君爱国得以推行,就需要树立典范,榜样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屈原会创作一些诗歌,容易博得百姓的喜爱;其次,屈原是具有部长级别身份的官员,能够引发官僚阶层的共鸣;再者,屈原是忠诚的臣子端午节资料,即便主子将他流放,他依旧要以死来表明忠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臣子。于是,屈原跟端午节被捆绑一块儿,进而演变成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的节日,爱国成了包装,屈原成了标签,忠君成子实质,屈原这个标签符号、这个牌坊,成功被统治者树立起来,古代统治者借助屈原这符号告知广大百姓,要爱国(实则是忠君),要奉献(也就是为统治者贡献),此后一千多年,所有统治者都兴高采烈擦洗这个爱国牌坊,于是屈原这个符号从楚地渐渐传遍神州,且相沿至今 。
经考证,诸多流传到如今的端午习俗,和屈原是没有关联的。就如粽子,最早的文字记录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吃粽子的习俗比屈原离世早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里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由此可知古人在夏至也会吃粽子,并非端午独有的。依据专家考古考证以及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所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办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还要早。有一种说法是纪念历史人物,提到了伍子胥,提到了介子推,还提到了曹娥、陈临、屈原等,对于这种说法,学术界大多认为那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