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大学入学情况对比:美国学历膨胀,中国高考竞争激烈

加拿大2025-10-10 11:09:18佚名

编辑」实用电脑手机技巧

前言

根据相关资料,美国每两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就读,而日本高校的招生名额则多于申请者数量,几乎能让所有想上学的人都能实现这一目标。

我国千万高考学子之中,获得本科院校入学许可的个体数量,着实令人感到非常意外。

美国“学历膨胀”

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发布的信息,2022年美国25至64岁年龄段的人口里美国有高考吗,有一半的人获得了高等教育学历,这个比例明显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41%的整体均值要高得多。

但是深入分析这些数字,会发现其中涵盖了社区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等多种不同的教育途径。

社区大学设有升学桥梁,技术学校连接工作领域,顶尖学府固守优质培养。

这个学院大约提供了总学生数的四成,它的录取条件非常宽松,不过完成学业的学生比例却低到三成不到。

在四年的高等教育里,只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能在六年内完成学业拿到文凭,这说明美国虽然入学门槛看似不高,但并不代表毕业的成功率就高。

要是大学学历越来越普遍,它的分量还重不重?美国把社区学院的资格也算成“高等学习证明”,这种50%的认可度到底怎么样?

部分基层职位的录用门槛有所提高,过去只需具备普通高中教育水平即可完成的工作,现今则规定必须拥有大学本科文凭。

除此之外,美国的大学生还面临着“学历负债”困境

根据相关资料,美国高校学生所欠债务总额已突破1.7万亿美元,每年有4000万名毕业生,他们每个人平均需要偿还3.7万美元的债务。

即使已经获得了学历,从事人文科学领域的人开始工作时的薪水是三万五千美元,这个数字比某些技术性工人岗位的年收入要少,例如电工每年的收入达到五万六千美元。

一半的接受程度之下,存在着学历贬值与学科分配不均的两重困境。一旦普遍获得教育资格,真正难得的是那些能够带来实际利益的专长。

如果你是美国大学生,背负着数万美元贷款,会如何选择专业?

美国的高入学机会减轻了求学负担,却引出了“文凭价值降低”的问题,在日本,高校反而主动争夺生源,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日本98%的荒诞现实

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24年统计资料表明,该年度总共设置了62万5250个录取席位,但最终实际进入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为61万3350人。

自有记载以来贝语网校,日本首次遇见招生指标少于应征人数的状况。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受影响最为严重,大约六成院校招不到足够的学生。

部分院校甚至取消笔试,仅凭面试即可录取。

反观公立大学,由于竞争激烈,仍保持超额录取的传统。

1992年,日本十八岁群体数量达到二百零五万,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锐减至一百一十万以下,同时,百分之六十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遭遇生源不足的窘境。

教育部估计,到未来四十年美国有高考吗,高等教育注册学生数量会减少三分之一,目前,日本公共高等院校为了防止学员中途退出学习,已经刻意多招收了四千七百名学员

日本高校为吸引生源,放宽了录取标准,这样的“98%”的录取比例,真的代表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吗?

日本虽然完成了高比例学生升学和高比例毕业生就业的目标,但是,非正式工作职位所占的比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记录水平。

最新调研数据表明,2024年,25岁到34岁的群体里,有百分之三十六的人从事非正式工作,包括短期合同工和派遣岗位,他们的时薪低于一千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五十元。

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并未增加个人收入,反而因为工作机会减少,出现了待遇不高但工作强度大的职位。

如今,获得大学学历已变成求职的必要条件,许多年轻人在此困境中挣扎,感觉不读大学就找不到工作,即便读大学也未必能获得理想职位。

日本的大学入学门槛和毕业要求都比较宽松,但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却依然像成千上万的人挤过一座独木桥一样艰难。

中国“精英筛选”

中国2024年有1342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其中450万人成功进入本科院校,整体录取比例达到33.5%。在这些本科生中,仅有极少数能够进入985类大学,其录取比例仅为0.44%。

这表示,在所有考生里,每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够获得本科大学的入学许可,其余将近九百万名考生,要么选择就读职业技术类学校,要么开始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

中国本科录取的比率为何固定在33.5%?这是由于资源不够,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的顶尖大学掌握着绝大部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根据2024年的资料统计:

全国范围内,仅有极少数人能成功考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这些顶尖学校,这些学校属于985工程中的39所重点大学,录取难度极大,成功率不足百分之零点四四,每年大约只有六万名学生能够有幸进入这些高等学府深造。

顶尖高校(涵盖985工程)入学概率为2.23%,大约三十万人能够进入优质学府。

常规公立大学本科录取比例大约为五成六,然而各省市间差别非常悬殊,例如北京、上海的录取几率明显强于河南、山东。

这种录取方式高度分化,导致高考较量早已不关乎能否进入高校,而是变成了争夺进入哪类高等学府的激烈对抗。

当985录取率比考公务员还低,普通家庭的孩子该如何突围?

公办本科招生指标不多,民办性质的高校分担了百分之四十二的本科录取份额,不过这类机构通常遭遇两个主要困难。

首先教育成本很高,每年需要两万到六万元,这个数额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十分巨大;其次人们普遍不重视这种学习经历,找工作时会因为这个学历受到不公平对待。

山东有个私立大学,最低录取分数是444分,满分750分,但收的学费是公立大学的三到五倍。

许多家庭不得不面临“砸钱读本科还是选免费专科”的艰难抉择。

写在最后

美国比率是五十,日本比例高达九十八,中国数值则为三十三点五,这些指标并非衡量教育好坏的依据。

美国借助多种手段缓解文凭困扰,日本针对人口问题寻求稳定,中国则于公正与效能之间探寻新路径。

对于个人来说,不必过于纠结于入学难易程度,应该思考:在自己的教育体系中,怎样让大学成为能力培养的基地,而不是学习的终点。

毕竟,真正的教育价值,永远藏在冰冷数字之外的千万种可能里。

参考资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