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最近五年的数据统计,已有超过4000个本科专业逐渐从教育体系中消失。在今年4月份,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与审批情况中,全国范围内共有1428个专业点被撤销,另外还有2220个专业点停止招生。
与此同时,29个全新专业集体登场。曾经备受瞩目的建筑学、土木工程、广告学等专业风光不再,而碳中和、人工智能、动物医学等新兴专业却崭露头角,全国高校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专业变革。
01
广告学专业正批量退场
1983年,厦门大学开创了我国首个新闻传播系,同时首次引入了广告学领域的教学课程。到了2013年,全国范围内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数量已增至287所。然而,仅仅数年之后,广告学专业便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败的剧变,众多学生甚至尚未完成学业,相关课程便面临被取消或合并的困境。
教育部的统计资料表明,在2013年至2022年期间,有53所高等院校取消了广告学专业的设置,这其中包括了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和安徽大学等知名学府。截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开设广告学本科教育的高校数量急剧减少,仅剩229所,与十年前相比,降幅达到了约20%。
湖北大学广告学专业郑莹莹在上专业课。
郑莹莹,湖北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大四生,今年秋季即将毕业,她已累积了三段实习经验。她不禁感叹:“在课堂上学习的4P理论在现实职场中几乎派不上用场,广告学对设备和实践平台的要求相当高,然而一般院校的资源却相对匮乏。”核心课程如广告策划和媒介策略,更多地侧重于传统广告公司的运作,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广告公司中的岗位并不多,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投身新媒体运营领域”。
郑莹莹注意到,岗位的专业界限正在逐渐模糊,诸如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等领域的学子们纷纷与广告行业竞争职位,与此同时,AI文案生成技术已能独立完成高达80%的基础创作任务。再者,网络与新媒体等新兴专业的不断涌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广告学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郑莹莹在完成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后,深切体会到了工作节奏的紧凑和压力的巨大。“常规情况下,单休成了常态,捕捉热点成为了我们的职责所在。例如,当晚上10点出现重大新闻时,我们必须立即撰写推文,绝不允许拖延至次日。”她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同学们的体会总结道:“薪资水平与个人的能力以及公司的竞争力密切相关。通常来说,小型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岗位薪资在4000元至6000元之间,而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底薪则可能高达8000元。”
传统广告行业逐渐衰落,课程内容滞后,普遍存在低薪酬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导致曾经充满创意与梦想的专业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02
首个伴侣动物本科专业问世
与广告学领域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动物医学领域凭借“它经济”的兴起势头迅速崛起。2025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设了动物科学(伴侣动物方向)的本科教育项目,这标志着全国范围内首个专注于宠物产业教育的本科专业诞生,其学制为四年,毕业生将获得农学学士学位。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模块涵盖了针对犬、猫、马等宠物的遗传学、繁殖技术、营养学、食品科学、行为学以及护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揭示,2024年我国城镇地区的犬猫数量已攀升至1.24亿只,宠物消费市场总额成功跨越了3000亿元的大关,而宠物医疗服务的需求则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刘时伟,现年26岁,担任武汉御和动物医院的技术院长。他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主修动物医学。自2019年下半年起,他开始实习,并于2021年正式成为宠物医生。谈及行业现状,他向记者透露:“以转诊中心为例,其每月的诊疗服务收入能够达到30至40万元;而一般社区宠物医院的月均收入通常在15万元上下。”
在行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之下,却存在着人才匹配上的显著问题。刘时伟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难以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所学知识过于陈旧,与实际临床应用存在脱节,动物医学教育缺乏对人类医学系统化规范培养的体系”。
即将步入大三的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同时也是武汉海伦动物医院的实习生陶文洁,对此感受颇深。她表示:“在校期间,教学主要围绕牛、羊、猪、鸡、鸭、鹅等家畜展开,而在实习阶段,我才真正有机会接触到猫和狗的病例。”
陶文洁在武汉海伦动物医院照顾受伤宠物。
陶文洁向记者透露了其毕业后的就业意向管理类专业硕士,这些方向涵盖了动物医院、养殖场以及生物科技公司。她表示,动物医院实习生起薪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工作时长为早上九点至晚上九点。而在养殖场,底薪则在3000元到5000元不等,不过由于环境封闭,员工可能数月都无法外出。
刘时伟着重指出,持续学习与热爱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职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后的自我投入。”尽管他对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他也坦言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重,且薪资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他进一步说明:“医生的正式收入与接诊数量直接相关。在武汉,起薪通常在4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在杭州,起薪可高达1.8万元,提成比例介于3%至12%不等。”
03
计算机专业降温
数年前备受瞩目的计算机学科,近期却显现出热度逐渐减弱的趋势。据记者调查发现,这个以高收入闻名于世的领域,正陷入激烈的竞争和内部压力之中。
周明,15年前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向记者透露,本科毕业后,他迅速获得了一家大型国企的录用通知,随后又转至外资企业。在这10年间,他的薪资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那些继续深造、加入知名大厂的同学,更是享受到了“时代红利”。他以亲身经历为例,指出不少同学在知名大厂工作10年后,年薪已突破百万元大关。从2015年至2019年,这段时期堪称辉煌的黄金时代管理类专业硕士,然而随后逐渐趋于平淡。昔日,本科生尚能较为容易地找到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质企业开始倾向于招聘硕士学历的人才,而本科毕业生至少也要是来自‘211’高校的毕业生。周明如此述说。
2022年,赵雪婷从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顺利毕业。毕业后仅一年,她便毅然决然地转换了职业方向。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她透露:“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公司担任前端开发实习生,月薪为3600元。随后,我又转行做了测试工作,薪资提升到了4000元。”尽管这两份工作带来的压力都不小,赵雪婷回忆道,“公司里的许多资深员工下班后都会选择参加培训课程。然而,面对如此大的工作压力,又有谁能够抽出精力去持续学习呢?”她深感遗憾,大学期间未选择参加校外培训课程,未能提前习得实用技能。因为学校所教授的内容仅是基础知识,这让她在步入职场后感到力不从心,每日下班后不得不熬夜学习。
郑浩,两年前从暨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顺利加入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家知名企业,他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仅凭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想要进入大型企业,成功的可能性相当低。”他回忆说,当时加入阿里经历了四轮面试,而腾讯的社会招聘则更是达到了五轮。若非就读于“211”或“985”高校,进入大型企业面临的挑战极大,除非个人才能堪称顶尖,斩获国家级的重要奖项。此外,还需积累两到三段充实的实习经验,方能在面试环节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他进一步说明,他的一些学弟们甚至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寻找实习机会,到大四时便已累积了美团、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四家知名企业的实习背景。他通过校园招聘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其年薪一度超过了三十万元;随后,他通过职业转换,年收入成功攀升至四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之间。
谈到程序员群体中普遍关注的“35岁现象”,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统计学与数学双学位的李凯蒂向记者透露,她在微软工作了三年,对此深有感触:“无论是知识、软件还是硬件,更新换代的速度都极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而许多年纪稍大的从业者,他们的学习能力可能无法跟上这种快速变化,因此确实存在被淘汰的风险。”
目前,从业者正遭遇人工智能的挑战。赵雪婷向记者透露:“以往需要人工完成的编程工作,如今大部分已被AI所取代,而且其表现甚至超越了人类。”李凯蒂也深有同感,她指出:“在我工作的前两年,AI的应用几乎微乎其微,然而随后,我的部分工作内容转变为如何更高效地运用AI,这无疑让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郑浩保持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他认为,现阶段AI主要扮演的是辅助角色,同时AI自身也可能出现失误,因此整个项目仍需依赖程序员的统筹规划。
04
碳中和专业成新热门
今年新增设的29个专业中,“碳中和科学与工程”首次被纳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名单。近两年来,教育部陆续增设了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和“智慧能源工程”在内,与碳中和紧密相关的专业共21个,使得碳中和专业成为新兴领域的热门选择。
刘瑶参加上海市节能宣传周开幕式暨绿色低碳产业推进大会。
深耕碳管理行业、拥有16年创业经历的上海麟碳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瑶对该领域前景充满信心。她指出,在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之前,我们至少还需要付出30年的不懈努力。相较于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碳达峰后迅速设立碳金融专业的高校,我国相关领域的高校设置寥寥无几,而企业和机关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则日益紧迫。
数据表明,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双碳”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严重,缺口高达百万之众,然而现有的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大约只有十万人左右。刘瑶指出,碳中和领域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领域,它涵盖了大气污染、环保、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她本人就拥有金融专业的本硕学位背景。有意向参加考试的学生,她提出建议:“若对这个领域持乐观态度,无需急于取得证书,应优先投身产业实际操作,深入探究工厂、企业的实际需求,鉴于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迅速。”
专业领域的热度变迁,实则揭示了产业更新换代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曾经备受追捧的热门专业,可能很快就会变得过时,那么,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时该如何抉择,又该如何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答案或许在于坚持对所爱领域的热情以及持续不断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