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名为娜丽洛伊,是白俄罗斯人,现年二十四岁,于十九岁时自故乡启程,前往哈尔滨求学,当时抵达后,发现这座城市并非如中国友人所述般酷寒,其气温甚至胜过我的家乡。
我在哈尔滨学习四年期间白俄罗斯留学,那时我的汉语水平已经很高了,在中国,我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自从我踏足这座城市,麻烦便接踵而至,众多人士纷纷表示愿与我缔结婚姻。
我初到东北时,性格较为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后来了解到当地居民与我家乡的人民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十分爽朗豁达。慢慢地,我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结交了新朋友,学习上也取得了进步。
学习中文确实非常困难,我常常为一个字困惑多日也无法理解,例如“传”这个字,有多种读音,我总是用不好,我的汉语老师表示,我在中国学习中文一辈子可能都学不会,不知道这是否属实。
去往哈尔滨之前,已在白俄罗斯确立伴侣关系,对方学历不高,从事汽车修理工作,为人非常勤勉,日日辛劳付出。我们感情深厚,他全力支持我到中国深造。
但我后来察觉到,在华夏人的观念中,两人分隔两地或者远赴海外求学谋生,持续一段时间便会结束感情,此现象颇为反常。难道相恋的初衷,并非为了更幸福地共同生活,进而去追求各自心爱的事业吗?
偶尔也会涉及相关话题,在我们那里,不讲究彩礼白俄罗斯留学,也没有房子车子之类的硬性条件,不过婚礼和婚戒是必不可少的,还得求得众多亲戚朋友的吉言,我们偏爱在喧闹的场合举办婚礼庆典。
我在中国习得了诸多学问,也领悟了许多事理,并非随心所欲便可行事,依照中国话来讲:“前人积累的规矩必须遵循。”
例如我此刻也在说一些基础的东北方言,一个外国人想要来中国结婚的机会相当渺茫。
我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许多白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缺乏认知,他们通常不愿意探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对某个国家或个人的认识,尽管大部分白俄罗斯人相当勤奋,但现实生活中他们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另外,从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来到中国的女性,据我了解留学之路,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求学,一个是就业。
许多女性选择从事演艺行业谋生,近期这种职业在俄中两国十分流行,大量年轻女性前往俄罗斯等邻近地区,由于我们这些国家普遍存在女性数量多于男性的情况,加之国内经济状况不佳,因此她们倾向于来华寻求更高收入。
最后就是文化和饮食的问题了。
我们偏爱食物中肉类占比更高一些,我们的风俗习惯也截然不同,这些外在的差异并非关键所在,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文化关联以及饮食方面难以调整的差别。
国内女性产后休养期通常维持三十天,少数会持续九十天,但我国对此类假期设有严格限制,多数人分娩后仅能短暂休整便重返职场,特别是单身母亲群体,她们承担着抚养子女的主要经济责任,因而必须在孩子出生后立即投入工作,以赚取购买奶粉的资金。
在中国,女方家庭常索要聘礼,但西方国度并无此习俗,华夏重视家族联系,西洋社会则更倾向自主,例如我的教育费用完全依靠个人劳动所得,并非由双亲提供,至于对长辈的奉养,西洋地区表现不尽如人意。
晚年有依靠,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观念,而敬重长辈疼爱幼小,也是年轻人应当始终坚持的行为准则。
我以前认识一位中国男士,他不是我的恋人,我们经常一起用餐,但我总觉得彼此合不来,他总是提出一些非常自我的要求,也不懂得体谅我。
总而言之,白俄罗斯女性与中国男性结合的现象并不普遍,我本人自然也不会选择嫁给中国人,毕竟彼此之间存在诸多不同,组建家庭的条件设定过于苛刻。爱恋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绝非什么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