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二十四日迎来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当日主旨为“探求真理,探寻宇宙奥秘”。当天传媒抵达乌鲁木齐八一中学航天小组,观察青少年如何研究星空。
以课问天 培养探星人
4月24日当天下午,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高二航天班的学生们正在开展火箭助推器模拟操作训练,此情由记者刘薇拍摄记录。
易拉罐充当空间站模型,受电磁影响,纸巾固定在罐口的部分被微风轻轻吹拂,颤动不止,24日18时30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实验室里,高二航天班的学生们正在开展“霍尔推进器”的模拟研究活动
纸张晃动,表明存在驱动力。在外太空,驱动装置是通过加速离子来形成反作用力,从而提升飞行器的行进速率,帮助其进入预定的运行路径。这位学校的航天学科主管余辉,在阐述实验机制时,阐释了飞行器内驱动系统的运作方式。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自2021年起着手成立航天项目,现阶段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分别设立了航天方向的班级一个。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进入航天班呢?余辉表示,中考录取之后,学校会向新高一学生发起意向征集,试题由中国航天技术国际交流中心提供,学校会组织有志于航天班的学生参加统一测试,当中考物理化学分数和航天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就能够加入航天特色班级。
据消息人士透露,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开设了航天器构造研究、航天生命保障体系、卫星设备构思等航天主题学科,航天班学员每隔两周参与一次特色学科学习,不过其他学科也普遍渗透了航天相关知识。
科学课上,教师借助《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节,传递宇宙速度的相关概念;空间课上,教师借助《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部分,传递火星基地建设的知识要点;生命课上,教师借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一部分,传递火星生命体系的相关知识。
为了培养未来的太空探索者,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借助“外出学习,邀请专家”的方式,开阔航天班学生的眼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吕浩宇,当天来到学校开展学术报告,引领学生们领略宇宙探索的迷人世界。在此之前,航天班的教师张战胜,也受邀前往酒泉,目睹了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的壮观场面。
我们已与国内设有航天学科的高校建立起逐步的沟通,每月通常会有这些高校的航天学科专家北京八一中学,采取线上或线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教学,以此开阔学生的见识。
项目课程 逐梦于星辰
4月24日那天下午,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的高一年级航天班同学们正在实践“火星采矿”课题,这是记者刘薇拍摄的画面。
航天班成立时间不长,但获得的成就已经相当可观。他们参与了八一06星的研发工作,在“北斗创造美好生活赛项”中获得了全国性的最高荣誉,并且在“火星家园创意赛项”中赢得了全国二等奖。通过一个个项目式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乌鲁木齐八一中学航天班的学生们正逐步接近他们探索宇宙的梦想。
那天下午,于“猎火社团”,高一航天班学生李卓然、袁宇伯正在操控机器战车执行“火星采矿”活动,此前他们已带着该方案,出席了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节。
这项工作,旨在重现火星环境,借助编写指令,使机器人车辆能够感知气象状况等条件,进而执行矿产采集工作,高一年级航天专业的袁宇伯这样介绍。
这位项目负责人的导师,乌鲁木齐八一中学信息宣传中心副主任缪勇表示,这种课程模式促进了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例如火星资源开采活动,既测试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又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组合和创造技能。
高二航天班学生安正炫加入的“北斗创造美好生活赛项”荣获全国最高荣誉。该项目构思了一种小车,在小车内部配置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小车能够自动避开障碍物,能够测量温度,还能进行消杀工作,从而降低防疫工作者的工作强度。
卓越的理念,得益于学术领域与航天科学的推动,逐步化为现实。这令我们极为振奋,并从中获得了显著的满足感。安正炫这样表示。
4月24日下午,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高一航天班学生正在操作“火星采矿”项目。记者刘薇摄
这种教学模式促使教师不断进步。在航天知识领域,师生之间确实能互相促进。余辉以“火星家园创意赛项”为例,说明学生设计了火星旅游方案,把空间站当作火星上的休息点,能够提供游泳、餐饮等设施。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向他咨询了万有引力、推进器等知识,这也促使他主动去学习并掌握各类推进器的性能。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副校长王智群谈到,航天班借助把航天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增设专门课程,实施课题研究等途径,全力为学生营造航天探索氛围,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青少年航天科技竞赛,以比赛促进学习,以学习提升竞赛能力北京八一中学,增强航天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向着星辰大海的目标前进,使航天热情在学生内心燃烧。(记者刘薇 实习记者谢雯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