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航线格局大变。
又一个外国航空公司决定中止飞往中国的航班,北欧多个国家也接连取消对中国航线的运营,此举究竟出于什么原因?
再次停飞
近年来航班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过多个北欧国家的航线同时中断来华确实罕见,而且这些北欧地区的航空公司在处理此事上显得更为急切。
十月份第九日,瑞典航空又公布十一月份会中断哥本哈根飞往中国的直达航班,这已是近期第四家欧洲航空公司宣布停飞往中国的航线。
移除这些信息,自疫情结束以来,不止三十个国家相继终止了飞往中国的航班,能够明确指出,全球航空领域的竞争态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需要了解的是,上海前往哥本哈根的空中通道是北欧航空在国内地区仅存的航线,这条航线的终止也反映出北欧航空有可能会撤离中国业务。
最新有数家来自欧洲的航空公司,相继选择停止飞往中国大陆的航班,这些公司的决定,除了明确表示暂时中断服务之外,对于未来是否会开辟另一条替代航线,并未给出任何明确的回应。
显而易见,针对飞往中国内地的北欧航线,当前外国航空公司尚未找到应对之策。
澳航的负责人也表明,今年需求才勉强回升到百分之六十六左右,这并非易事
今年一月至九月期间,欧洲前往中国大陆的航线数量,比2019年少了二百多条,这一趋势在整体航线观察中也能得到验证。
欧洲各航空公司普遍感到焦虑,取消或减少飞往中国大陆的航班,实属他们的无奈之举。这种状况又该如何解释呢?
赚不到钱就不是做生意的基本准则,何况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即便北欧航空公司宣布暂时停飞澳航宣布取消直飞中国航线,也还是向外界表示澳航宣布取消直飞中国航线,该企业会继续关注中国市场的恢复情况。
那又到底因何如此?
疫情。
疫情带来的影响十分广泛,航空业也深受其害,2019年爆发的疫情至今仍未完全消退。
即便到了2023年,欧洲各航空公司航班数量异常偏多,比2019年时高出约三倍。
参照2024年资料,一月至九月期间,国内航线复苏程度抵达2019年水准的百分之八十四点九,海外航线恢复状况却仅达百分之五十六点三。
欧洲航空的复苏情况不景气,反而更加凸显了中国航空业蓬勃发展的态势,欧洲航空的现状甚至让全球舆论开始指责中俄存在双重标准。
这个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三年疫情造成的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俄乌冲突的持续进行,也导致欧洲国家在俄罗斯领空飞行时丧失了必要的通行许可。
中外航司竞争
俄罗斯的禁令,迫使欧洲航空必须选择别的路线前往中国,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运费的上涨。
以上海飞往巴黎这条线路来说,从前途径俄罗斯领空,实际航程最短大约是9300公里,但如果选择绕行路线,预计飞行距离基本在10400公里上下。
远距离飞行,油价会相应上升,飞行时间至少要延长一个小时,而且考虑到飞机机长的薪酬,工作人员的开销等各项支出叠加,这对本就因疫情尚未复苏的国际航线而言,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根据欧洲航空安全局的要求,飞行时长达到8个小时的航班,最少需要安排两位驾驶员,如果飞行时间超过12个小时,还必须再增加一名驾驶员。
这条航线就此不再使用,不过每条航线飞到中国时都必须绕行,欧洲的航空公司实在难以负担。
停飞也自然随之成为欧洲航司的“不得不”。
荷兰皇家航空的负责人林特尔最近更是恳请欧盟介入,声称要处理中国航空公司带来的所谓“不正当竞争”。
这种不便之处,主要在于欧洲的空中航线不允许在俄罗斯的空中领域通行,但中国的航空公司飞往欧洲时却能够穿越俄罗斯的空中区域。
这部分中国航空公司所节省的开支,已经让欧洲航空公司丧失了与这些中国公司的竞争上风。
怪上中俄,看来欧洲航司是真的难以生存了。
而我国航司自然也便发展大好。
根据今年全球航线统计,国内航空公司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具体份额达到七成七,相比之下,海外航司的占比不足四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中欧航线上的市场占有率差距并不大。
到了2023年,国内航线运送旅客的体量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状态,并且比2019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五。
2024年国内航线客运量高达6.3亿人次,比2019年增加了7.7个百分点。
中欧航线存在明显落差,这令欧洲方面感到不快,他们频繁指责存在不公正竞争,目的在于将批评的焦点再次集中在中俄身上,欧洲执飞中国的航线正逐步减少,其占据的市场比例已无法与对方相比。
欧洲航空公司如今处境如何贝语网校,欧洲方面心里很清楚其中的缘由,但若是因为自身失误,却把怒火发泄到中国头上,那自然就显得格局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