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上来讲,文理学院与综合性大学存在区别,大学规模相对大些,文理学院规模小些。另外,文理学院研究生项目较少,不过这并非绝对,部分文理学院也会开设硕士等学位,只是数量很少。
换个角度讲,大学所开设的专业种类更为齐全,并且还设置有硕士以及博士项目之类的,然而这并非是绝对的情况。举例来说,我们提及商科是多么厉害,可是其本科阶段却并未开设商科专业,这属于我们从表面上所察觉到的一些差异。(当然,存在许多文理学院同样不开设以应用为导向的商科工程这类学科,依旧如我们刚刚所讲的那样,这也并非是绝对的,就好比是文理学院里工程专业很厉害的那些学校。)
若讲美国的本科,存在文理学院以及大学这两种分类,并且呢,又能够划分成大学校与小学校这两种情况 。

为何会如此表述呢,是由于小学校通常全都是私立学校起步网校,这里涵盖了文理学院以及大学,剩余的那些大学校,这里同样涵盖了部分私立学校以及基本近乎100%的公立大学,我认为这两类之间的差异或许会比较大些。
这里面差异性大更多在于教学领域里面。
差异一:小学校以小班为主,大学校基础课以大班为主
第一点,小学校里班级通常以小班为主,大学校基础课大多以大班为主,大学校二年级时很像国内传统大学形式,一个阶梯教室有五十到六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教室,这种课占比相对较高,小学校授课形式可能是小教室里七八个人或十个人左右围一圈老师坐中间,并非我们想象的传统上课形式,当然小课评分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
差异二:班级评分标准不一样

那么评分的标准不一样是什么概念?
大学里与小学里,授课形式不一样,大学更多以考试为重点开展,小学评分更多是教授自行构建评分体系,通常是比较独特的标准。
比如,存在一些以课堂讨论为主的学校,举个例子,这节课给你布置作业,让你回去读一本书,然后在另外一节课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说,你的观点是A,是基于什么,B、C、D观点又是怎样,为什么你不认同B、C、D,你是如何做出A的判断。当你提出观点的时候,此时你的同学说A观点不对,我是基于EFG做出的推断是C观点。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你会讲,C这个,我先前思考过,然而存在XXX,XXX这般的情况,因而我依旧觉得我的A观点是正确的。
这个时候,老师不会说持A观点的人是对的,也不会说持其他观点的人是对的,他会更多关注,在你面对同学质疑的过程中,你是否能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人文社科很多领域本身就没有一个标准或固定的答案,所以老师更多看的是,你能不能有理有据且符合逻辑地把观点阐述清楚,然后做一个记录,并给你一个评分,
差异三:授课形式不一样

小学校里授课的方式具有比较多样性,举例来说,有个学生学了一门母婴关系学,头几个月时间他都处于产房之中,他所做的事情是记录新出生的宝宝,将其放置在新妈妈旁边,让新妈妈去看宝宝表情的变化。在最后一个半月时间里,他查阅资料并做出了一篇论文。当然,结束的时候那个小孩给他妈妈打电话,哭了两个多小时,原因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竟然是这样的。
差异四:专业选择时间方式不一样
另外一点差异,可能会涉及到,我们常能听闻的一个观念,表示美国大学之内的专业,乃是进入学校后能够随意去选择的 。
小学校专业选择:
在正常小学校当中是能够随意去选调的,盖因进入之时是预先设定好专业的,全然属于散养模式,好比我今日所学的是工程专业,明日不想继续学习该专业了,转而学习经济学专业也是可行的。由于头两年所接受的教育属于通识教育范畴,真正确定专业之际是在大二结束之时或者大三起始之时。然而我们讲这仅仅是在部分的小学校里面,比如说大体上90%以上的文理学院以及规模特别小的大学,比如Yale,Rice这般的大学 。存在部分学校,这些学校会进行学院的划分,然而划分并非那么细致,举例而言,就像哥大,该校划分成两个学院。

那么大学校又是什么情况呢?
来自大学学府的学生数量呈现出极为庞大的态势,文理学院当中美国文理学院,历经4届的学生人数大概处于900至3000人之间,就连哈佛学府也仅仅只有3000人,其他院校在人数方面也不会多到哪里去,一届学生仅仅只有几百人规模,按照完全这样的方式进行散养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然而大学校之中全然不是这般概念,大学校一届学生或许将近万人,要是散养学校那就乱套了,大学校是依据学院来管理学并招收学生的,诸如工程学院、商学院、文科及理科学院或者其他学院,不同学校的划分方式会有所不同,分法也存在一些差异性,在这些大学校里,并非全都是公立学校,像康奈尔是私立学校(半私立半公立),还有南加州这样的私立学校,同样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招生的。处在这个时候,身为学生的我们进入到这个学院当中,能够自由自在地挑选这个学院里的任何专业。举例来讲,倘若我前往了工程学院,在今天我想要学习CS,这是OK而且不存在问题的,到了明天我想要学习ECE同样不存在问题,那么到了后天更换为ME行不行呢?答案也是可行的。
但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啥,要是你跨学院选,通常会有限制,像在学校里的GPA等情况。你从普通学院转到较强势学院,比如UIUC,要是从文科及理科学院转到工程学院,正常来讲需要你有3.5左右的GPA这一最基本要求,要是你的GPA没达到这个要求,有没有可能?另外存在一种可能,举例来讲会出现诸如拿到3.1或者3.2的情况,我感觉这种可能性会相对低一点,然而像达到3.4、3.5这种可能性就会非常高,原因在于今年我的一位同学便是如此,他原本学习物理后来转到ECE那边,是凭借3.4的成绩转过去的。
选择大学校还是小学校?

各有着各自不一样的优势。那种规模较小的学校,听起来存在着比较具备优势之处:班级规模相对较小,老师们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关注度方面要更高一些,与此同时,授课或许会具有更多样化更加个性化的特点。然而这点是在对学员具备语言以及个人能力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对于个人独立学习能力的要求程度是极为强烈的。就好比我存在一位前去文理学院就读的学生,发生了一件格外令人崩溃难过的事情,当他入学之后的2至3个月这段时间范围内,我们是需要给他布置作业的。有关这个事情来讲,我十分崩溃,其一,在他刚开始交作业时,老师觉得他所写内容质量低下,致使他丧失全部自信,不敢再写作业,其二,对于部分文科或社会科学方面课程,他分不清老师布置作业的内容,单个字词都认识,组合起来却不明含义,原因在于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其三,老师对每个学生要求严苛,使得他所承受压力极大,进而导致他第一年的GPA成绩极差,仅有二点几 。
与之相较,大学校于学生刚踏入学校之际,适应进程比小学校适配起来轻松些许。毕竟授课方式及教学方式与我国大学方式颇为相像美国文理学院,更多以直接授课为主,特别是基础课阶段。不过此差异性仅局限于头两年,因大学校头两年的基础课未必是单一专业的基础课,有可能是其他专业,比如学ECE与学CS的同学共处同一教室上课。随着专业逐步开展起来,明确专业后逐渐进行分流,到大三大四开设难度稍大些的专业课之际,一方面难度变大了,另一方面班级也在慢慢变小。
所以这个差异性,主要集中在头两年,大学校里面,更容易适应一点,你更容易拿到好的GPA,这能影响到你未来的升学,对于美国的同学来讲,无论是大学校,还是小学校,他们拿GPA的难度,不是特别大,对于我们来讲,你的文化背景因素,个人之前的学习习惯,都会导致这种直接表面的差异,比如小班授课方式下的课堂讨论授课,很多学生不适应。
以上便是有关美国大学中规模较大的学校与规模较小的学校之间的差异,学生们能够依据自身的英语水平,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来作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