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悠久的办学历史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于1945年9月开始创建,1962年时被认定为省级首批重点中学,1979年又进行了重新命名,2002年被评定为省级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2009年对于“分领域优化配置课程资源”此项目的研究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也被评选为全国百所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学校,其办学经验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建校66年已培养出5万多名毕业生 。2007年9月,学校实现了整体搬迁,迁至新校区,新校区的占地面积为2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是9.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2万平方米,运动面积有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349名牡丹江一中,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90人牡丹江一中,特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133人,国家、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87人,在校生5500余人。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学校始终如一地坚持并且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踏上了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互结合的道路,全方位地施行素质教育以及推进教育创新,陆陆续续获取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省五一劳动奖状、省课改先进集体、省科研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
二、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校将一种核心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这种理念是关注每个人的发展,并追求最优化目标,由此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想,即尊重、关爱、民主、平等,同时还形成了行动策略,包括夯实基础、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协同创新,以及校训,为修身立德,博学致远,还包括教风和学风,教风是严谨、质朴、机智、广博,学风是刻苦、坚毅、求索、创新,还有校风,为文明、刚健、和谐、笃实。
确立面向全体学子,推动学生全面进步的理念,尊重学生个人抉择,勉励学生个性成长,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培育人才,构建了“高素质多样化创新型人才”育人样式。秉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活动里,突显课堂育人主要渠道功能,探寻增强学生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交往、自我管理的有效体制。构建“参与、体验、交流、分享”的活动形式,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
三、特色鲜明的资源供给方式
根据新课程方案提出的要求,借着新校区建设所带来的契机,冲破那种传统的,呈现“千校一面”状况的教学区域布局,以及课程资源供给方式,在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这八大学习领域,开展建设并整合课程资源。一则要确保必修课被全面推行,为此我们配备了九十间常规教室,十间常规实验室,两间语音室,六间信息技术教室,五间通用技术教室,以此来保证学科能够全部开设,课时能够足额安排;二则要保障校本选修课得以开设,于是我们配备了二十四间走班教室,八间多媒体教室,并且还充实及完善了数学馆,天文地理馆,生态馆,以及涵盖篮球,排球,游泳,田径,健身项目所组成的综合体育馆和汇演中心,外语走廊等,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给予了充裕的活动场地;三则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开展,所以我们按领域分别构建了文本阅览室与电子阅览室,于科学领域打造了十间理化生探究实验室,在艺术领域建造了十四间个性化创作室,每两至三间教室对着走廊设置一处公共学习讨论区域,所有的教室以及学习区域均覆盖互联网,以满足学生自主性与选择性学习的需要;四则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因此我们依靠社区设立了十间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满足学生调研实践的需求。教室设施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实验室功能具备多样化的特性,场馆设置有着分项化的状况,艺术教室展现出个性化的情形,综合实践形成基地化的态势,如此一来,学生无论是进行课堂学习,开展动手操作,从事自主探究,还是投身体育锻炼,深入艺术鉴赏,均能够获取到最为适配的资源。这些资源的配置不但体现出了课程资源所具有的集约性、多样性以及互补性方面的特点,而且体现出了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开发性、适应性以及共享性特点。
四、系列化、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以朝着培育那“具高素质、呈多样化态势、且具创新特质之人”的目标为导向,对必修课程予以优化制度大全,致力于选修课程的发展,着重强化实践课程,从而去搭建起契合学生自身发展所需的,呈现出多样化、系列化、层次化、专题化以及特色化显著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架构使之得以成型。与此同时,构建起一类课程范畴集合里面的学科竞赛课程,还有自主招生课程,以及大学先修课程还有并非日常常规教学范畴的专题研究课程等具备助力学生朝着更高水平发展性质的课程组合;另外还构建起学科拓展课程,再有技能培训课程,加之人选内容更为注重综合实践的综合实践课程等有助于挖掘学生潜在特质以便其能更好发展的开发潜质类课程;除此之外,还形成了基于促进全球化交往而设立的国际化理解课程及针对特定考试的SAT课程等与国际交流相关的课程类别,最终达成培育出那些具备顶尖水平素养的学生所蕴藏着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国际化视野,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新型课程构建针对学困生,涵盖人生规划、励志修身、活动体验方面,以此激发学困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激发其生活乐趣 。2010年,有近200人获得重点院校自主招生校荐资格 。2010年高考,有人分别夺得省文科第一名,有人夺得地区理科第一名 。有185人进入北大、清华等叫“985工程”院校 。一批次重本上线人数达到716人 。各类本科上线人数比例达到98.5% 。有44名学生参与海外修学夏令营,有10名同学参与教育部的公派交流赴日项目,王晓旭同学、宁小涵同学荣获“中国安生创新英才特训营”优秀营员称号,田龙飞同学所设计的用于测量液体体积、质量、密度的量筒获得黑龙江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发明创造一等奖,马龙飞同学发明的定时浇花器、王一明等同学发明的多功能格尺、付玉同学发明的便捷雨伞获得二等奖 。关注着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其中有以“全国正泰品学奖”获得者刘大琦作为代表的,还有以“丹江道德模范”李薇作为代表的。
学校于体育工作范畴收获非凡佳绩,多次操办黑龙江省中学生运动会、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以及别的省级体育赛事,系黑龙江省体育艺术基点校而多次荣获黑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冠军,学校田径队里有3人成为运动健将,十余人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里面段力滔身为国家健将,曾取得全国十运会800m此前6名,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如今正在读研究生。在黑龙江省举办的第二届中学生定向越野赛里边儿呀,我校收获了男子团体冠军与女子团体冠军,在全国中学生山地越野比赛当中呢,荣获了男子团体第八名,于全国中学生越野锦标赛那里边儿呀,又荣获了女子团体第四名。2010年8月的时候呀,我校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学生暨全国体育运动学校田径锦标赛,我校运动员是取得了男子800米铜牌、男子1500米铜牌,女子1500米第七名,男子七项全能第七名这些不错的成绩哟。
五、锐意进取的教师团队
秉持德能同时并重的理念,去打造出那种精英层次的教师团队,倡导学校主流价值再将其践行起来,弘扬一中所拥有的,叫“求真至善、创新创业”的精神,以满腔的热忱去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这一进步情况,丰富师德建设的载体,开展“自尊自励、做师德模范”这样的承诺活动,进行“德能双优”模范教师的挑选活动,还有“感动一中”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去做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以及引路人 。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依托高校而成立,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定出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应有的发展规划,还制定了教师年度工作业绩量化考评办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学分管理办法,持续完善一线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深入抓好教师学历提升工作,抓好教育理论学习工作,抓好专业知识培训工作,抓好教学技术掌握工作,抓好教育教学成果交流等工作,构建出“开放、互动、体验式”校本培训模式,依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行为跟进”等主要方式来分层次开展教师培训。积极培育学科方面能够领军的人物,大力壮大名优教师这一群体。设立名师工作室,施行名优教师层级带动的制度,举办具备高层次水平的学科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以及教学成果交流研讨会议,让教师参与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安排教师出国接受培训,激励教师撰写著作发表言论,加紧促使优秀教师朝着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速度 。
完善校内教师的职级制度,构建动态的评聘机制;对绩效考评制度予以改革,秉持优质优酬原则,激励冒尖;完善奖励制度,对具备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重奖;兼顾效率与公平,提高教师的待遇 。
近三年,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派150余人次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业务培训,,选派150余人次骨干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交流,选派150余人次骨干教师赴教育先进地区考察观摩,承担省、市高层次讲座,选派15名名师赴美国参加培训,选派15名名师赴加拿大参加培训,选派15名名师赴英国参加培训,选派15名名师赴澳大利亚参加培训,选派15名名师赴日本参加培训。在国家举办的教学竞赛活动中,有71人次获得一等奖,在省举办的教学竞赛活动中,有71人次获得一等奖,有280余人次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编纂科研以及课改成果集三十部,整理校本教材八十五本,当中出版专著六部,编排了分别为一套十二册的理化生实验探究报告,又有一套二十二册的英语同步听力、阅读教材,。
六、和谐厚重的校园文化
持续于传承之际施行发展之策,于发展之时开展创新之举。依据“校之中存有树林,树林之内具备园子,园子当中含有景致,疏密得当,典雅且和谐”这般要求,去构筑山水园林生态类型之手校园。遵照资源性与应用性、探究性、互动性以及成果性这类要求,将数学馆、天文地理馆、生态馆、美术馆、体育馆、校史馆以及外语走廊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予以完善。以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为要达成的目的,去建设学校主流精神文化。显性与隐性相互结合,引领教师与学生拥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让校园变为洋溢着现代人文气息的,质朴、厚重且大气的,寄托教师与学生共同愿景的精神家园,以及工作、学习的乐园。
面临新的形势,面对新的任务,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全面去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方面的创新,培育具备高素质、多样化的拔尖人才,打造拥有国际视野、现代水平、区域特色的,充满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和谐校园魅力的全国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