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调查,部分高校就业率仍有造假行为。有学生称,辅导员在微信群里告诉他们上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找不到工作,填表时就写‘灵活就业’就行”、“被调查就说做自媒体就行”。有家长反映,学校要求“‘三方就业协议’不盖章,就拿不到学位证”。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透露,学校宣称“就业率90%”,但实际上今年毕业生就业率只有20%。
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期盼。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毕业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属于正常现象。但部分高校想尽各种办法“虚增”就业率,无论是移栽花木“强行就业”,还是“不盖章就业三方协议书就拿不到学位证”、“盖章就算就业”,都是一种形式主义。
就业率不仅影响学校的声誉上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影响不同学科的生存生态。一方面,高校会按照规定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而就业率是衡量学科专业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和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就业率影响考生和家长报考意愿,进而影响一所学校的招生质量。就业率事关“面子”,也事关“实质”,“浇水”已成为一些高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一些高校不服从命令、明知故犯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原因。“剧场效应”让一些高校争先恐后地提高就业率,“囚徒困境”让一些高校身不由己地提高就业率,“破窗效应”让一些高校不在乎做假就业率……他们从内心深处缺乏对规则的尊重和敬畏,我行我素就是改变和取代规则;有人认为遵守规则是迂腐、笨拙和胆小的表现,绕过规则获取利益则显得灵活、聪明和能干。
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在于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就业服务质量,这显然难以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相比之下,给就业率“注水”更为立竿见影。“盖章算就业”虽然通过造假手段交出了一些漂亮的“成绩单”,但却脱离了事实。这样算出来的就业率,必然会与大学生、家长、社会公众的认知不一致。
不管就业有多难,大学生就业率也不能有水分,更不能有造假的余地。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业率造假将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为避免“盖章就业”,除了要求这些高校重塑更新“意义之网”,校准意识形态偏差外,还需改革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
就业率并不是评价高校学科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英语作文,“唯就业率”、“以就业率看人”自然会引发就业焦虑。延长就业考核周期,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就业导向,完善分类考核,让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考核更加精准,只有这样,“盖章就业”才会失去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