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
兰兰在北京语言大学校园文化节上与该校留学生合影
有人提议彼此走访对方大学吗?寻找可以一同参观高等学府的伙伴!现在,一种“大学间互相探访的潮流”正流行起来。
很多大学生转变身份,成为校园探访的记录者,他们借助图画、短片等媒介,展示其他大学的校园风光、风味小吃、生活条件以及学术气息。
从网络平台发起,最终到现实中的同行,这种跨校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学生们课余时光里一种崭新的互动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思想碰撞、个人发展和集体归属感的新期待。
探索新的校园
他们用脚步丈量京城大学版图
通过互联网检索“北京大学之间串门”“北京市大学校园探访”,能够找到大量各式各样、数量庞大的信息链接。在社交平台上,涉及该主题的浏览次数已经超过三百万次,相关的个人记录也达到了三万条以上。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还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师生,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的青年们,他们自己动手成为了“校园游逛专家”留学之路,他们走遍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探访了矿大、北林,他们到过的每一所大学,都连成了他们自己的“足迹地图”。
这些频繁出入不同校园的人群,在每所地方停留时都会细致地记录所见所感:包括行程设计、特色餐饮,还有文化产品选购、校园准入流程,以及纪念品获取与实用建议,资料全面且形式多样。他们不仅会在标题里标明游览顺序,还会仔细给出评分,抒发个人体会,为后续前往者提供借鉴。
有些人特别喜欢大学里的博物馆,陶醉于各个校园所特有的文化韵味之中;另一些人则钟情于体育活动,热衷于在各个学校的运动场尽情奔跑;还有些人自诩为美食家,决心要吃遍北京所有的高等学府。
大学生们根据亲身实践总结的同行经验,慢慢显示出比网上查资料更可靠的价值。在相关讨论中,众多学子踊跃参与交流:有人发表评论咨询,为即将进行的同行活动做功课;有人得知母校被推荐而心生骄傲;还有同学互相夸赞、开玩笑,场面活跃。
随着参与人数持续增长,这项最初以线下形式开展的“高校互访”项目,慢慢在网络平台获得了相应的发展空间。
陌生人变朋友
互逛成当代大学生社交新方式
近年来“高校交流”风气渐盛,这项最初仅限于校园参观的活动,正慢慢改变人们的交友习惯。部分学子主动创建“高校联谊团体”,把互相走访、集体用餐、共读书籍、玩剧本杀等丰富内容融合在一起,使人们能够集中地认识新伙伴、策划集体行动。在社交网络里,寻觅“校园同行伙伴”是许多人加入这项活动的首要途径。
北京高校数量庞大,我计划逐一探访,同时借此机会结识各个学校的同龄人。北京服装学院研一学生兰兰向北京青年报记者透露,自去年假期开始,她先后去了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并且逐渐养成了“请本校学生做向导”的习惯。
独自游历时容易忽略诸多细微之处,不过本校学生会事先安排了游览顺序,并且会透露许多外人不得而知的校园往事。兰兰回想起在北航的体验,当时陪同的同学特意带她去一个秘密拍照地点——一个弥漫着桃子气息的校园洗手间。“如此隐秘的景致,若是我独自探索,断然无法察觉。”兰兰补充道。每参观一所学校,她都会记录下来并发帖分享经验。
兰兰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因此在校园里结识了许多朋友。每次集体活动后北京语言大学留学,她都会和一起行动的伙伴们保持沟通,分享各自学校的最新消息。她觉得这样就像拥有了许多其他学校的同学。
中国政法大学研一学生子豪,在校园游览时,比较愿意找认识的老同学做引导者,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校园环境。他自己也能独自逛校园,但是面对许多建筑和文化背景,他常常感到困惑。有同学进行讲解,能够告诉他各个地方的由来,哪些地方适合拍照留念,以及哪些食堂的饭菜值得品尝,这样就可以避免走错地方。子豪觉得,和朋友一起逛校园,也是他重温旧情、交流学习心得的好机会。
马明也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他倾向于单独去学校参观,不过,他出发前会借助社交网站或听同学介绍来掌握目标高校的情况,规划好行程就一个人出发。虽然“独自漫步”是为了寻求宁静,不过他说明,无论是通过留言板互动,抑或是在校门边等候入学之际,总会碰到一些同样打算闲逛的同龄伙伴,和他们探讨秘籍、分享路径,有时还能无意间增加自己的社交圈子。
大学生们通过寻找“伙伴”一同出游,或是在独自旅行时偶然结识同伴,越来越多的人在“高校间游走”时建立了新的社交关系,这种方式将个人爱好发掘与人际交往结合起来,正逐渐演变为当代学子特有的青春社交方式。
从打卡拍照到沉浸式
高校资源激发深度互逛热情
现在的校园走访,已不同于早先只为拍照留念的浅尝辄止,而是向着更有参与感与底蕴的方向发展。现在许多学子不再满足于匆匆一瞥,而是积极将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学术支持、文化场所都加入游览计划,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校园深度体验。
马明是个典型的“深度型互逛者”。去年,他没能弄到北京语言大学校园文化节的入场券,今年当他看到同学分享门票情况时,立刻行动去抢,最后成功获得了参加的机会。
北语的校园文化节上,展现出多元文化的鲜明特色。学生参与游行活动,体验不同语言,参与印章收集,与各展台进行互动交流,每个摊位都独具特色。我沉浸其中两个多小时,仍然觉得收获满满,没有感到疲倦。他说。
他会在节庆之外,通过互相走访来丰富经历。由于本校没有正规的运动场地,他经常去其他学校参加夜间跑步项目。比如在北大,操场夜跑时会播放精选音乐,参与者跟着旋律跑步、歌唱,气氛十分热烈。在他看来,这类活动是认识其他学校生活形态的一个关键途径。
他也很在意学校里的教学活动,包括各种课程,还有学术讲座,以及博物馆里的展览。每次去学校考察,马明都会提前规划好行程,希望能去上一堂公开课,或者组织一次有专门主题的参观。他觉得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博物馆、北航的航天馆、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展品,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游览地质学院期间,在一件按实际比例复制的恐龙遗骸陈列前,停留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件展品不仅具有科学普及的作用,也反映了这所院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他眼中,现在大学里的博物馆不再是鲜为人知的所在,而是开启校园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马明除了参观固定展览,也很重视在校园里实际参与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和学术报告。他回想起,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时,偶然目睹了一堂公开课,虽然只是匆匆看了片刻,却深深被授课老师的风格所吸引。事后得知那位老师是位知名学者,虽然许多知识没能完全理解,但那种求知的严谨态度非常令人感动。即便只是旁观一小会儿北京语言大学留学,也获得了很大的激励。
粉丝制作吃喝清单
校园美食不可辜负
对于“互逛族”而言,全身心投入的校园生活,并不仅仅局限于听课和参观展品,享用美食也同等重要。学校食堂,是这些人认识大学特色的关键场所。与匆匆忙忙的校园观光相比,许多学子更愿意选择吃顿饭,以此体会学校的整体氛围和日常节奏。
子豪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他属于热衷品尝美食的那类人。他近期走访了北京市内十多所高等学府的餐饮场所,并且通过社交网络持续发布自己的“大学餐饮体验记录”。这份记录被许多关注者视作寻觅美味佳肴的参考指南。
动身前往某所大学之前,我会事先搜集相关信息,特别会留意食堂里是否有拿手好菜。在他看来,一餐正宗的校园餐食,不单单是一种味觉享受,也是感知这所大学日常氛围的一种途径。北京林业大学的椰子鸡、中国农业大学的猪排饭、中国人民大学的小炒黄牛肉等等,他都如话家常般清楚。有些高校的菜肴实在太出色,他甚至会特意再去品尝一次。
今年清明节,他特意在人大排了40分钟队,目的是买一份青团,他打算带回寝室,和朋友们一起享用,他认为这样比单纯参观展览更有节日氛围,吃一顿饭,逛一逛文创店,买回一些纪念品,对那些喜欢互相探访的年轻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校园的探访之旅,更是一次全身心投入的高校生活感受。
很多人除了要求饮食满意外,还盼望能带走些纪念品。文化产品和小件物品,成了大学深度探访时另一种附加的回味。兰兰喜欢购买草稿纸和信纸,子豪则更中意帽子、帆布袋这类能用的文创产品,马明热衷于搜集校徽和特别设计的信封,逛得次数多了,他对高校文创的种类已经非常熟悉,他建议各大学能依据自身特点,开发出更有特色、更吸引人拿走的纪念品。他说。
·逛校指南·
如何进入校园提前做好功课
如今,很多大学生把去其他学校逛逛当作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这种做法也成了他们出行的一部分,而各个大学接待访客的规定,就成为了决定这种体验好坏的重要环节。
北京各高校的入学程序区别显著,部分校方仅凭身份证登记,部分则要求提前预约,更有甚者会限定招生名额。北京服装学院的兰兰向北京青年报表示,她在每篇介绍校园的帖子中,都会特别说明该校的入学流程。她说,经常收到读者询问相关事宜,因此她选择将信息直接公布在文章里,以便读者查阅。
政策差异很大,经常调整,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参与高校间交流时遇到的首要困难。
偶尔需要借助前同窗之力安排入学事宜,马明会请他们代为联系。他表明,其实通过校门是整个探望过程里较为繁琐的一环。工作日管控更紧,他以为可以明白,学校确实要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根据他的了解,中国政法大学只在入口处进行身份核实便可通行,至于学院路的其他学校,像北京语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周末用身份证件就能进入。
但是,部分高等学府的入学规定时常调整,导致学生外出时面临更多变数。例如,我考察的一所大学,原先只需刷身份证即可进入,后来突然规定必须联系校内同窗预约。这种现象促使马明逐渐形成了出行前“先咨询他人”的惯例,他认为通过本校学子核实一遍更为可靠。
北青报消息得知,当前多数大学都是借助网络预约平台让校外人士进入校园,通常需要事先填报个人资料,选定具体时刻,等批准了才能进去。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它们的预约平台常常在放号后没多长时间就人满了,抢热门时间点非常困难。
另外,部分大学允许凭身份证件直接进入校园,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在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管理较为松散;而另一些学校则要求师生进行登记,并凭借“邀请函”才能入校。对于喜欢到其他高校参观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规定,并总结出一套高校的通行方法,几乎成了每次出行的必要准备。
学校大门的开放情况存在差异,但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大学之间合作日益密切,这为学校间的相互访问创造了更多条件。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它们已经实行了跨校选课的制度,选课的学生能够拿到对方学校的出入证,可以进入校园、使用食堂、借阅图书等。
这种做法促进了大学间教学资料的应用交流,同时使师生间的互访活动,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激发了年轻人对学问、文明及校园氛围的求知心与向往。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