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通过电视节目观看过一段趣事,讲述某人赴美观光,产生生理需求,四处探寻“洗手间”的方位,却遭遇无人知晓的情况。
主持人表示留学之路,所谓“WC”其实是对厕所非常粗陋的叫法,如今海外早已无人知晓这个说法,它实质上是一种过时的表述,需要被新的名称所取代,他接着叹了口气,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我国基础设施数据的表述方式仍需改进,以免在外国友人面前失分。
屏幕外的我深以为然。
我高中时和家里去美国旅行,我那接受过80年代英语教育的父亲想找洗手间,他也是拉着人问哪里有公共厕所,结果对方明显一脸茫然。我告诉他那是“”,这样别人才明白。
从今往后,我确信,在海外询问洗手间位置,同于在中国询问“何处是厕所”,显得十分怪异,是心智不太健全的表现。
后来我到温哥华上大学,发现并非只有一种说法可以指代厕所,比如用room或者men's room,尤其加拿大人常用这些词,这说明你会说话是个正常人。
从那时起,我确信厕所RESTROOM,海外的卫生设施必须以house作为后缀,卫生间这种地方,只有天外来客才会用那样的名称称呼。
再后来我去剑桥大学念研究生,发现英国的厕所上印着“”。
嗯?这好像跟我的认知不符……
我仍然坚信,纵然凭借某些人的独特行事方式或许能勉强蒙混过关,但WC却是极为出格的。
后来我又去了欧洲旅行。注意到当地几乎每个公共厕所的标识牌上,都显著标注着“W.C”字样。这个发现让我感到十分惊讶,长久以来我形成的对厕所的认知瞬间崩塌了。
人们不分年龄性别在标有"WC"的入口处频繁往来,显得十分匆忙,却又极其平常,没有任何人具备外星生物的形态。
你看,真正的外星人其实是我自己呀。
我讲述这个事件的意图在于,对于世间万物,我们往往抱有固有的看法。譬如那位或许仅对美国公共设施有所了解的媒体人,又譬如受其言论影响的我自己。
听说有个观点,大致认为多数国人脑海里的“外国”其实只有美国一个地方,美国总共就两个州,西部加利福尼亚盛产橙子红葡萄酒,好莱坞聚集大量美女,那里还有极客和华人帮派。
东部纽约聚集众多名流豪富商界巨擘,此处财富汇聚。该地区民众日常愉悦地行使选举权,决定国家领导人,体验着天朝未曾有过的民主与自由。
如今回顾,这种笼统的看法显得十分荒谬。然而在缺乏阅读和直接交流的条件下,它却极易被民众采信,原因在于其直白简单,并且隐约透露出某种政治层面的合理化企图。
极其令人担忧的是,或许我们此刻正受困于某种荒谬的观念,对此却毫无察觉。
略微单纯,极为无知。蟾蜍直至生命终结,仍认为天地不过是那个圆形,这是单纯,而想要让高飞的燕子也相信天地仅是那个圆形,便是无知。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那句非常普遍的谚语——天地如此宽广,我渴望去探索。
尽量留下,尽量吸收,持续保有求知心态,能够多停留就适当推迟归程,多观察。
亲身观察海外月轮是否偏斜,让全新际遇颠覆固有观念,使怪异现象冲击你的认知,令美好际遇让你感动落泪,让多元文化让你明白先前所学,所读,所授,皆属虚无。
不为求得“真理”,只为不再居一隅而自认真理在握。
海外求学经历的内涵厕所RESTROOM,在于那些令人恍然大悟的时刻,比如意识到拉丁美洲并非全然贫困,欧洲并非普遍富裕,美国并非处处都是民主天堂,许多外国人数学能力超过自己,公共卫生间存在上百种名称,加利福尼亚州没有牛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