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和几个朋友一同前往新马观光,有一位朋友的女儿正在新加坡求学,由于分别时间较长,正好可以团聚。当天晚上,在朋友女儿的热情带领下,我们欣赏了这座繁华都市的夜景。新加坡被称为狮城,是一个融合多种文化的社会,其人口主要由三大种族构成,分别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华人在总人口中约占七成,这也是我们在街上经常看到华人面孔,却感觉不到多少隔阂的原因。
那个时刻我还在抽烟,一时难以适应新加坡到处禁烟的规定,正逢炎热的季节,只能咕咚咕咚猛灌几罐饮料来缓解烟瘾。第二天凌晨去了新加坡几个知名的地方游览,比如圣淘沙、鱼尾狮公园、滨海湾等,感觉这次新加坡之行基本上达到了预期。刚准备品尝一下当地特色晚餐,回住处收拾行囊,第二天就能动身去马来西亚了,同行的侄女突然发问:“叔叔阿姨,你们不打算去牛车水吗?”因为我没听过这个地名,一时听成“牛得水”了,忍不住笑出声,但稍作了解后,就觉得很想去看看。
小印度、甘榜格南和牛车水同属新加坡的重要历史地段,牛车水也就是新加坡的唐人街。早在两百多年前,英国人莱佛士被派往马来西亚槟城,随后又升任苏门答腊的总督,在英国的海外殖民体系中是一位关键的政治人物。十八百十九年,莱佛士极力推动建设那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新加坡,然而土地狭小、居民稀少的状况,迫切需要引入建设力量,因此从海外征召了众多劳工,让新加坡居民数量从寥寥数百人迅速攀升至一万有余。这些劳工中,多数来自中国广东、福建,他们大多定居在牛车水一带。随着人口持续增长,莱佛士便将这片区域指定为华人聚居地。“牛车水”这三个字听起来很朴实,如今却是城市里最热闹的地带之一。当初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原来新加坡刚建的时候,条件非常差,连日常供水和饮水设施都没有。人们只能靠牛车从城外运水回来。而唐人街正好是运水的中转站新加坡牛车水,所以就有了这个称呼。
第二天,从我们投宿的旅店出发,步行到牛车水,大约十几分钟就能到达。然而进入那片区域后,街道上挤满了行人,两旁遍布各种店铺,明显以销售中国商品为主。仅餐饮摊位就种类繁多,有海南鸡饭售卖处、茶水供应点、点心铺子、肉干贩卖摊、肉骨汤馆子、潮州风味餐厅,以及本地特色的炒粿条、萝卜糕等各式小吃;传统手工艺品如木雕、布袋戏偶、佛像摆件、香烛制品等随处可见。这里有规范的店面,例如珍珠坊、裕华国货、唐城坊、中药铺等,同时也有售卖冰箱贴、开瓶器、钥匙链、首饰挂件和服装布料的小摊贩,属于典型的集市类型。客纳街区域,各种摊位和时尚酒吧并存,构成了一种互相不干扰、彼此交融的复合商业形态。
在牛车水四处闲逛和买东西时,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语言氛围,有英语、日语,还有中国普通话,以及粤语、闽南话,包括阿拉上海话等地方方言。特别是和摆摊的几位老爷爷聊天时,他们说的地道方言一点也不觉得奇怪。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洛杉矶、东京、悉尼等地的唐人街的经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老华侨,他们身上还保留着家乡的鲜明特色。他们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但仍然说不好几句英语,特别是在吃东西的时候新加坡牛车水,还是不太习惯国外的食物,心里总是想念家里的味道。不过,在国外出生的孩子们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已经基本上和当地人混在一起了,不仅英语说得很好,很多中国家庭也特别重视孩子们学习中文。
新加坡是海外贸易占比较高的岛国,长期以来建立了以英语为主的语言教学体系。李光耀撰写过《我毕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书中详细阐述了新加坡语言问题的历史演变,其中包含许多基于国情的具体考量。不过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华语在新加坡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许多当地华族少年能说会道的标准汉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有个长期坚持的习性,就是去往任何地方都会去参观一些当地的博物馆、纪念场馆之类的,牛车水地铁站旁边的沿宝塔街,有一座三层高的牛车水原景馆,那是我们离开新加坡之前去往的最终地点。借助一幅幅影像资料、场景重建的模型以及受访者讲述的声音,全方位且立体地呈现了早期中国移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一百多年发展经过。
如今这条老街,牛已经见不到了,但车流如织的景象,却展现出一幅幅都市风貌留学之路,成为海外华人社群的写照。毕竟它的根基,不仅承袭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形与特质,而且牛车水昔日的兴盛,也记录了一个民族国家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