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各家高校如何答好这张试卷

留学方案2024-05-24 19:51:24佚名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高校人员密集,既要织密防控安全网,又要确保特殊时期教学、工作、生活有序推进,上海高校如何答好这份考卷?

创新:教学与研究永不停歇

实验、云课堂……疫情期间的教学科研更多的是“智慧”“温度”和“责任”。

华东师范大学,虽然教学地点、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丝毫没有影响师生的学习热情,全天线上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在华东师范大学虚拟仿真平台上,学生们足不出户就能做“云实验”,教学、科研不停歇。

本轮疫情爆发前,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就将30个大学物理实验安排在校级虚拟仿真课程共享平台上,全力服务本科实验教学。平台除对本校学生开放外,还为中国高校MOOC平台上多个课程实验提供虚拟仿真操作,方便校外人员参与学习。

在正在建设的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一个计划、两个中心”(“人类表型群”国际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正不间断运转,一大批80、90后的年轻科研人员争分夺秒推进重大科研项目、攻克“瓶颈”难题,实验设备正常运行,数据源源不断产出。

几天前,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2019级博士生丁明接到准封闭式校园管理的通知,心里有些紧张。“如果这个时候不去实验室,之前的很多工作就白费了。如果住在实验室,又担心住宿、洗漱等问题。”

“实验不能中断!”她迅速收拾好衣服和生活用品,赶回张江校区。前不久,她刚刚搭建了一批模型,准备对啮齿类动物进行情绪行为实验,研究大脑如何调控痛觉神经网络。接下来几天将进行数据收集。

“之前真是想多了!学校马上就给我准备了行军床和热水器,除了做研究,还约上留守的老师和同学一起运动健身,这几天也过得很开心。”她说,“现在,我感觉实验动物们都快接受我这个‘铲屎官’了。”

升级:抗疫事例融入专业课程

这段时间,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抗疫事例正在走进课堂。

“为什么防疫人员在日常核酸检测中做咽拭子采集时,要将咽拭子擦拭两三次并长距离滑动?”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工程卓越学院“流体力学基础”讲师史启伟向屏幕另一边的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们利用表面张力、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开放系统流体力学等概念进行分析。”史启伟继续说道。

在讲解数值模拟时,他将咽拭子简化为直径3mm、内部孔隙率为40%的圆柱体,采样后,缝隙中可以充满黏液,学生可以模拟计算咽拭子的数量、长度与采集黏液量的关系。

华东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_华东交通大学物理系_华东交大物理实验中心网址

课堂之外,学生们查阅文献、进行编程计算,更加仔细地观察、体验核酸检测流程的细节。“不仅教会了学生专业知识,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核酸检测流程的复杂性、结果分析的难度。”史启伟认为,这是专业学习的一种“溢出效应”。

身边的抗疫案例,让同学们体会到所学的知识不是“空谈”华东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问题可以科学解决、可以优化,这就是课程和知识的魅力所在。

这所大学里,还有一位教授介绍了“无人驾驶送餐”的新模式。他就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教授杨明。“私家车送餐的运力有限,所以我就提出用三轮车作为交通工具。考虑到三轮车运力小,我和团队计划在实验室里组装无人物流车,从而创下了每辆车运送约2000个餐盒的纪录。”杨明说。

目前,杨明还在研发一款无人驾驶“三轮”拖车:“给学生们讲解智能车背后的‘黑科技’,目的就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外卖配送中的关键问题,让他们了解自动驾驶的难点和痛点,有效提高学生们科研的灵敏度和探索性思维。”

有老师认为,将生动的抗疫案例融入专业课堂,有利于将人文精神与科研精神在育人过程中完美结合,以“无声”的方式推动专业教学与“大思政课”同向发展。

成长:抗疫路上全面发展

每天的防疫工作时间有四五个小时,负责楼内人员信息统计、防疫物资筹集发放、组织核酸检测……上海大学机电与自动化学院2019级研究生、党员冯泽远这些天也没闲着,他也是为数不多的研究生楼管理员。

“临近毕业,写论文的压力和防疫工作的压力并存,说不上辛苦,但觉得很有收获,也感受到社区志愿者的不易。”冯泽远说,研三最后一段时光能和同学们一起在楼里抗击疫情,感觉很有意义。

这些天在宿舍里,你是如何安排学习生活的?“虽然学习环境变了,但安静的时光让我可以专心学习,找到生活的新节奏。”上海大学管理学院2021级博士生朱博毅和同学们每天坚持早睡早起,保证高效专注地完成科研计划。“疫情期间学会了打乒乓球、练书法,养成了每天用App做运动的习惯,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疫情防控期间,同学们都有了成长。”一位高校辅导员说,他们也为学生们在这段时间受到的善意和温暖而感动。

宅家隔离,分享温暖!我校材料学院4名研究生郝一帆、周红灯、何忠姝、吕明瑞联手创作的《不被疫情污染,静待疫情散去》抗疫主题视频,播放量已超过5000次。师生进行“远程合奏”,朱心懿、许树萌、王璐佳等7名研究生主动参与录制《我的祖国》视频,向奋战在一线的全体抗疫战士致敬。

趁着这个春天留学之路,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近30名优秀专业教师,结合理工学院的文化特色,推出“线上美育大讲堂”,以闭环管理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审美享受。本次“线上美育大讲堂”从古代青铜文化到当代艺术,从摄影技法到绘画色彩,从日常美学到行为艺术,从艺术欣赏到当代电影,引发了师生们浓厚的兴趣。

疫情促成长华东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逆境亦是自强之时。这个春天,上海高校以各自的方式齐心协力守护上海,青年学子也在自觉自律中积蓄成长的力量,在互帮互助中展现责任担当,在全面发展中更加昂扬向上、乐观积极。

光明日报(2022年4月17日第03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