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刊登《海丝学院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福建职业院校走出去》文章,重点介绍福建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输送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做法。
“北有鲁班工坊,南有海上丝绸之路学院”。近年来,福建省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教联盟等平台,实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福建工业技术学校,目前已在全省职业院校建立15所“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实施55个“一带一路”教育项目,打造了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职教品牌。
从“借船出海”到“借船出海”“领船出海”,从“引进来”优质资源到主动“走出去”,福建职教正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培养输送人才,服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搭建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互联互通的桥梁。
共建“海上丝路学院”,携手企业“走出去”
福建是著名侨乡,侨胞一直是福建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侨胞为桥梁,福建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有着先天优势。”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汪洋说。
福建晋江人林金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他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0世纪90年代,林金典只身来到吉尔吉斯斯坦从事贸易工作,经过几十年打拼,如今他已是吉尔吉斯斯坦中亚福建商会会长,带头联系了100多家当地华人企业。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林金典经营的公司发展迅速,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他的公司也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面临着员工本地化的问题。
如何解决?机缘巧合之下,林金典与黎明职业大学建立了联系,双方一拍即合,合作愈加紧密。
在福建省教育厅的指导和支持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于2019年成立,秘书处设在黎明职业大学,福建借助该平台为职业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探索“汉语+职业教育”的“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建设发展模式。
今年2月,林金典牵头申请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商会和黎明职业大学各选派一人担任院长。黎明职业大学一方面根据商会需求编写教材、派教师赴海外培训员工;另一方面,商会组织当地学校教师和企业骨干来华学习汉语和技术。
很快,林金典尝到了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学院”的甜头。
“当地人和中国人一起工作,学技术、学中文,在当地很受欢迎。”林金典说,有不少中国企业找到他,希望委托“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培训员工。
目前,黎明职业大学已在海外设立9所“海上丝绸之路学院”。该校校长王锋说:“学校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推动商会在东道国注册‘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建立‘政府、侨胞、企业、学校、大学’合作机制。”
像黎明职业大学这样积极“走出去”的学校,福建省还有很多。
为服务国企“走出去”,福建船舶交通职业学院亮出船舶、交通两块“金字招牌”,与福州中洋航运有限公司合作,取得巴拿马船旗国培训授权证书,成立福建船舶交通职业学院巴拿马海事培训中心,已培训国际船员近千人。
闽江师范学院注重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与柬埔寨福建总商会、柬闽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金边成立“中柬华文教师培训中心”,出版海外华文教师培训教材,已举办13期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班,培训海外华文教师700名。
汪洋介绍,福建将研究制定《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建设规程及认定标准》,建设培育一批优质“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开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教材,联合打造符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教学标准,助力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此外,《福建教育》杂志社联合10余所高职院校发起成立福建省教育学会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重点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共编共享,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走出去”。
扩大海外“朋友圈”,提升留学吸引力
黎明(中亚)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组织中亚教育家代表团来华出席第十届中亚合作论坛
2021年,福建省教育厅在制定发布《福建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6年)》时,专门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计划列为重点项目,积极推动全省高职院校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福建高校累计招收留学生5779人,主要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缅甸等国家;福建6所高职院校在8个国家建立了12个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福建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林肃川说:“这些基地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海上丝绸之路学院’的成立和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下半年,高职院校“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建设“提速”留学之路,在11月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国际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论坛上,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与泰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老挝凯文学院分别举行了泰国“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和老挝“海上丝绸之路学院”签约仪式。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国际学院院长何振鹏,经常飞往东南亚国家,成了“飞行常客”。在马来西亚,学校与四所华校签署协议,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学院”,把人才培养的“服务港”搬到中学,让马来西亚华人了解真实立体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何振鹏介绍,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泉州轻工职业学院自2017年起,对马来西亚留学生报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等5个专业实行3年学费减免政策,迄今已有92名马来西亚学生享受到学费减免。
来自马来西亚的刘文政,目前就读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专业,如今是一名跨境电商“销售达人”。他立足鞋都福建晋江的优势,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直播的方式,将品牌运动鞋销往马来西亚,日均销售鞋子100多双,日均销售额3万多元。
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刘文正获得了福建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和学校一等奖学金。谈及未来的规划,刘文正说:“希望以后能加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圈福建工业技术学校,拓展中马跨境电商发展交流圈,成为中马友好交往的使者。”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2018年,学校与泰国曼谷职教中心、泰国因达猜商学院等合作,共建“中泰国际学院”,在泰国高校设立“海外分校”。学校的《仓储管理事务》等课程通过曼谷职教中心认证,在泰国职业院校推广。
黎明职业大学与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合作举办“黎明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印尼)”,成为覆盖东南亚五国、辐射“一带一路”的海外教育平台。
马来西亚锦江同乡会会长叶子东表示:“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国已成为马来西亚学生新的理想留学国家。”
人才培养受到认可,学生从四面八方前来就读
疫情期间,年逾七旬的泉州市双溪科技学校董事长杨培峰来到福建省教育厅称,有一批越南留学生想到该校学习,希望“尽快让他们来泉州学习”。
双喜学校是一所非营利性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由泉州市双喜服装有限公司于2007年投资7000万元创办。这样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外国学生?
越南留学生裴氏芳草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她从河内纺织工业大学毕业后,出乎意料地选择到双溪学校学习。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裴氏芳草就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我来泉州主要是为了学中文和学技术。”裴女士说。她的父母都在服装厂工作。她的同学们从双溪学校毕业后回到越南。他们在当地的中资企业很受欢迎,因为他们既懂技术,又懂中文。“我弟弟明年高中毕业,我打算带他来泉州读书。”
在双溪学校,像裴氏芳草这样拥有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并不是个例。“他们完成学业回国后,很快就能走上企业管理岗位,工资收入也会大幅增加。”杨培峰介绍,仅今年秋季,就有32名越南留学生来到双溪学校学习。
“在海外创业,将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本地化,可以节省不少成本。因此,很多当地的中资企业都希望我们学校能够帮助培养和锻炼人才。”杨培峰说。
目前,泉州双溪科技学校已与越南河内纺织工业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办学,与缅甸金光学院等8所高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使“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建设更加多元化。仅在越南、老挝、缅甸三国,就有45家中国企业选派优秀员工到学校进行短期培训,还与孟加拉、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的服装行业协会签订了10份合作协议。
泉州市双溪科技学校在培养“汉语+科技”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并非孤例。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莆田餐饮集团紧密合作,采取校企双向培养发展的方式,实现餐饮集团人才的本土化和国际化。
福建技术师范大学积极对接服务中印尼“两国双园区”建设,与园区企业共建福建-印尼海洋食品联合研发中心,打造中印尼产业合作研究中心(智库),举办“语言+技能”培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用“汉语+技术”为印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福建省高校和职业院校经常性开展‘一带一路’办学合作交流,发展势头很好。我们将建设完善‘海上丝绸之路’教育教学资源,加大‘语言+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实现‘海上丝绸之路学院’可持续发展。”林肃川说。
今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十条措施》,明确要求职业教育结合产业“走出去”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批“海上丝绸之路学院”等“汉语+职教”品牌。
汪洋表示,福建将以产教融合为动力,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吸收海外福建商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的中资企业加入海上丝绸之路学院理事会,进一步完善“海上丝绸之路学院”项目运行规则,以“侨胞为桥梁、校企携手”做好职业教育“走出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