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于哈尔滨拉开帷幕,中国再次成为国际冰雪界的中心人物。本届亚冬会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口号,不仅是一场体育竞赛的集会,同时也是展示中国风貌、传播文化内涵、推动国际互动的关键场合。
当今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体育活动不再局限于体育竞技范畴,更演变为塑造国家形象以及传播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国际声誉。当前国际交流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过去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传播方式正逐渐失去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借助文化、体育等手段进行的“间接沟通”,这种做法有助于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
亚冬会是亚洲范围最广的冬季综合赛事,囊括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全球瞩目。运动员在冰雪赛场上的奋斗意志,以及活动里渗透的文化元素,都能更轻松地跨越地域和语言界限,触动观众内心。这种通过体育传播文化的方式,有助于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立体、丰满且真实的中国形象。
大型国际体育活动向来是国家展示形象的重要场合。亚冬会开幕式,以“传统和现代结合”为特色,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的国家风貌。开幕式筹备者运用国际化的视角、前沿的时尚元素以及现代化的手法,把先进科技、艺术表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呈现。舞台的构造,如同由冰块和美玉雕琢而成,巧妙融合了增强现实、裸眼三维成像以及高分辨率全景显示屏等先进手段,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充满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北方冰雪图景。
哈尔滨亚冬会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另一个规模宏大的国际性冰雪活动。目前冬奥会开幕式语言,亚冬会已经吸引来自亚洲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5名选手登记参与。这项洲际级别的赛事,能够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搭建重要桥梁。亚洲不少国家都具备优越的冰雪条件,这些条件之中饱含着各个国家特有的文化内涵。通过赛事作为平台,借助冰雪活动作为桥梁,可以增进各个国家冰雪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将有助于推动亚洲地区不同文明的沟通与互鉴,共同创作出和谐共存、多元共荣的文明交响。
当前新媒体持续演进,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关键力量。比赛开始前,众多年轻选手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发布亚冬会相关内容,包括赛事专用物品、场地先进设施、纪念品收藏品等,同时记录下运动员住所的特色饮食,这些分享迅速点燃了网络社群的广泛关注。亚冬会组织机构同样致力于新媒体宣传的革新,主动采用符合青少年群体兴趣和习惯的传播手法。亚冬会官方火炬传递活动的网络直播,收获了超过两百万人次的实时观看,同时吸引了不少国家的青年群体加入相关内容的讨论与交流。这种发自内心的密切互动,营造了更加融洽的“青年交流空间”,促进了不同国家年轻人之间的情谊和互信。
冰雪项目同中国古老文化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活力,比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以及亚冬会的吉祥物“滨滨”“妮妮”,都受到了大众的喜爱。这些吉祥物包含了传统文化特色,基于它们开发了一系列文创商品,例如毛绒玩具、盲盒模型、雕刻印章等,通过年轻群体的理解和主动推广,古老文化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赛事之外,中国各行业的新篇章也借此获得广泛认知。其中包括,冰雪运动从少数人追捧变为多数人参与的休闲活动,冰雪地带从本地市场扩展为世界级产业的商业发展,还有追求“无碳排放”的环保实践,以及运用先进技术打造智能竞技的创新探索。哈尔滨亚冬会是一个融合体育竞赛与文化展示、科技应用与消费体验的多重平台,通过体育活动这一载体冬奥会开幕式语言,向全球展现当代中国进步的新篇章。怎样把比赛带来的好处变成长期制度,推动我国冰雪项目持续发展,激发民众对冰雪运动的持续兴趣;怎样增强议题引导能力,积极发现话题,丰富讲述方式;怎样增强冰雪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建立与赛事相辅相成的讲述体系;怎样更有效地革新传播方法,用年轻人的方式重新讲述中国故事留学之路,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当各国健儿在冰场划出流畅轨迹,当多种语言的呐喊在场馆此起彼伏,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次体育竞技,更是一个国家海纳百川、锐意进取的鲜活篇章。我们希望借助哈尔滨亚冬会这一平台,完善全球沟通机制,助力展现更加丰满、多元、生动的国家风貌。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