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二十九日,清华大学迎来九十周年诞辰,北京与台湾的这所高等学府将不再单独举办校庆活动,而是共同庆祝这一重要日子。
台岛清华大学的由来
清华大学的发端是“清华学堂”。《辛丑条约》订立之后,美国表示愿意将获得的赔款用于协助清廷建立学校并培育专才。因此,清廷选定北京西边的“清华园”作为该学堂的地址,清华大学的校名便从此得来。
1948年冬季,军队进入北平西部区域,北平是当时北京的别称,国民党当局动用专机把清华大学校长梅贻奇送往南京。1949年,梅贻奇首先前往欧洲,接着来到美国纽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讨论清华基金的管理和执行方案。自1951年开始,梅贻奇运用清华基金所产生的收益,来支持美学领域学者的学术活动,同时将学术类刊物与科研设备提供给台湾地区的高等院校。
委员会作出决议台湾清华,台岛清华大学选址于新竹赤土崎作为校园位置;先行建立原子科学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开办所需费用与建筑支出由当局审批拨付,而图书与仪器购置费用则由清华基金承担;台湾地区的清华大学复校事宜正式展开。
台岛清华大学占地面积大约有1300亩地。1956年9月,学校接收了原子科学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总人数为21人,起初借用台岛大学的教室进行授课,学习期限为两年,完成学业后颁发理学硕士学位。1957年,学校的第一批建筑物落成,清华大学正式在新竹开展教学活动。
台岛清华以理工科为主
台岛清华大学发端于原子科学研究所,此后逐步演变为理工大学,后来又增设人文学科台湾清华,因此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高等教育机构。1962年,鉴于数学在核能探索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台湾本地的教学资源却相当不足,新竹清华大学增设了数学研究机构;1964年,大学部重新启动,设立了核能工程和数学两个学科;1965年,增设了物理学学科,第二年又增设了化学学科,持续健全理工科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体系。
台岛清华大学在文科领域起步较晚,1984年方开始关注人文科学,增设了人文社会学院,把1980年成立的中国语文学系和1982年成立的外国语文学系归入该学院,同时设立了经济系。第二年,学院又增设了历史研究所的硕士课程,这便是人文社会学院首个研究所。台岛清华大学历史研究部门,主要关注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历程,并且融入了该校理工科的优势,着力探索科技领域的历史演变。该校目前拥有7个学院,设有16个系,还运营着11个研究所。
台岛清华大学有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特色起步网校,即与台岛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梅竹竞技赛”,涵盖多种活动,例如球类竞技、接力赛、拔河比赛、中英文演讲以及辩论赛等。这项赛事旨在纪念对清华与交大均有杰出贡献的梅贻奇校长和凌竹铭校长,“梅”象征清华大学,“竹”则代表交通大学。这项赛事很像是内地北京高校与清华学府之间每年开展的划船较量,只是台湾地区这两所大学比拼的内容更加多样,活动形式也更为多样。
地位在台岛不算高
台岛清华大学多年来造就了众多科技领域专才,其中声名显赫者首推担任台岛“中央研究院院长”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他本人就是该校硕士的毕业生
不过跟北京清华大学对比,新竹清华大学稍显不足,在台澎金马地区只能算是中等偏上的学府,不过在某些学科方面,新竹清华大学却处于领先地位,比如生命科学学科已经连续五年在台澎金马地区学科研究排名中位列榜首。
台岛清华大学的校长刘炯朗教授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机系,获得了博士学位,自1998年起一直担任这一职务。
两岸举行联合校庆活动
过去,海峡两岸的清华大学纪念校庆活动各自举办,今年该校迎来九十周年,首次由两边共同举行庆祝仪式。
为了掌握两校联合活动的详细情形,记者走访了北京清华大学负责校庆宣传的孙老师,孙老师表示,北京清华的校庆活动自4月29日启动,而新竹清华则比北京清华早一周举办。两校的联合活动主要有两个内容,其一为领导层之间的互访,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将带领代表团于4月22日前往台湾地区,台湾地区清华大学校长也将带领代表团于4月26日访问北京,其二为开展学术探讨和体育竞技活动,两所大学已经商定在4月下旬举行一场学生排球比赛作为友谊交流。